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恩
摘 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学科高质量教学的关键支撑,对于丰富教学过程、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成效等具有积极作用,高中地理学科也需要融合信息技术。本文首先总结了高中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具体体现,接着阐述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最后从预习、導入、讲课、课后等几个环节论述了教师要用好用活信息技术,在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融合由来已久,也正是因为信息技术的融入,让原本单调空洞的地理知识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让原本无法直观感知的地理元素变得具体起来。为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科教学,借助信息技术,把握两者融合的路径与“度”,保证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一、高中地理学科融合信息技术的具体体现
高中地理学科融合信息技术具体体现在不断地发展,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让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具有多种可能,可以实现多种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形态的相互融合,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的融合,使得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也不再端坐在教室里单纯地听讲,而是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充分地互动、积极地交流,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在融合信息技术之后,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尤其是对于内向学生和学困生,能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师教学活动[1]。二是与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地理知识体量巨大,教材中编排的知识点仅仅是冰山一角,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需求。为此教师会为学生推荐一些地理读本和影视作品,会补充很多的相关知识点。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非常方便地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且形式多样。所以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地理学科中,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信息技术成为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与教学环境的相互融合,教学环境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融洽教学氛围的黏合剂。同时,因为地理知识具体、形象,需要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和领悟,这些都决定了教师要积极打造针对性的教学情境。而信息技术是打造教学情境的法宝,可以情境再现、可以虚构情境、可以打造线上情境,也能展示实物情境,所以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实现教学环境的相互融合。
二、高中地理学科融合信息技术的价值
正如前文所述,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地理学科可以实现教学形态、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的相互融合,这就说明将信息技术科学融入课堂教学中,就能实现多种教育价值。
(一)让教学环节更简单
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无论是环节,还是过程都比较烦琐,教师需要完成纸质备课、照本宣科讲解知识点、反复要求学生记忆、提前编写作业等。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低效。但是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教师可以线上备课,还可以成立线上备课组,不仅备课质量高了,而且备课负担减轻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件反复利用,避免了板书负担[2]。可以及时展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避免了重复查找资料的负担。可以布置线上作业,给予线上及时指导,避免了课后辅导的负担。所以,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能为课堂教学插上信息化翅膀,让教师和学生轻装上阵。
(二)让教学目标更全面
高中地理学科不仅要关注学生做题得分能力的增强,更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这些素养的培养仅依靠照本宣科、口耳相传或者题海战术还难以实现,更多需要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立体展示人口、环境、发展、资源等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理元素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人类社会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劳动人民在改造地理环境过程中的纪录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如何实践,如何将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3]。同时,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学生的地理思维可以直观体现出来,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历程可以通过形象具体的思维导图呈现出来,以此实现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
(三)让教学过程更精彩
在过去,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过程比较单一,以讲解课本知识、要求背诵知识点、完成作业练习为主,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感受不到地理知识的神奇,体会不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不会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但是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学生可以在教学情境中感受到祖国山水的壮观,认识到树木楼阁的魅力,体会到乡土资源的温暖。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师生之间交流更便捷,交流的内容更丰富,将课堂打造成和谐融洽的新天地。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补充教材内容,及时帮助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吸引学生更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助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在浩瀚的地理知识海洋中更自由地翱翔。这样的教学过程多姿多彩,也能传递更多的知识,实现更高的教学成效。
(四)让教学关系更科学
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关系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师生之间具有严格的界限,甚至很多时候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不允许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随意打断自己的讲课,教师是课堂当仁不让的主角。在这种教学关系中,学生没有学习热情,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学生可以及时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展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因为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学环节变得更简单,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这些都可以推动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三、借助信息技术开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策略
(一)在预习阶段应用信息技术,提高预习成效
预习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基础,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也要发挥预习阶段的作用,提前获取学生的预习情况,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有了重点与方向。为了提高预习成效,高中地理教师要利用好信息技术,首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些预习问题,作为学生预习的引子,通过班级学习交流群布置给学生。接着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预习问题,对新内容展开预习。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立足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提前认识本节内容的核心知识点。然后学生将自己预习的结果反馈给教师,尤其是在预习过程中比较难懂的知识点要重点反馈。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反馈优化教学设计,明确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对于《人口分布》这一节内容,教师要提前为学生设计一些预习问题,如,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与规律、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胡焕庸线的内容是什么等。教师在预习问题设计之后,就可以借助在线技术将预习问题展示给学生,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深入阅读教材,获取问题答案,并以此实现对教材知识点的初步掌握。为了激发学生预习热情,也为了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预习情境,以具体人口迁移图片、人口迁徙视频、人口分布分析图作为学生预习的媒介,让学生能对“人口分布”产生深入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需要及时梳理出自己还不能掌握的知识点、难以理解的地理要素,然后借助线上技术反馈给教师。教师结合反馈内容,及时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环节,确保接下来的课堂教学重点明确。
通过信息技术,有效打通了预习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界限,让预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前置,让课堂教学成为预习的延伸,这对于提高预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在导入阶段应用信息技术,高效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举措,新课导入形式多样,需要教师借助合适的媒介,尤其是信息技术。因为信息技术具有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特征,是学生的最爱,可以成为很好的导入媒介。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视频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本节知识学习的乐趣,也能在视频中对本节内容产生更直观的认识。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基础,以问题情境为引子,产生浓厚的探究热情。可以结合乡土资源,将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直播展示给学生,这种新型的导入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探究热情。从而以信息技术为新课导入基础,激发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热情,为高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在讲解《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这一章节的时候,为了导入新知识学习,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将桂林山水的美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将敦煌神奇的风化地貌通过视频直观呈现出来,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壮观地貌通过照片展示出来。从而以形式多样的导入视频、图片,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至神奇的地貌与土壤中,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本章学习的主题——地貌及土壤形成的原因,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要求,学生也能集中精力,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高中地理教师所创设的新课导入情境要短小精悍,不会占据学生过多的精力与时间,但是在导入环节中可以带给学生无尽的思考,并且能将这种主动性与热情延续到新课学习过程中。
(三)在难点知识讲解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教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人文环境和自然现象,由于其演绎过程极其复杂,在理论知识学习期间存在抽象的特点,这增加了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难度。而难点知识讲解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影响教学进度的关键。高中地理教师在讲解难点知识的時候,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对难点知识进行层层剖析,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尤其是可以通过设计微课,集中力量帮助学生解决难点知识。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划分,多以浅显易懂的地方作为学生深度理解的发力点,并且不断丰富微课的内容与形式,帮助学生理顺自己的想法,找准深度理解难点知识的切入口。同时,教师可以将微课上传到班级学习交流群,学生可以在课后巩固阶段针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及时获取微课资源,避免了反复背诵和题海战术,有效提高学习成效。
例如,一些学生对我国地形变化无法产生直观的认识,这时教师可以借助GIS、GPS、RS等遥感技术,将我国地形地貌立体展示出来,这样就能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影像,学生在学习类似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建立动态的地形地貌图。又如,对于天气变化这个知识点,很多学生对于其内部的变化规律、发生原因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模拟动画,将各种天气变化产生的原因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在大屏幕上,从而以可直观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微观天气变化的规律及原因。
通过借助信息技术,不需要教师深入讲解,学生可以在“人机交互”中实现对教材中难点知识的有效掌握。当然,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难点的时候,要淡化信息技术的存在,避免影响学生的深度思考。
(四)在课后实践练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关键举措,地理学科也需要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也需要学生能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课后练习的主要追求,要少一些题海战术,能将课后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思考地理知识,体验人地协调的表现与重要性,能不断增强地理实践力。为了帮助学生用好课后实践练习,需要教师及时介入,给予必要的引导与支持,这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将课后实践练习的内容、计划上传到学习群,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成立线上互助学习小组,最后还可以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与领悟及时反馈给教师,以获取教师的支持与答疑解惑。
例如,教师在讲解《城镇化》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城镇化产生的原因,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思考城镇化建设的利弊,探究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在教材内容讲解结束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后实践作业,作业的主要内容是线上查阅本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资料,到相关主管部门去调研访谈,线上阅读这方面的理论书籍。完成前期基础性的实践工作之后,学生可以组成线上学习小组,交流自己获取的信息,交谈自己对“城镇化”的看法。通过交流交谈之后,学生需要完成一篇简短的实践报告,并线上提交给教师,教师通过批改实践报告,摸清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情况。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与设施设备,如数字影像测量技术、数字测图技术、遥感技术等,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这既是学生的一种兴趣爱好,也是学生深度研究地理知识、解密地理奥秘的主要渠道。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尝试将传统教学工具与多媒体教学工具相结合,创立地理教学的信息技术综合平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预习阶段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预习成效,在导入阶段应用信息技术以高效导入新课,在难点知识讲解中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后练习中应用信息技术以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将晦涩难懂的地理知识点化抽象为具体,将难以理解的知识难点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孟祥锐,王文娟.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41(4):154-157.
[2]吴永东,罗娅,王元洪,等.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8(7):46-50.
[3]刘昌盛.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J].中国新通信,2021,23(24):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