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抗阻训练联合肺康复运动对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3-11-17 01:19罗小云吴少珠刘燕飞杨妹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3期
关键词:稳定期吸气呼气

罗小云,吴少珠,刘燕飞,杨妹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广东广州 51063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慢性气道阻塞和肺通气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高,尤其在50 岁以上人群,其患病率可高达15%[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表现为程度不等的呼吸困难、咳嗽、活动耐力差,这些症状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法通过手术和药物彻底治愈,也不能像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一样依靠药物就能够延缓患者病情的进展[3-4]。因此,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进行肺功能康复训练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渐进式抗阻训练是在进行抗阻训练时,不断增加运动强度,以使患者机体不断适应的康复训练模式[5]。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80 例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对象,探讨渐进式抗阻训练联合肺康复运动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来我院就诊的80 例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6],且均处于稳定期。排除标准:存在肝、肾等功能障碍;伴有支气管扩张、肺癌、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者等。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58~76 岁,平均年龄(63.11±6.34)岁;平均病程(7.32±1.25)年。观察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56~73 岁,平均年龄(63.66±6.43)岁;平均病程(7.89±1.4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沙丁胺醇气雾扩张支气管、盐酸氨溴索等祛痰、抗生素控制感染,对于病情严重者可予以激素吸入,低流量氧疗。

对照组患者实施肺康复运动。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康复运动内容,并为患者示范、讲解。肺康复运动包括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腹式运动及缩唇呼吸等。(1)上肢运动:患者吸气时举起上臂,呼气时双手置于腹部;吸气时平举上肢,呼气时双臂下垂;吸气时平伸上肢,呼气时双手置于腹部;吸气时平举上肢,呼气时下垂双臂;吸气时平伸上肢,呼气时双手置于腹部;吸气时双手抱头,呼气放松。每次10 min,每天锻炼两次。(2)下肢运动:取坐位,吸气、呼气,然后伸腿,吸气、呼气,然后抬腿;取立位,吸气上一级台阶,然后呼气。每次10 min,每天锻炼2 次。(3)腹式运动:取坐位、立位或卧位的舒适体位,放松状态下吸气时凸起腹部,呼气时收缩腹部,每次10 min,每天2 次。(4)缩唇呼吸:鼻吸气,缩唇呼出,之后慢呼,每次10 min,每天锻炼2 次。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渐进式抗阻训练。由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患者进行抗阻训练,参考患者年龄、性别、日常运动情况等确定患者耐受度,以能轻松拉动作为运动强度的标准。(1)上肢运动:将拉力器固定于床头,患者双上肢拉紧拉力器两端,做伸直、屈曲双臂的抗阻运动,每组10 min,每天2 次。(2)下肢运动:将拉力器一端固定于床头,另一端固定于左脚踝,向下做伸展运动,右脚采用同样方法,每组10 min,每天2 次。(3)臂桥运动:身体平躺,双手手心向下平放在身体两侧,然后双腿稍微分开,两个脚掌平踏在地面;注意吸气,同时收紧臀部并且把腰部抬起,收缩臀部肌肉,最后缓慢放下使腿部几乎接近地面。每组5~10 个,每天2 次。

以上两组训练强度均可根据患者当天具体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两组均干预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 个月,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状况量表(BODE)评估患者的生存状况。其包括4 项指标,即B 营养状况,O 气流阻塞程度,D 呼吸困难程度,E 运动耐力。营养状况:采用BMI 评估。BMI>21 kg/m2则判定得分为0 分;反之,判定得分为1 分。气流阻塞程度:使用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p)评估。FEV1%prep≥65%,则判定得分为0 分;50%≤FEV1%prep约65%,则判定得分为1 分;36%≤FEV1%prep约50%,则判定得分为2 分。呼吸困难程度:采用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估。mMRC 评分≤1 分则得分为0 分,mMRC 评分=2 分则得分为1 分,mMRC 评分=3 分则得分为2 分,mMRC 评分=4 分则得分为3 分。运动耐力:采用6 min 步行距离(6MWD)评估患者运动耐力,记录患者在地面上以最快速度行走6 min 的距离。若6MWD≥350 m,则判定得分为0 分;150 m<6MWD<350 m,则判定得分为1 分;6MWD≤150 m,则判定得分为2 分。BODE 总评分是将以上4 项指标得分相加,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存状况越差。

(2)生活质量:分别于患者出院时、出院后3 个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生活质量,评分的项目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共4 项,每项0~25 分,总分0~100 分,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存状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气流阻塞程度、呼吸困难程度、运动耐力及BODE 总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营养状况、气流阻塞程度、呼吸困难程度、运动耐力及BODE总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状况得分比较[(),分]

表1 两组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状况得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理、心理、环境、社会维度得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患者生理、心理、环境、社会维度得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分)]

表2 两组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其病死率位居世界第四[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加重期与慢性稳定期交替出现,常伴有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使肺功能发生退行损伤,进而引起运动受限、日常活动减少、肌肉萎缩等一系列生理变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有助于维持生理功能,改善运动耐力和生命质量,改善疾病预后,促进疾病转归。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气流阻塞程度、呼吸困难程度、运动耐力及BODE 总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营养状况、气流阻塞程度、呼吸困难程度、运动耐力及BODE 总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渐进式抗阻训练联合肺康复运动可提升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原因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气道阻塞会导致其肺部出现过度膨胀,降低膈肌活动度,而给予患者抗阻训练可加大患者的支气管内压,从而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部分患者在进行康复锻炼时,未意识到康复运动的重要性,在无医护人员监护下未能进行运动训练;还有部分患者不知如何选择有效的运动频率、方式及强度。渐进性抗阻训练主要是根据患者在活动中的耐受程度,适时调整训练方案的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肌肉功能情况及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运动耐力[8]。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生理、心理、环境、社会维度得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患者生理、心理、环境、社会维度得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渐进式抗阻训练联合肺康复运动可提高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原因可能是:渐进性抗阻训练是根据患者心肺功能状况而个性化制定的循序渐进的康复方案,可提升机体对氧的摄取量,促进气体交换,增加患者的肺泡通气量,还能够提高呼吸肌和四肢肌肉的耐力,增加步行距离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9]。

综上所述,渐进式抗阻训练联合肺康复运动可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BODE 各项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稳定期吸气呼气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肺癌患者康复 做做呼吸操
没事多练壮腰功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舒利迭联合喘可治注射液治疗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特色疗法对COPD稳定期的治疗进展
对煤储层基质解吸气扩散理论的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