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南
我们多数人都没经历过大起大落、大风大浪,经历的只是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别人一听容易走神,怎么办?
我们可以学习纪录片的讲述形式。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以真实事件为素材,还能制造出一种神奇的吸引力。这个技巧叫作“困境原则”。就是不断强化一个经历中的困境,通过困境来制造转折,激发观众好奇心。学会了这个方法,就能把平淡无奇的经历变得吸引人。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这么做的。比如,第一集讲了一个叫单珍卓玛的小姑娘,在深山采松茸的故事。听起来,采松茸很平常。但是,一旦把其中的困境挖掘出来,再展开,采松茸就变得有意思了。
首先,解说词第一句就是,“在雨林中,想跟上单珍卓玛的脚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时画面上出现了单珍卓玛。她正在泥泞的山路上行走。你看,困境出现了。你以为采松茸很简单,但是,刚刚下完雨,山路很难走。
后面,一系列的困境逐渐升级。你以为上山就能找到松茸?错。松茸生长得非常隐蔽,得费很大劲才能找到。你以为找到松茸,就可以卖个好价钱?错。导演马上告诉你,今年松茸大丰收,而且单珍卓玛的松茸品相不算好,收松茸的人,会压低价格。同时,卖松茸的钱,又关系到卓玛和母亲的生计。
有困境,你就会被吸引,会忍不住想,最后怎么着了?问题解决了吗?
假如把讲故事比作一场听众和讲述者之间的赛跑,一旦听众猜到你接下来要讲什么,就等于他超过了你。他不会再被你牵引,你的故事就失败了。所以,你必须要发起加速。怎么加速?就要用转折。困境原则就是帮你在平淡无奇的经历里,人为制造出刻意的转折。
纪录片诞生的第一天起,导演就在使用这个方法。世界上的第一部纪录片,拍摄于1922年,名字叫《北方的纳努克》。讲了一个叫纳努克的因纽特人在北极的生活日常,包括烧火、做饭、盖房子、打猎等。
这听起来好像挺无聊。但是,如果你用困境原则加工一下这些生活日常,它就会充满转折。比如生火,按照我们的想象,这无非就是劈柴烧火,但其实,这个过程充满了困境。首先,北极能找到的燃料只有干枯的海苔。其次,你以为只要找到海苔就完了?不对。这些干枯的海苔不仅是燃料,还是北极驯鹿唯一的食物。所以,你在找柴火的同时,也是在跟驯鹿争夺最重要的生存资源,你必须在它之前找到。随着困境一步步被揭示,你的好奇心被渐渐调动了起来,故事也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具体应该如何运用“困境原则”来包装自己的经历呢?需要记住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细化困境。
也就是从你的经历里,找出那些明显对你形成阻挠的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可以来自各方面,资源不够、对手太多、自己经验不足等。
比如,你去求职。面试官让你谈谈上一份工作的经历。你说在上一份工作里,替公司签下过一个大订单。这时,你输出的只是信息,不是故事。面试官很难对这件事产生特别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用困境原则把这段经历加工一下。
你可以想想,这个客户为什么难谈?也许是因为竞争对手太多,很多都比你资深。你看,困境出现了。所以,首先你没有怯场。这样,你的第一个优势——勇气,就显现出来了。然后,你以为你有个好提案就完了?不对。这个客户还很重视仪式感。这是第二个困境。于是你策划了一场别致的签约仪式。通过它,你又展现了第二个优势——你很有创意,而且能主动承担一些超出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最后,你以为签下客户就大功告成了?不对。在执行方案的时候,还遇到一些小状况。把它们一件件说出来,又能体现你的应变能力。
这样讲不仅更吸引人,还更能体现你具体的能力。
第二个要点,细化情绪。
假如你没有遭遇一些明显的实打实的困难,这个时候,你可以向内寻找,審视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产生过哪些情绪波动,这些情绪波动往往就暗含了一些困难的发生。
比如,你说,我昨天去钓鱼,只钓到了一条。这么说出来很平常。但你可以想想自己昨天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我昨天去钓鱼,在太阳底下晒了一整天,连个鱼影也没看见。真的好失望啊。就在我开始收拾东西,准备走人的时候,你猜怎么着?鱼漂突然动了。我赶紧提起竿一看,上面真有一条大鱼,太走运了。这种由失望到开心的情绪变动,也是一种困境,它也有转折,就要比你说“昨天只钓到一条鱼”生动很多。
第三个要点,控制“困难出现的频率”。
如果你的故事里全是困难,听众也受不了。那么,多长时间制造一次困难最合理呢?这个时间已经被专业人士算出来了,是3分钟。现在大多数的影视剧,都遵循这个时间。每隔3分钟,都会来一个小困难、小高潮。间隔太短,观众看得太累;间隔太长,节奏慢,观众会觉得无聊。在其他场合的讲述中,这个频率也同样适用。
快运用纪录片“困境原则”,让你的故事变得精彩纷呈吧。
(摘自“得到App”,萝卜叶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