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
近日,一对中国情侣突然火爆全球。照片里的一男一女,穿着夹克和牛仔裤,坐在凌乱的天台边缘,远处是阳光下显得有些失焦的高楼大厦。同样,这一对情侣,还以相似的打扮,出现在各种不同的场景,甚至不同的时代。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全都是假的。这对情侣在真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他们出生于一款软件——Midjourney的V5版本。如今,我们对AI绘图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这张中国情侣的照片,其图像质量、纹理、动态范围、纵深感和细节之逼真,实在让人震撼。
与此同时,另一件网暴事件也同样撼动人心。近日,“广州三號线女子不雅照”的谣言在网上疯传。传播者煞有介事地称,“三号线有个美女,把衣服脱了”。然而,这个听上去言之凿凿,还有“事实”为证的图片,背后竟然是使用AI把女子的衣服P掉的不法行为。
这两个新闻在震撼人心的同时,也引发我们严肃的思考:AI能制造出以假乱真的图片,让我们对事情真伪的判断愈加困难,这场21世纪最深刻的“工业革命”,最终会将我们带向何方?
3月18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个人自媒体上发布预告称:“我也许在周二(3月21日)被捕。”很快,特朗普被捕的图片,迅速被大量转发。在纽约街上,他被特警反绑扭送,被警察压在地上;还有他穿囚服的和越狱的图片,这些都逼真到让人难以分辨真假。
这些有模有样的“新闻作品”,正是出自Midjourney。Midjourney是一个生成式AI,操作很简单,只需要通过Discord机器人发送消息,向它描述你想要的图片,即可生成。Midjourney于3月下旬迭代至V5版本,图片生产的能力和质量突飞猛进,同时也火出了圈,席卷国内外各大社交媒体。
跟其他AI绘图软件不同,Midjourney在生成一套充满噪点的粗糙蓝本后能多走一步,通过一层特殊处理,将噪点全部去掉,尤其是一直很难攻克的脸部轮廓和手部的清晰度,最终生成一张跟照片无异的图片。
特朗普被“制造”后,诸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和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海边玩耍、罗马教皇方济各穿着时尚羽绒大衣在夜场当DJ等肆意消费各界名流的图片,也纷纷出炉,全球网友陷入一场Midjourney制造的狂欢。
确实,以假乱真的威力,被Midjourney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这场狂欢也引发了人们对其滥用的热议。人工智能ChatGPT的开发者OpenAI公司的行政总裁萨姆·阿特曼就曾表示:“即使我们不研发这样的技术,也会有比我们道德底线更低的人去研发。”对此,他直白地建议:“技术没有错,不让技术被滥用的唯一办法,就是限定社会使用它的边界和底线。”
无论如何,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AI生成信息泛滥的时代。不仅是Midjourney,DALL-E2、StableDiffusion等软件,也可以根据用户描述,几秒钟内生产出精美、逼真的图像,且风格多样。
在ChatGPT上,我们可以请AI模仿某个刊物的风格,写一篇文章。GPT-4还被整合进Office,现在,做PPT、写文案、生成可视化数据、邮件撰写和回复等任务,都可以下令让AI自动完成。
当然,视频生成也不在话下。比如,只要输入文字或者导入PPT,只要5分钟,Synthesia就可以帮你制作一段真人出镜的视频,省去了导演、演员、摄影乃至后期制作等一系列人力成本,以及拍摄设备和场地成本。
学生、律师、学术界等也开始使用生成式AI来辅助完成他们的本职工作。美国编剧协会还提议允许使用ChatGPT参与剧本创作。甚至如今,ChatGPT已经学会了即兴创作。
AI的无所不能,已经让许多从业者忧心忡忡。比如,对美术、广告创意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很多人苦学半辈子的绘画或设计技能,可能一下子变得一钱不值。”因此,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了“NotoAIArts”(对人工智能艺术说不)这样一个标签。那些高调反对AI制图软件的艺术家认为,依赖大量艺术品原始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制图,冒犯了人手艺术创作者的版权,算是一种高级抄袭,“这些软件完全建立在侵犯无数位艺术家、摄影师、插画师和其他拥有合法版权者的基础上,根本不算是‘创作过程”。
但毕竟,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了。
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位广州女子,是典型的AI技术受害者。伪造内容所产生的谣言,可以很轻易地让一个普通人陷入百口莫辩的境地,也会让许多人受到蒙骗。
有一部分人正用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制造这些以假乱真的视频、图片和声音,挑战我们的认知底线。科技滥用、科技作恶的现象,让更多游走于灰色地带的问题越发尖锐。
那么,是不是对AI技术一封了事就好了?当然不是,技术没有错,错的是使用的人。
同样是AI技术,有人用它来作恶,有人却用它来行善。比如,2022年冬奥会上,一批来自天津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就曾给冬奥会AI手语数字人提供语料支持,让听障人士也可以“听见冬奥”;又比如,我国正在实行的AI寻人技术,就曾帮助很多被拐儿童寻亲成功,让许多离散多年的家庭重聚。
最让人感动的是,有人还利用AI技术“复活”逝者。安徽一个小伙就利用AI技术读取逝者生前的照片,将逝者在虚拟世界进行“复活”。“复活”之后,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逝者清晰的照片,还能看到他们眨眼、微笑、摆头的动作,许多家属看到后,都感动得泪流不止。
在这些人手里,AI技术并不是恶魔,相反,它是一个温暖的工具。这就是科技向善的魅力。
所有的新科技都具有两面性,这取决于什么人使用它们,以及如何使用。新科技放在好人手里,可能成为一个向善的工具;而在坏人手里,就可能成为害人的帮凶。
曾有人说:我们都是用着手提电脑的山顶洞人。这句话意为,社会和科技在不断进步,时代在发展,但人性没有变,而我们的人性是复杂的。从工业革命以来,“机械性”和“人性”之间的张力一直是人们思考的焦点。这种张力在今天更加激烈,在感受机械性带来的冲击的同时,我们也许应该先深入了解“人性”到底是什么东西。
AI或许会取代部分创意工作和艺术创作,但只要AI一天不代替人性,艺术就一天不会死亡,毕竟真正的创造力源自我们有趣的人性。同样,AI没有情感,也没有道德的约束;但人性中自有其闪光的部分,比如,善良、诚实、正直、谦逊、守信……将AI与我们人性中的闪光点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科技进步。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说:“强大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类遇到的最好的事情,但也可能是最坏的事情。”别把人性的恶甩锅给科技,唯有最大程度地抑制人性的恶,我们才能迎来科技进步的善。
(资料来源:“南风窗”“桌子的生活观”微信公众号,图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