“四史”融入《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11-20 05:51邹璿
电影评介 2023年16期
关键词:电影史四史宣传教育

邹璿

“四史”即是指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通知》强调:“要突出青少年群体,把握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和习惯,组织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高等院校活跃着大量的青年学生群体,是推进“四史”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具体的推进中,不同学科属性的高校有自己的具体举措。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和当下兴起的融媒体技术,将“四史”宣传教育与《中国电影史》课程建设相结合,作了有益的探索。

本文旨在探讨“四史”有机融入《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高等院校《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

一、“四史”融入《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在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将“四史”宣传教育与《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相结合是可行的,可以从内容的关联性以及融媒体技术应用产生的具体实效方面来进行考察。

(一)内容的关联性使得“四史”融入课程教学成为可能

“四史”囊括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以及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其中包含的各方面内容均有相应著作和研究阐释,可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的蓝本。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高等院校可以发挥自身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将“四史”宣传教育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影视卓越人才班等均开设了《中国电影史》课程,尝试将“四史”宣传教育与《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教学有机融合具有较大的可能。因为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创作的电影艺术文本,其中有不少作品涉及到“四史”相关内容。在《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梳理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创作背景、风格流派、艺术特征、视听手段运用等方面的同时,利用具体的影片进行分析讲解,在此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将涉及到“四史”相关内容的影片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一方面,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把握中国电影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又可以达到“四史”宣传教育的目的。如电影《建党伟业》《古田会议》等,通过分析阐释可以让青年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电影《钟声》《中国合伙人》等,通过分析阐释可以让青年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电影《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通过分析阐释可以让青年学生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电影《十八洞村》《三变》等,通过分析阐释则可以让青年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基于此,将“四史”有机融入《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二)融媒体技术使用的便利性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有研究者指出:“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活动越来越多地转移到融媒体场域中进行。”[2]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同样如此,融媒体场域不断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也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思考适应融媒体技术发展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史》一直作为戏剧与影视学科相关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同样面临着如何适应融媒体环境下教学改革创新的问题。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融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性,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移动手机终端互动丰富教学手段。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各种跟“四史”和中国电影史相关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云班课、学习通等平台,教师在其中设计有关“四史”和中国电影史的调查问卷,以获取学生对“四史”内容的知晓度、“四史”跟中国电影史的关联度、学生学习“四史”惯常的方式、期待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四史”等信息,便于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应的平台适时参与互动讨论、提出问题等,以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由于“四史”与中国电影史有着较大的关联度,通过电影作品与“四史”相关内容的对应分析和讲解,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中国电影发展的理解,也能普及和宣传“四史”相关知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在融媒体环境下,融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拓宽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因此,将“四史”与《中国电影史》课程有机结合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二、“四史”融入《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的优势

(一)以史学史,无缝衔接

将“四史”融入《中國电影史》课程教学,具有天然优势。通过“以史学史”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融入“四史”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电影片例,巧妙地将“四史”宣传融入课程教学的肌理中。通过《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国电影史的同时,同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不仅省去了单独学习“四史”的时间和努力,同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将“四史”与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讲授相结合,以电影为媒介,通过视听影像的方式展现“四史”的内容,让学生在观影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历史。这不仅增强了其对“四史”的认识和理解,也提高了他们对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因此,将“四史”融入《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不仅能够潜移默化达到“四史”宣传教育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法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意义且愉悦的学习体验。

(二)故事化教学,沉浸式体验

将“四史”融入《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除了“以史学史”和省时省力的优势之外,还有电影本身“故事化”带来的重要优势。在惯常的“四史”学习中,以文字著述为主的学习材料虽然会结合具体的史实,但往往以相对抽象的理论陈述为主。相比之下,以电影为媒介进行故事化的讲述,对广大青年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和可感性。

在“四史”的学习材料中,涉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电影作为载体能够以故事化的方式将这些历史呈现出来,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电影,历史中的事件和人物被生动地呈现在眼前,故事情节的编排和角色的刻画使得历史变得更加立体、生动和鲜活。学生可以透过电影中呈现的故事产生情感共鸣,并感受其中蕴含的价值观,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背景和内涵。

电影的故事化特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主动思考其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探索历史背后的因果关系,从中发现历史演变的规律和教训。同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媒介,能够引发学生进行多元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光影融合,视听盛宴

电影的声光画电动态呈现本身也是“四史”融入《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的优势。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变革日新月异,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尤其是数字化和信息技術的发展,使得人类由“文字时代”步入“读图时代”。人们对世界的把握和认知也因此由“文字时代”以想象、联想、抽象、概括的方式,转变为“读图时代”直观呈现的方式。有研究者认为:“读图时代,影视、广告、MTV、网络、卡通漫画……这些动态和非动态的图像铺天盖地冲击着现代人的眼球……当今时代我们的社会信息的60%到70%是图像的方式获得的。”[3]进入“读图时代”,受众对具象化的图片、视听影像等符号呈现的信息获取的偏好明显高于“文字时代”的纯文字符号呈现。上述研究者还认为:“‘读图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世界进入视觉表象符号作用于人类认识感官的时代,视觉方式更加凸显出来,人们更多通过‘看(也伴随着听)来知觉并且理解世界。对‘看的依赖和‘看所承受的重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4]而且在信息传播效果研究中,视听影像的传播效果在一定层面上优于文字,甚至是优于静态图片的传播。因此,将“四史”宣传教育融入《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通过“看”的方式进行,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三、“四史”融入《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案例植入:“四史”相关片例融入课堂教学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影视人才卓越班等班级的《中国电影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讲解时,有意识地将涉及“四史”内容的电影作为其中的片例进行分析,有机地将中国电影史的学习和“四史”宣传教育结合在一起。比如在教学中讲到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时,结合了《建党伟业》等影片进行讲授分析。2011年上映的电影《建党伟业》,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献礼片,该片集中呈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直至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10年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分析讲解,加深了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识,同时也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比如在讲到新时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时,结合《十八洞村》等影片进行讲授。电影《十八洞村》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为背景,讲述十八洞村精准脱贫的故事以及村民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通过分析讲解,加深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尤其是加深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展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认识。

(二)影像沙龙:“四史”相关影片展映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长期以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一直注重《中国电影史》课程的建设且不断思考如何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联动。在学院的倡导下,几位戏剧与影视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创办了名为“回”的影像沙龙活动,定期举办各类影片展映,每期由一位老师主持,学生和教师一同观影并进行互动讨论,同时通过手机终端撰写微影评。在具体的活动中,有意识地选取部分跟“四史”内容相关的影片进行展映。通过影像的方式交流探讨与党史、新中国史以及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的影片,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影像沙龙的展映选片范围涵盖《遵义会议》《建党伟业》《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影片,这些影片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中国史的相关内容,既有党史上的重要时间节点,也有新中国建立的历时性时刻。通过观影、讨论和微影评撰写,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历史。另外,还围绕“四史”相关的电影作品,举办了一系列主题讲座,包括“光影中的党史”“光影中的新中国史”“光影中的改革开放史”“光影中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这些讲座以电影为媒介,通过图像与声音的动态呈现,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们传达丰富的历史知识。通过影像沙龙的形式,学生们得以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感知历史。影片中的历史场景、人物形象、情节、细节等,通过视听影像的方式重现在学生们面前,使其能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同时,影像沙龙的最大特点在于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动,促进彼此之间的思维碰撞与相互启发。

影像沙龙作为《中国电影史》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提供了一个融合观影、讨论与写作等多种学习方式的平台。通过展映影片和讲座的形式,学生们不再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其中,积极思考与表达。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与热情,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剧目展演:“四史”相关电影片段舞台化呈现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承担《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还不断探索课程评价考核方式。在期末考查中,以“光影中的四史”为主题,把跟“四史”关联紧密的电影中的相应片段搬到舞台上进行话剧展演。电影以银幕为载体,将故事、情节、细节以视听影像的方式进行呈现。电影片段剧目展演,则将其中的事件和场景通过舞台媒介的方式来呈现,同时还通过舞台大屏,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将相应的时代背景辅以音乐、音响呈现出来,营造了浓烈的氛围,增强了代入感。在此过程中,还通过相应的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实现了传统舞台媒介和现代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光影中的四史”电影片段剧目展演分为“光影中的党史”“光影中的新中国史”“光影中的改革开放史”“光影中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个篇章,每个篇章选取2-3部影片,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影视人才卓越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服装、化妆、道具等均自主完成,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艺术指导。通过舞台表现的方式,从排练到展演整个过程,既是学生体验式学习中国电影史的过程,又是对他们进行“四史”宣传教育的过程。而且这种宣传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参演的学生,对现场其他观众而言,通过观看展演,同样接受了一场活泼生动的“四史”宣传教育。2022年至2023年,已经连续举办了两次,观演人数达10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结语

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需要随时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命题。“四史”融入《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有益尝试,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举措,既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又发挥了课程思政培根铸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EB/OL].(2021-05-25)[2023-08-01].https://www.gov.cn/xinwen/2021-05/25/content_5612097.htm.

[2]白寅.论融媒体素养对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意义[ J ].中国编辑,2021(06):83-87.

[3][4]于洪燕,代海峰.读图时代高校艺术教育探微[ J ].咸宁学院学报,2012(05):96-97.

猜你喜欢
电影史四史宣传教育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
对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思考
从法国电影史的发展看“作家电影”流派的意义与影响
电影史研究 主持人寄语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