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兵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准备的写作教学资源存在脱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的问题。同时,部分学生缺乏经验,自主收集的写作素材存在千篇一律、杂乱无章的问题,这导致学生的写作资源匮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课本入手,发掘、利用各种课本资源,将阅读资源转化成写作指导资源,构建读写结合的课堂,从而丰富写作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鉴赏经典名篇,积累丰富素材
(一)总结文章主题,形成价值观念
《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继续丰富自己的积累,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让他们分析作品描写了什么内容、蕴含着哪些生活哲理、总结了什么人生经验等,让学生了解描写具体事物的方法,并从中提炼出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阅读课文总结主题、迁移自身寻找主题、拓展阅读丰富主题、根据主题自主创作这四个环节开展读写结合活动。在第一个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分析作品写的内容,了解寻常事物中蕴含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写了紫藤萝瀑布由衰到盛的过程,他认为人生也是如此,会经历从低谷到巅峰的阶段。在第二个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创作,思考各种动植物的象征意义,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如有一名学生认为,梅花象征的是在面对人生的困难时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在第三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作者其他的作品,看看作者还会写哪些内容。在第四个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人生、童年等为主题进行自主创作,升华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二)揣摩文章结构,学习整合素材
在阅读经典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谋篇布局,揣摩其结构章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展开头脑风暴,让学生思考如果让自己围绕该主题创作会写哪些内容;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课文,让他们看看课文选择了哪些材料、是怎样将这些材料整合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写出结构鲜明的作品。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春》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说说围绕“春”这个主题可以写哪些内容。在总结后,学生可能会说可以写春天的天气状况、草木的变化、人们的心理等。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课文《春》,看看作者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是如何将它们融合起来的。在整理归纳后,学生会发现作者使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在“绘春”部分,作者写了山水、小草、花朵、春风和春雨这些内容,并着重写了它们在春季的不同。由此,学生会总结出两点结论:一是在写景时可以由物及人,逐步从描写客观景物变成描写主观情感;二是在选择材料时要筛选一些独具特点的材料。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开展自主创作,写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三)了解语言风格,凸显写作个性
经典范文的语言总是展现出让人着迷的魅力,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范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鉴赏范文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创作风格,并鼓励学生在自主写作时借鉴。
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济南的冬天》一文的语言独具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这一句,说说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诸多句子,让学生说一说这篇文章整体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学生通过分析句子会发现,作者运用的语言轻松活泼,具有浓浓的口语感,使得作者笔下的济南表现出可爱的特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还有哪些语言风格,并找到具有该语言风格的经典范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典雅、幽默和犀利等多种语言风格,并让他们对照自己的作文,思考自己的作文语言更倾向于哪种风格。
二、关注文本细节,了解写作技巧
(一)关注对话细节,分析人物性格
经过上述的学习,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素材,从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出发,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但部分学生还不了解具体的写作技巧,在写作实践中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利用素材的情况。《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并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中的细节,让学生在仿写借鉴中掌握具體的写作技巧。文本中细节的类型有很多,对话细节是其中之一,学生可以通过研读对话,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例如,一名学生在写母亲劝说自己不要沉溺游戏时,语言过于呆板,给人一种讲大道理的感觉。对此,笔者鼓励其阅读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秋天的怀念》一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对话细节中展现人物性格的。通过阅读这篇课文,该学生认识到在写作中可以通过调整语言的描述方式,展现人物性格,如使用短句能给人果断、干脆的感觉,适当使用重复的句子能体现哀切感,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关注景物描写,了解情节发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的景物细节,让他们思考景物描写除了能让作品语言更优美外还有哪些作用,引导学生发现景物描写能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并让学生将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社戏》一文,找出其中的景物描写,让学生看看景物描写前后分别写的是什么,并思考景物描写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这一段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前往社戏舞台途中的风景,前文描述了家人同意“我”去看社戏的场景,后文则是描写具体的社戏场景。由此可见,这段景物描写串联了前后,让“看社戏”情节的出现不再突兀,起到了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自己的文章,看看是否存在情节转折过快的地方,并思考能否加入景物描写,来起到衔接过渡的作用。例如,有一名学生写了关于运动会的作文,前面写运动员刻苦训练,后面直接转到比赛,显得过于突兀。在笔者的提醒下,他加入了运动员意气风发走向赛场的场景,写了鲜花、艳阳等美好的景物,起到了暗示情节发展、衔接过渡的作用。
(三)关注场面细节,了解社会文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读作品中场景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如何描写细节,并思考从中能否感受到社会文化。在自主写作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突破表面描写,让他们在描写场景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阅读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安塞腰鼓》一文时,教师可以鼓勵学生找出作品中敲击安塞腰鼓的场景,说一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想要展现什么场景。通过阅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等句子,学生会发现作者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欢腾热烈的场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个人敲鼓能呈现出这样宏大的场面吗?”“作者写如此强大的气势想展现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其中的社会文化信息,让学生认识到作者不仅想写安塞腰鼓的壮观,还想写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在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自主创作,在写作中展现更多精神层面的内容,使文章更加饱满。
三、调动心理体验,优化习作内容
(一)联动身边案例,追求鲜活素材
写作不能闭门造车,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激发他们的创作欲,并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挖掘身边的具体案例,将其融入写作中,进而写出生动鲜活的作品。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等展现人物形象的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撰写人物传记,写一写身边的同学或教师。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名人传记,了解传记有哪些结构、如何选择写作素材等。例如,有学生认为应该选择符合人物特点、新颖的案例。该学生选择身边的同学作为写作对象,想在习作中展现该同学勤奋好学的性格特点,但是深夜做作业之类的描述过于普通,不够新颖。于是,该学生尝试寻找更有新意的案例,如他在习作中写道:“乐乐坐地铁环线回家时还在做作业,以致他常常忘记下地铁。这种废寝忘食的学习态度让人忍不住赞叹。”
(二)化用诗词名句,丰富习作内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诗词拓展阅读活动,并让他们思考如何将诗词名句和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融合在一起,写入文章,从而丰富文章的内涵。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作者写了生活中的琐事,并展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学习该课文后,笔者鼓励学生以“成长”为话题自主创作,并要求他们体现出深刻的内涵。但有的学生感觉自己的作文空讲大道理,不够生动。于是,笔者鼓励他们参与诗词拓展阅读活动,并开展了竞赛,看看谁能找到更多和成长有关的诗词,并融入作文,为文章增色。例如,有一名学生找到了“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这一名句,他认为该句能体现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可以融入“成长”类主题的作文中。在写到与“毕业”有关的内容时,这一名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不能任性地留住自己的同伴,而应互道珍重,并祝福对方‘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
(三)融入家乡俗语,体现习作个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点,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地方志等展现家乡风情的文章资料,搜索家乡的俚语、俗语,并思考能否用于写作中,从而丰富写作内容,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例如,上述提到的《社戏》一文中运用了不少俗语、俚语,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自主阅读地方志或介绍家乡方言的文献资料,收集自己所在地区的俚语、俗语,将具有相同意思的俚语、俗语融合在一起。如南通地区展现早期教育和家教的俗语有“偷食猫儿性不改”“从小一看,到老一半”等,表示人无主见的俗语有“爷来爷好,娘来娘好”“到哪里,说哪里”等。在积累俗语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俗语融入自主创作中。例如,有一名学生模仿《社戏》,写了划龙舟的风俗活动,他将俗语融入人物的对话。如该学生习作中的主人公用“丁是丁,卯是卯”表达划龙舟时要认真,还用了“老大多了船要翻”这一俗语来形容划龙舟时要有主心骨,不能一个人一个看法。
结语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挖掘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并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以优化写作内容,解决学生写作资源匮乏的问题,消除他们“写什么”“怎么写”的困扰,从而实现整合利用教学资源的目标,增强写作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