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帅芳,王思澎,杨少凤,梁文洁
(肇庆市中医院针灸科,广东肇庆 526020)
气管切开是重症监护室及急诊最有效的抢救方式之一,可帮助患者顺利排出气道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部气体交换[1]。但切开气道后,气道与外界环境接触,病菌可直接进入患者呼吸道内,使得气道内呼吸屏障遭到严重破坏,进而增加感染风险[2]。因此,气管切开患者辅以合理、科学的护理管理至关重要。呼吸道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排出痰液,减少肺部感染[3]。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能够提高患者呼吸肌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者肺功能的改善[4]。基于此,本研究选择70 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结合呼吸道护理对其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于肇庆市中医院行气管切开的7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行气管切开术;(2)意识清晰,无沟通、交流障碍;(3)无精神疾病史;(4)依从性好;(5)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6)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肺水肿者;(2)存在肝脏、肾脏等功能严重异常者;(3)存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5 例;年龄37~74 岁,平均年龄(53.74±2.68)岁;病因:颈髓损伤7 例,脑外伤9 例,脑卒中19例。观察组男21 例,女14 例;年龄38~76 岁,平均年龄(54.02±2.41)岁;病因:颈髓损伤8 例,脑外伤10例,脑卒中1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患者予以呼吸道护理措施。(1)吸痰。护理人员需严格掌握吸痰指征,通过听诊器确定痰液的位置,先给患者高浓度吸氧,再将吸痰管插入气道超过内套管1~2 cm,开启吸痰负压,左右旋转边退边吸,切忌在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式吸痰,吸痰负压不能太大,以防损伤患道气道黏膜,吸引时间一次不超过15 s。(2)气道湿化。护理人员可选择氯化钠溶液或无菌蒸馏水作为湿化液,按照5 mL/h 的速度泵入湿化液,若患者痰液黏稠,则液化液泵入速度调整为10 mL/h,3 次/d,20 min/次。(3)气管套管护理。护理人员需妥善固定气管套管系带,严格控制松紧度,并对气管内套管进行严格清洗消毒,定期对气囊进行放气处理,保持管套通畅。(4)细节护理。护理人员需增强预防感染、控制感染的认知程度,护理过程中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均选择一次性吸痰管等,且需对循环使用的物品进行严格消毒,保持病房内通风。同时,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气管切开切口的护理工作,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切口,保持切口处皮肤干燥、清洁,定时换药。持续护理6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采用肺功能训练仪(赛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闽械注准20172070241,型号:XEEK X1)开展呼吸肌训练。阀头上组装呼吸过滤器,指导患者慢慢吐气,内收腹部,最大限度清空其肺部气体,随后用力、快速深吸气,直至肺部充满空气,鼓起腹部,测试3 次患者最大吸气压,选取最佳值,将40%的最佳值设置为吸气阻力。指导患者使用鼻夹夹住鼻腔,用嘴含住呼吸过滤器,最大程度快速、用力深吸气,当过滤器咬口处负压达到阈值压力负荷,可打开阀门产生吸气气流,同时,将该压力保持在最低限度以保持阀门开启,随后缓慢呼气,呼气过程中无阻力。若患者未感到呼吸困难,可维持当前压力并重复。该训练1 次/d,30 min/次,5 次/周,维持训练6 周。
(1)对比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2)肺功能:护理前后,采用肺功能仪(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国械注进20172216108,型号:Quark PFT)检测两组患者的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3)生活质量:护理前后,使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5]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分值为0~100 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气管切开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气管切开患者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d]
表1 两组气管切开患者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d]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MVV、FVC、FEV1水平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MVV、FVC、FEV1水平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指标对比()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P<0.05。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F-36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F-36 评分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气管切开患者SF-36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气管切开患者SF-36 评分对比[(),分]
气管切开手术是在抢救危重患者呼吸不畅时所采取的紧急治疗措施,气道的维护是保证患者生命的保障,是促进患者疾病恢复的前提[6]。气管切开术的应用,使不少合并喉阻塞、呼吸衰竭和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的老年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缓解,但气管切开术后开放的气道极易被细菌感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不利于患者康复[7-8]。因此,给予气管切开患者合理、有效的康复措施,对改善患者呼吸功能、防止肺部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气管切开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MVV、FVC、FEV1水平及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将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结合呼吸道护理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分析其原因可能为:(1)呼吸道护理能够预防肺部感染,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9]。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严格把控每次吸痰时间,避免时间过长导致患者血氧分压水平降低。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气道进行湿化处理,恒定湿化液泵入流速,减小对患者呼吸道的刺激,有助于稀释痰液并促使痰液成功排出。呼吸道护理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护理人员充分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且优质的护理措施。(2)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能够有效控制患者呼吸时的压力和流速。首先,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能够使患者肋间外肌线粒体、Ⅱ型和Ⅰ型肌纤维数量增加,降低肌节长度,同时还可重塑相应训练肌群,增加患者呼吸肌肌力和耐力,降低呼吸疲劳感[10]。其次,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过程中,将气道运动作为切入点,在气道扩张方面发挥作用,从而抑制气道内炎性细胞的运动,缓解患者气急、喘息症状,进一步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情况。最后,随着患者吸气肌力的增强,瓣膜打开时其吸气压力水平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提升,为患者提供持续的训练负荷,有助于患者呼吸肌耐力及力量的提高,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11]。同时,此治疗仪器便携、小巧,使用过程中能够精确调节其阈值强度,操作简单,易被患者接受。另外,将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与呼吸道护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帮助气管切开患者重建正确的呼吸方式,增强呼吸深度,防止分泌物堵塞气道,避免肺部感染,还能够提升患者肺活量,增强体质,加快机体功能恢复速度。
综上所述,在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结合呼吸道护理效果肯定,可帮助改善患者肺部功能,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