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然科学院:乡村小学主动发展的实践与策略

2023-11-16 02:52陈建锋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乡村小学

陈建锋

【摘 要】通过儿童自然科学院的建设,以原有格局和可用空间为依据,打造特色场域,创造性地整合资源、使用资源,探索其中价值与目标、内容与结构、实施与评价,形成可推广的范式,开发实施机制与实践模式。打破课程界限,建设项目化学习研究课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儿童自然科学院 品格提升 乡村小学

站在乡村发展的角度,学校是美丽乡村之魂,是连接现代文明与乡土文化的桥梁,是推进农村文化繁荣和乡土文明的重要阵地。当前乡村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融合不够,乡村教育承担乡村责任不够,乡村建设融入乡村教育也不够;二是乡村教育在振兴乡村中缺位,乡村教育的任务不应仅止于升学,而应同时承担起必要的文化责任与乡村义务;三是乡村学校发展不均衡加深乡村发展不均衡,学校发展水平不高留不住学生,村民为了让孩子进城上学举家离乡,反过来影响乡村发展。所以,如何把乡土生活融入乡村学校生活,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增进乡村认同,正确认识城乡差异,挖掘乡村教育的发展优势,对乡村小学主动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儿童自然科学院的整体思考

儿童自然科学院是以全校师生为服务对象,以校内生态实践园、校内场域、校外实践基地等为教育资源,以鼓励学生爱生活、爱学习、爱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儿童自主性的科学研究组织。儿童自然科学院是学校的组织机构,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追求。以自然科学院为核心的校内、校外的空间架构,从组织架构、课程开发、活动实施等方面开展具体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培养“大地的孩子”。

二、儿童自然科学院的实践策略

(一)生态场域建设

儿童自然科学院抓住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契机,以学校为中心,打造有新華特色的德育基地,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浸润式熏陶,使每一位“新福娃”在这样的物化环境中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品格。具体来说,它主要围绕六大场域进行整体打造。

1.一田一园:匠人学院,以稻田为中心,整体打造田野课程,以小蚂蚁劳动学院为载体,打破室内受教单一模式,学校内部循环向外部联动的教育改革,从发现到结果思维呈现,在自然中探寻书本知识,开展劳作体验;乡音园,以新华村文化为主题场域,将乡土情怀与村集文化有机融合,展现新华村的由来、辉煌的过去、砥砺前行的当下、党建文化成果和未来的畅想,引导学生在场景中感知新华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敢为人先、勇于创造的品格。

2.一馆一广场:自然博物馆,以自然体验实践区为基地,以水色、火色、春色打造“三色”课程,依托自然生态学院在沉浸式活动中开展德育体验、才智体验、体魄体验,以自然、探索、体验为理念打造自由、乐学、成长的空间;渔歌广场,依托长江研究学院,通过草坪课堂、少先队景墙展示渡江战役故事、江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长江、热爱祖国的优秀品格。

3.一“海”一作坊:花海美术馆,是幸福教育活动表演区,依托花海艺术学院,学生在田野上放飞自我,在自然中协同生长,培养学生自然纯朴、由外到内的健康品质;园丁作坊,由树林、果园构成,是幸福教育活动展示区和探索区,依托自然生态学院,学生在广袤的土地上奔跑、嬉戏、成长,培育了学生热爱生活、敢于研究创新的品格。

(二)章程与运行机制建设

在大队部的组织下,通过全校选举、竞聘等形式,儿童自然科学院成立以学生自主管理为导向的组织机构。明确各岗位的任务,成立研究所,开展活动研究。从总则、组织机构、教师队伍、学员队伍、活动资源、考核奖励、其他等几个方面,完成“儿童自然科学院章程”,形成规范。制定并执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儿童自然科学院活动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项目组从工作制度、研究所活动制度、院长(所长)岗位责任制度、奖励表彰制度、小研究生管理制度、指导教师管理制度、主题项目研究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各项制度进行完善,按照所制定管理制度落实执行,并根据执行情况不断修改完善。

(三)课程实施与开发

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学校立足国家课程,通过阅读、参观、寻访、展示等形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新华村和常州的人、事、物,走进常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把每个专题活动落到实处,为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常州小主人”打下认识和情感的基础,在学生心灵深处达成与常州共振的和弦,为其品格提升找到扎实的落脚点。

如道德与法治课以教材的单元学习主题为核心,动态吸纳、捕捉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内容,对教材原有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统整,让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符合儿童实际需求,让课程更为鲜活,富有针对性。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的教学中,教师就整合新华元素,挖掘新华的民风民俗,学会尊老爱幼,传承民间艺术,为常州的发展出谋划策。教师要在各项基础课程中挖掘连接点,架构好课堂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要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有根“新福娃”。

2.校本课程的开发

(1)乡野之趣课程。以稻田、菜地和村文化探索区为主要场域,在儿童自然科学院的研究基础上,将进一步以劳动和村俗文化体验为内容,补充种植、养殖、现代农业、村文化探索等课程内容。学校的建设目标是以儿童自然科学院为实践场,从劳动教育、村民史、非遗传承等角度细化和梳理课程群,并与“大地的孩子”品格要素形成培育目标和培养方式对应关系,完善学院个性化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勇敢坚毅的品格。

(2)自然之情课程。在“双减”背景下,探索深度学习中的“共生效应”,以协同合作作为生根课堂的精神内核,对社团加以重新架构。进行主题式探究课程的作业设计,采用小组合作、长时研究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人际交往、意志品格等方面得到发展。开设自然科学社团、五色土社团、素质提升社团、特殊学生的七彩阳光社团、结合新华地域文化的楹联社团、渔文化研究社团等,在丰富的社团体验中培养学生积极探究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品格。

(3)花树林之谜课程。以花海美术馆和园丁作坊为基地,通过研究性学习,以高质量实施为突破口,把丰富的教育元素融合其中;通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的学习方式,成为“大地的孩子”品格的最佳培育场之一。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研究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指向、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如五色果研究(调查、含糖量、资料查阅、诗词文化)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主建构等方式,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品格。

3.主题活动的开发

主题活动是学校品格培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将充分考虑人文氛围和校园环境,着眼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搭建开展“四季特色文化节”活动、基地特色活动和项目特色活动等主题实践活动的多向平台,以体验式活动自主感悟,从而促进学生“新华品格”的培育。

(1)四季文化主题。播种节,春天,万象更新,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学生在匠人学院耕地,在自然博物馆编织柳条;在渔歌广场探寻母亲河的奥秘,在花海美术馆和园丁作坊找寻大自然。成长节,夏天,蓬勃生机,郁郁葱葱,茁壮成长。学生在匠人学院插秧,在乡音园讲渔故事,在槐树下讲红色故事,在花海美术馆种向日葵,在园丁作坊养蚕宝宝。收获节,秋天,秋高气爽,硕果累累,五谷丰登。学生来到匠人学院收割稻子,用稻草编稻草人;来到自然博物馆展开银杏创想,在园丁作坊挖红薯。分享节,冬天,秋收冬藏,颗粒归仓,幸福美满。学生打稻谷,做美食,在乡音园创作楹联,一起回顾大家互帮互助的一年;在园丁作坊拔萝卜、洗萝卜、晒萝卜,分享冬天特有的美食。

(2)仪式、节日主题。升旗仪式:每周一在广场举行升旗仪式,分别围绕以“纯朴、热爱、创造”品格为主题来设计和开展,让学生感知田野胸怀。入队仪式:以匠人学院为场域,以渔文化广场为基地,了解渡江战役、江边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传承。成长仪式:以稻田和村文化探究区为场域,通过稻田音乐会、稻田理想、草帽彩绘等活动,感谢养育之恩;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对长大后的自己寄予希望,感受到成长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毕业仪式:六年的学习生涯一晃而过,通过花海艺术节、植物拓印、花海愿望等方式,回首六年的成长,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在毕业之际,给母校写一封信、给教师捎一段悄悄话、给同学献上一句真挚的祝福,诉说对母校的不舍情意。

(四)“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构建

针对新小学生的课程评价,重在过程,重在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学校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交流展评:让学生畅谈自己是如何参加课程活动的;交流活动心得和收获;展示学生的课程学习笔记并进行生生或师生间的评价;展示学生的课程学习手抄报。这些要求都在“大地的孩子成长手册”中明确地加以体现,各年级要求不同,分层递进。

1.整体架构,自主评价

学校从整体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成长手册评价内容。一学期中,学生从习惯、课程、实践等多方面进行自评,并与他评相结合,在反思与自我反思中成长。

2.家校協作,多元评价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学校在整体架构下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需要家长评价的延续,从而使得学生教育评价的统一性得以保证。通过家长的评价,教师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学生,家长可以多维度地了解孩子,家校合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

3.社会联动,丰富评价

成长手册的设计,还着力于学生责任意识、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融合许多适合学生的社会资源,加入丰富的社会岗位体验内容,力求将社会评价与家校评价相结合,以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品格。如学生可以通过市区范围各类文化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打卡,参与体验活动,用文字或影像记录体验心得,从而对新华、新北、常州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悟。学期结束后,学生翻阅着一个学期记录的成长手册,回顾一个学期的成长历程,总结一个学期的收获与反思,从而激励和鞭策自己真正成为一名有素养的“新福娃”。

综上所述,儿童自然科学院的建设,通过场域的开发、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项目化活动的范式研究、主题式特色活动的开发等,寻找一条清晰的育人路径,将小规模学校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整体规划,推动乡村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同步振兴。

【参考文献】

[1]聂德勇.论少年科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方向[J].考试周刊,2010(21).

[2]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J].教育研究,2008(2).

猜你喜欢
乡村小学
新课改背景下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开展
例谈乡村小学的发展
如何提高西藏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浅谈乡村小学电教设备管理
浅谈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浅谈做好一名乡村小学校长的有效策略
如何培养乡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信息技术走进乡村小学数学课堂
乡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