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驱动为核心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究

2023-11-16 21:27罗超
高考·下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罗超

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育部门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并要求教师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内容,采用以问题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本文主要对以问题驱动为核心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其次阐述了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最后结合具体解题实例提出了以问题驱动为核心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问题驱动教学法;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的教学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具有积极意义。

一、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内涵、特点和优势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和探究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1]。

问题驱动教学法具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第二,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第三,问题驱动教学法中的“驱动”二字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引导和启发,并不断地提出各种有难度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以问题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一)问题设计与提出

1.合适的问題选择原则

首先,教师在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时,可以将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作为引导学生思考的起点,并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出相关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2]。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目标来设计合适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体现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这一原则。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疑问,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情绪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最后,要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问题,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让学生做简单的计算题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2.问题设计的技巧和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

在问题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兴趣等方面来设计问题。教师应当密切观察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根据他们的掌握程度来灵活调整问题的难度,这样做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当发现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有困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但能够引发思考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相反,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某个知识点,教师可以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以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知道什么是函数吗?”“你知道函数是什么吗?”然后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来设计相关问题,比如,在讲解函数概念时,可以问:“如果一条直线上两点之间有两个不同的点,那么这条直线是什么类型?”“如果一个点满足以下条件,那么它和之间就有一个函数关系。”这样可以实现层层递进的引导。

另外,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数学问题背后涉及哪些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到哪些数学方法和技巧。

(二)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

1.学生自主探究的激励机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上发现问题,通过观察生活来发现问题,通过调查、实验等方法来解决问题,最终将问题解决[3]。

比如,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程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做一个圆。然后再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一个圆。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说出自己做圆的方法和过程。这样就会使每一位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其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教师要将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

2.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地位,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题,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分析来引导学生认识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问题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和分享思路,共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而且能激发他们探究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三)教师角色与指导

1.教师的引导和激励策略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此外,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性,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并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促进学生树立自信心。对于学习成绩好、有进步表现的学生要进行表扬和鼓励,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标。

2.教师的角色转变和支持措施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同时也要在课堂中起到“指导者”的作用,教师要发挥出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但同时也不能一味地以自己为主导,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布置学习任务,并及時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解答和帮助。此外,教师还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与其他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三、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

1.问题设计和引导过程

在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中,教师要对问题进行合理设计,要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三角函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对三角函数的概念、三角函数的公式和三角函数的应用进行研究。然后将这些小组进行组合,并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对三角函数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在三角形中,如果我们把三角形看作一个等边三角形,则其等腰三角形面积和为多少?”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等腰三角形作为题目进行练习,然后让学生对所选择的等腰三角形进行分析。然后再让学生对其他选项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参与和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进行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挑选一个学生参与度较高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三角函数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有效掌握该知识,并提升对三角函数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将其应用于具体的问题当中,如“对于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问题”“三角形内角和问题”等。然后在讲解完三角函数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该题目进行分析和解决,通过该题目可以知道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问题以及三角形内角和问题等。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3.教师的角色和指导策略

在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中,教师要在问题教学中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例如,在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进行思考,然后再组织讨论和交流。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立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比如,在教学三角函数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求最大值和最小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怎么做才能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比如,用直尺画三角函数曲线等。

(二)数列与递推关系问题案例

1.问题设计和引导过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列与递推关系的相关内容,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进行教学。首先,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来了解数列与递推关系的相关概念和公式。然后,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例题拿出来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和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对例题进行讲解之前,教师要明确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将例题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并引导学生对例题进行分析,进而让学生能够根据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来判断所出现的错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2.学生参与和解决问题的情况

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要学会总结规律,找出关键点,找出题中的变量,列出相应的公式。如,某数列函数y=f(x)在[0,1]区间上单调递增,则数列函数y=f(x)在[0,1]区间上单调递减。最后学生要学会自己总结规律。

在问题驱动教学法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通过思考、分析、研究等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来寻找答案,将自己的思考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3.教师的指导策略

数列的递推关系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列与递推关系之间的联系。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列与递推关系的定义、性质以及公式来解决本节课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通过教师指导策略的正确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列与递推关系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列与递推关系之间的应用。

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育部门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亟须改进和创新数学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高中数学教师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结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特点来应用问题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许华军.以问引思、以问导学:浅谈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高考,2023(13):148-150.

[2]刘海英.基于问题驱动教学法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2):80-82.

[3]石军.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9):14-16.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