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2023-11-15 10:45刘忍
幸福家庭 2023年16期
关键词:导学式数学知识教学法

刘忍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对此,数学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导学式教学。在本文中,笔者探讨了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具体运用,以供参考。

一、导学式教学法概述

导学式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问题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运用导学式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此外,导学式教学法的运用可以转变师生角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者,还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引導学生拓展学习思维、开阔知识视野,助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导学式教学法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运用不同的引导形式,可以让学生感受新颖、与众不同的数学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运用导学式教学法时,教师创设不同形式的情境,并借助情境中的信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相较于传统数学课堂中“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导学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释放天性,在兴趣的驱动下实现高效学习。

(二)引导学生积极提问

教师运用导学式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分析问题。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对教师具有依赖性,不愿意独立思考,在课堂上不敢提出问题。教师将导学式教学法融入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通过课前导入、课中导学、课后总结,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经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学好数学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合理运用导学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式、启发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在运用导学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引导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形式的转变,不仅可以改变师生间的关系,还可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设置的任务,并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自主思考的乐趣,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导学式教学的策略

(一)在课前进行教学导学

1.运用情境导入。情境教学是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借助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新知识,形成对新知识的初步认知。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在学习“平移”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要先让学生了解平移的概念,然后借助具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平移方法。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阶段,为学生创设与平移相关的情境,如展示升旗、推拉窗户、平行电梯等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让学生思考这些平移现象的运动轨迹。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发现:升旗时,旗帜是沿着设计好的轨道上下移动的;推拉窗户是沿着固定的轨道移动的;平行电梯是沿着一定的轨迹平行移动的。这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这些物体在移动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方向的调整或改变?”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这些物体均是按照一定的轨道固定移动的,方向没有发生改变。教师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平移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做到了有效导学。

2.运用故事导入。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数学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故事性内容的特点,将故事作为课前导学内容,并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为例,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达成以下学习目标:初步认识分数;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等等。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效掌握分数的相关知识,教师需要借助数学故事做好课前导入,对学生做到有效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我国古代关于分数的故事,如人们在分配狩猎所得时,会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于是古人想出了用分数合理分配的方法,用算筹表示分数,如表示五分之二时,会在上面放两根算筹,在下面放五根算筹。在讲述这些历史故事时,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小视频,让故事的呈现更具趣味性,使学生产生对分数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分享完历史小故事后,教师还可以引入学生生活中运用分数的事例,如分蛋糕、分苹果等,并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分配。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引用历史小故事与生活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源头、认识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激发学生对分数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作铺垫。

(二)在课中进行教学导学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课中教学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思考、解决问题。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厘清问题思路,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借助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对学生进行课前引导,如上升或下降的旗帜、左右移动的推拉窗户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但对于学生来讲,这些平移虽然有明确的方向,却无法计算出平移的具体距离。对此,教师可以提出第一个问题:“为了更方便地找到物体平移的方向、测算平移的距离,可以采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方格与平移知识联系起来,将需要平移的物体画在方格纸上,然后进行上、下、左、右等不同方向的平移。同时,教师可以设置真实的题目,如将方格纸中的金鱼(由两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构成)向右侧平移五个格子。在平移过程中,学生发现平移后的金鱼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大小和形状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时,教师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你是如何准确画出平移后的事物的?”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作答过程,并总结出“先数格子,再找点,最后连线”的技巧。教师在课中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时,应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灵活设置问题的数量和难度,以确保学生对平移知识的充分掌握。

2.设置任务引导学生探索。在课中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借助设置学习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数学知识。在探索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得到有效锻炼,从而逐步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为例,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需要達成两个学习目标:一是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并学会整亿数的读法与写法;二是借助生活实际理解亿以上数的意义。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万、十万、百万、千万等计数单位的认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对以下信息的转化改写:芝麻产量六十一万吨、茶叶产量一百六十二万吨、油菜籽产量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吨。学生完成该任务时,要思考教师设置此题的目的,掌握万与十万、十万与百万、百万与千万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而能够正确改写。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具体题目,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如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思考性的填空题:“在数位顺序表上,从个位起,第五位是( )位,第七位是( )位;千万位的左边一位是( )位。”在解答上述学习问题时,学生要先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再对填空题进行探索,这可以让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在课后进行教学导学

在课后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做到及时巩固。有效的课后巩固,是帮助学生打牢知识基础、实现能力进阶的重要过程。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及时巩固、总结知识的重要作用。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应达成以下学习目标:学会运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题意、厘清数量关系。在带领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教师需要借助各种形式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学会画图,如求花圃的面积、鱼池的面积、操场的面积等,使学生能够根据题干中给出的信息画出正确的示意图,保证最后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在完成具体的题目分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以下内容:第一,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或示意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第二,在画图时,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题一图,并标注好相应的数据信息;第三,根据图示,准确列出数量关系,求得最后的结果。在课后导学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与归纳能力,这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能力,对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在运用导学式教学法时,教师要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分别运用情境导入、故事导入、设置问题、设置任务、归纳总结、有效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课程阶段获得不同的引导,充分掌握所学数学知识。教师将导学式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助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者单位:徐州市公园巷小学)

猜你喜欢
导学式数学知识教学法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初探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整体导学式开放性教学法初探
问题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程序及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