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
南開中学和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张伯苓非常注重体育。
20世纪20年代中期,南开中学在校学生不过千余名,但整个学校有15个篮球场、5个足球场、6个排球场、17个网球场、3处器械场和两个带有4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各种体育轻重器械也是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专程从美国购进的最新式的全套背力器、手球、护膝等各种体育用品。
无论是南开中学还是南开大学,张伯苓规定学校必须保证每周3小时的体育课。无论男女学生,体育课课时没上满,或者测验不及格者,都不能毕业。体育课考试分笔试与术科两种。笔试是考各种运动规则,术科是考核实际运动成绩,其中男子100米的达标成绩是14秒,篮球要求1分钟投中7个球,其他如跳高、跳远、标枪、俯卧撑等项目也都有具体标准。
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南开大学的篮球队是最强的,足球队也非常有名。张伯苓认为,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和竞赛精神,书读得再好也是有欠缺的。
张伯苓的体育情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支撑动力:奥运会。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给了张伯苓第一次触动:各国平等,公平竞争。1907年,张伯苓在天津第五届联合运动会闭幕典礼上发表了《雅典奥运会》演说。他建议:“中国人应该加紧准备,在不久的将来也出现在奥运赛场上。”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中国要参加奥运会。
1908年,张伯苓有幸观看了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四届奥运会,深受触动,回国后在校园里向学生们介绍了奥运会的情况和理念。也就是这一年,几个南开的学生在《天津青年》上撰文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运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这就是著名的“奥运三问”。
前两问,张伯苓都努力给出了答案。
1932年,在张学良和张伯苓等人的支持下,短跑运动员刘长春远赴洛杉矶参加了第十届奥运会,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而刘长春的报名,就是张伯苓亲自操办的。
四年后,在张伯苓等人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积极支持下,中国派出由141人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前往德国柏林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伯苓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会议上提出:“中国可以提出申办1952年的第十五届奥运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人提出申办奥运会。
(摘自《历史的温度4》,中信出版集团,魏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