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产业中“神兽”形象的建构与发展

2023-11-16 09:32薄路萍石迪
电影评介 2023年17期
关键词:神兽影视传统

薄路萍 石迪

神话故事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文化财富,是我们了解古人社会生活及思维方式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神兽”作为神话故事的灵魂所在,是古人思想意识的产物及智慧的结晶。中华古代文化中神兽数量众多,造型生动奇特,寓意丰富,承载着人们趋吉辟邪的美好愿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影视产业的影响下“神兽”形象变得丰富立体起来,其后更是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一、传统文化中神秘的“神兽”形象

中国“神兽”文化传承已久,其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一些兽面纹饰,《吕氏春秋·先知览》记载了有关商代青铜器兽面纹,主要以怪异神奇的形象为特点,或称为“饕餮纹”,具有时代的特性。自古号称为“奇书”的先秦古籍《山海经》则是较全面地记载了各类“神兽”,多带有民族图腾崇拜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神兽”形象主要以当时现实生活中人和动物的形象为基础原型,并进行了主观虚构和想象,可谓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早期传统文化中的“神兽”形象,在外形上多怪异且不和谐,人们常以“怪物”相称,不由自主地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恐惧感。如:动物交叉组合的形象:“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1]这些神兽是多种常见动物的外形集合体,长相奇特,食之具有治病的功效;人兽合一型神兽:“(天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黄。”[2]当然,它们既可以是吉兽,也可以是凶兽。如:“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其名曰骄,是食虎豹,可以御兵。”[3]“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4]我们说这些“神兽”形象,就当时的社会形态来讲,虽其外形复杂且怪异,但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美化与丑化之分,遵循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

随着人们意识的不断发展,“神兽”形象除了依然保留着怪异的外形外,慢慢有了一些通天入地、趋利辟邪的神奇本领,不乏增加了一些神异而尊贵的色彩。如:“射游枭,栎蜚遽。张揖曰:蜚遽,天上神兽也,鹿头而龙身。”[5]“射鬾辟邪除群凶。射鬾、辟邪,皆神兽名也。射鬾言能射去鬾鬼,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6]这时的“神兽”形象开始被赋予了某些神异的能力和行为,开始不为世间万物所控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形象,处于一个较高的地位。故古代帝王多喜用“神兽”作为年号,如:王风、青龙、赤鸟等,体现古人敬畏自然的世界观。出土文物中约汉代时较少的出现一些人驾驭神兽的形象,如:西汉出土文物羽人驭天马;东汉出土文物羽人驭辟邪。人们逐渐开始同“神兽”攀扯干系,这种现象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尤为普遍。如:“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虬、螭,神兽。宜于驾乘。”[7]“神兽”演化成了可以与人和神结伴的“瑞兽”,为祥和之物的象征。其后随着佛教的传入,“神兽”多沦为神佛的辅助工具。在传统文化观念中不论“神兽”形象如何变化,始终都保持着抽象而神秘的色彩。

二、影视产业对“神兽”形象的应用

尼采曾说“每一种文化只要它失去了神话,则同时它也会失去自然而健康的创造力,只有一种环抱神话的眼界才能统一其文化。”[8]神话传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一个民族文化的走向。影视产业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必会对神话内容有所阐释,而“神兽”作为神话中不可缺少的灵魂角色,要想对其进行阐释及发展创新,就要扎根于古“神兽”文化中,并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因为我们知道“没有纯粹的独创,所有的头脑都要引用别人,每一种东西都不过是新与旧交织而成的织物,其中没有一根线不是新旧两股线织成的。”[9]影视产业在应用“神兽”形象时只有沉浸于这种“新旧交织”的斗争中,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自我完善。“神兽”形象之所以能够从银幕中重获新生,最先借助的是电视动画产业,其作为面向年龄偏低的受众,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神兽”化为活泼可爱、具体鲜明的形象,迅速吸引了小观众的注意,让他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较为熟知的电视动画有《美猴王》《猪八戒吃西瓜》《水漫金山》等作品,前两部中的“美猴王”“猪八戒”皆为汲取传统文学作品《西游记》的人物角色,其中“美猴王”不仅有通天的本领,还有七十二变的法术。它那个桃子脸、三瓣嘴、黄袄绿裤的美猴王形象更是深深地印在了多数人的脑海中。《猪八戒吃西瓜》以传统剪纸作为表现手法,将文学作品中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教化意义。《水漫金山》中正面角色“白蛇”“青蛇”及反面角色“蛙面水蛇”的“神兽”形象则来源于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文。而“神兽”形象也凭借着电视动画这一媒介使得文学作品中的平面形象变得立体起来,于某种程度上在银幕中重获新生。然而低幼定位导致国产电视动画难以实现宏大严谨的剧情、微妙的角色关系及戏剧化的矛盾冲突,因此自然缺乏相应的文化感染力与竞争力。[10]至20世纪后期动画电影产业开始如火如荼地迅速发展,作为影响巨大的媒体,对内肩负着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正确引导人们的审美取向及传承民族文化的任务;对外背负着发扬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担。动画电影突破了年龄的限制,受众范围则定位为“全年龄段”,其以一种娱乐的方式向人们传递着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神兽”文化迅速进军其中,如近几年的翘楚作品,《白蛇:缘起》运用了传统文化中经典的“神兽”元素“蛇”“狐”形象,其中主角“小白”形象来源于民间故事人物“白娘子”。宝青坊的狐妖诱惑男性,让他们甘愿付出,符合传统文化中“狐妖”的形象。《大魚海棠》中的“鲲”,则取自庄子《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再到后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将传统“神兽”文化作为培养皿,广泛运用了传统文化中“龙”“豹”“会变化的坐骑猪”等多种“神兽”形象,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本土风味。

在先进技术手段的加持下,动画电影使“神兽”文化表现得更为直观和立体。此外,在电影媒介技术融合的驱动下,网络动画影视作为一个刚崭露头角不久的新人,以二次元文化特色的原创作品为主。由于我国古神话传说题材丰富,给网络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文本,使得神怪类影视动画在网络动画电影中占据了中心位置。例如网络动画中拥有庞大播放量的《狐妖小红娘》,融有传统“神兽”文化中的“狐”的形象,影片中的狐妖涂山三姐妹一改以往传统思想观念中魅惑的形象,将其更多地赋予了人的特性,因此受到了极大的追捧,大有赶超日漫的潜质。网络动画影视作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消遣方式之一,其所塑造的形象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大众审美需求,角色和剧情的选择极具灵活性,可不遵循文学作品脉络发展轨迹,使受众心理上得到满足,成为其最大的亮点。但终归渊源有自,正是因为影视产业能够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神兽”形象,将其完美地浇铸到中国本土的电视、电影和网络中,在这些媒介的强大带动下,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风味”。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传承和复兴,但文化的主要趋势却始终是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因为只有创新与发展才能让现在的文化成为经典,未来的文化成为希望。现代影视产业在继承传统“神兽”形象的基础上,更多地掺杂着现代化元素。影视动画在这个生活节奏转速飞快,人们精神和身体上都承受着重大压力的时代,其创作以此作为切入口,来迎合受众的心理诉求。我们发现在现代的影片动画中主人公的身边多会有一些辅佐相助的“神兽”,虽然它们的性格在开始时会有些顽劣,但终会被收服,改过自新。其后便竭尽全力保护主人,在畏难时刻独当一面,帮主人排忧解难,最终使主人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想法均在影片中得以实现,心灵上得到了极大的慰藉。此时的“神兽”形象所具有的人文气息不断扩大化,形象和功能逐渐趋于鲜明化。例如:《西游记》中的白龙马,小白龙因之前的顽皮吃掉了唐僧的马,触犯了天条,观音菩萨将其变成唐僧坐骑,辅助唐僧西天取经,其细腻的感情与人类无别。还有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犼、观音池里的金鱼,因其早期私自下凡,为祸人间,但最终皆被收服,悔过自新。此外,还有二郎神的哮天犬,一直伴随二郎神左右,辅佐其斩妖除魔,战场杀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人类的特性。

由于影视产业的迅速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使得传统文化中的“神兽”形象不断与现代化接轨,摆脱了很多不必要的限制。其中更是通过运用“蒙太奇”的时空、场景相互交错的表现手法,让“神兽”在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使得各方面潜能得以迸发,从而使“神兽”形象达到极致化,弥补了传统文化中其形象的具象性缺失和无画感的苦恼。也正是因为影视动画将能够将“向前走”与“后头看”完美结合,才使得传统文化中的“神兽”形象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诉求,并找到自己的栖息地及新的附着体,甚至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植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三、受影视产业的影响“神兽”形象与现实生活接轨

“神兽”一词虽未被多数词典所收录,但在影视产业强大的带动和影响下,使其潜入到了人们的生活,扎根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从而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但“神兽”形象会因为使用者的需要及语境变化,其语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而这种语义变化是因原有的词汇概念、范畴已不能反映新的世界,于是人们开始寻求表达新事物、新现象的方法。隐喻这一手法便是人们能够表达新事物、新现象方法理想的选择,其利用相似原则这一基础要素完成映射。羊驼作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因长相既可爱又奇特,迅速博取了人们的眼球。其后,又因羊驼体内具有独特的抗体,科学家利用它开发出全新流感疫苗,这种疫苗有望将流感病毒一网打尽。从科学角度来讲,羊驼确实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因羊驼与人们所熟知的“神兽”能够帮助人们实现救难的愿望形成完美的映射,人们便借用“神兽”这一经验域来隐喻指称现实中的羊驼。

2019年底,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由于波及的范围大,为更好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尽量足不出户,大人小孩长期待在一起。一些极具洞察力的网友充分利用事物的相似性原则,用“神兽”来形容一些调皮而又不失可爱的熊孩子们。“神兽”一词新的隐喻得到成立,词义得到引申,使得“神兽”文化在这全新语境迅速突出重围,摇身一变成为各大网络和媒体新宠词。如:你好新学期!“神兽”如约“归笼”。[11]为了让父母安心上班,我市全面开展暑假爱心托管服务,“官方带娃”让“神兽回笼”,托起无数个家庭稳稳的幸福。[12]“神兽”用来一词来指称这些八面玲珑、心智不全的孩子再形象不过了。而这种指称已与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有了一些区别,其形象所指不再仅仅局限于用来指动物,也可以用来指人,可以用来指称一切超乎常理、较为独特的现象。感情色彩上,“神”的色彩蓋过“兽”的色彩,孩子虽调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慢慢长大、慢慢懂事起来,也是家长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可以说是由原来褒贬不一的色彩转为现在多褒义色彩,感情色彩得到扬升,词语的语义内容也有所变化。“神兽”作为特殊时期“熊孩子”的代名词,凝聚了时代的记忆,蕴含了极其特殊的意义。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中平面的“神兽”形象不论外形、还是内涵都不能满足于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影视产业的迅速崛起,使“神兽”一词又悄然回归到大众的视野而重获新生。“神兽”更是凭借其在影视动画中建立的立体有趣、鲜活可爱的形象,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其后人们又将影视作品中丰富的“神兽”形象隐喻到现实生活中,促使“神兽”形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语用产物,被赋予了时代的新义,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生活,从而具有了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参考文献:

[1][2][3][4]方韬译注.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15,249,63,23.

[5][东汉]班固.汉书(第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2566.

[6]史游.急就篇[M].长沙:岳麓书社,1989:193.

[7]林家骊译注.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2015:115.

[8][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李长俊,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176.

[9]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225.

[10]向朝楚.国产电视动画的现状与产业作用机制研究[ J ].电影评介,2021(17):16-20.

[11]陈颖婷.你好新学期!“神兽”如约“归笼”—上海4.7万公安民辅开启护校新模式[N].上海法治报,2022-9-2(A02).

[12]任玉霞.“神兽回笼”托起稳稳的幸福—我市开展暑假爱心托管服务走笔[N].安阳日报,2022-8-24(03).

猜你喜欢
神兽影视传统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话说“神兽”不简单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Cлово месяца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野保糗事之守护『神兽』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