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 2023-03-17
基金项目: 广东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项目“产教融合、精准育人:职业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2022CJRH04);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托幼一体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2023GXJK149);2022年度肇庆市科技创新指导类项目“新时代婴幼儿托育服务人员核心素养及高素质托育人才培养研究”(2022040315015);2023年度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背景下肇庆市婴幼儿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23GJ-105);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2022年质量工程项目“1+X 证书制度下职业本科高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三孩政策背景下肇庆婴幼儿托育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教学团队”(zlgc2023023)
作者简介: 罗红霞(1985—),女,副教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
摘 要: “岗课赛证”融合是职业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创新型幼教人才的必经之路,需要以岗位需求为基点,以考证为抓手,以专业竞赛为教学助推器,赋能专业实现精准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应推进校企合作,以“岗”导课,实现岗课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现赛教融合;以“证”定课,促进教学改革,实现课证融通。职业本科高校应从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强化“岗课赛证”一体化设计、完善校内实训设备配置、完善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实施保障。
关键词: 职业本科; 学前教育; “岗课赛证”融合; 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3)06-0069-08
2022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其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职业分类、职业标准、职业发展需求,制定教育标准或者培训方案,实行学历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强调“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注重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指出“国家通过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持续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职业本科高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为主。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我国越来越重视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岗课赛证”融合是职业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幼教人才的必经之路,探寻切实可行的“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对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本科“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内涵
(一)“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内涵
“岗课赛证”即岗位、课程、竞赛、证书。“岗课赛证”既是职业学校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积极参与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从字面上理解,“岗”就是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及岗位工作任务,表现为个体完成具体岗位任务所必备的职业核心素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就是基于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赛”即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级各类的职业技能大赛;“证”就是专业岗位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个体的专业技能水平。“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联结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四大主体,通过标准、内容、过程、评价等育人要素及人、财、物、环境、文化等资源要素的融合,全方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是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命题,也是职业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本科“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内涵价值
当前,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实现职业本科教育高質量发展是职业本科高校的时代重任。职业本科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和三年制专科教育:“普通本科教育使学生‘懂’,专科教育使学生‘干’,而职教本科教育使学生‘会’。”[2]“职业本科高校应该培养高度适应职业需求,能创造性解决实践问题的复合型、发展型、技术应用型人才。”[3]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作出了明确指示,“人才培养方案应校企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50%,实验实训项目(任务)开出率达到100%”,“与相关领域产教融合型企业等优质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以岗位需求为基点来思考人才培养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到人才输出全过程均坚持与岗位、市场的对话,融合过程中需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是培养高层次职业人才的必然路径。
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定位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幼教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并创造性地将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运用于教育实践,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达到本专业高层次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具备向技术技能型专家发展的能力”[4]。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推进“三教”改革,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需要不断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同时,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要求强化高校与学前教育机构的沟通交流,了解市场对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以岗位需求为基点,以考证为抓手,以专业竞赛为教学助推器,打造以“岗”导课、以“证”立标、以“赛”促教的育人模式,助推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精准育人。
二、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实施路径
(一)推进校企合作,以“岗”导课,实现岗课结合
1. 立足岗位,精准定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本科高校应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以市场用人需求为逻辑起点思考人才培养问题。职业本科高校应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展调研,发挥行业组织的专业指导和桥梁作用,加强与幼教机构的对话沟通,开展广泛调研,了解行业最新的人才需求。学前教育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主要包括幼儿园、托育机构、早教机构等幼教机构。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对婴幼儿托育高度重视,国家也已出台政策鼓励幼儿园开设托班,向下延伸招收2—3岁的婴幼儿,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随着托幼一体化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幼儿保教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还应掌握婴幼儿保教的知识与技能。
有关调查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家园合作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当前幼教机构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幼教工作者不仅具备最基本的幼儿保教知识技能,而且具备熟练的智能软件与多媒体操作技术,具有大局意识,懂得维护幼儿园的形象,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除此之外,高质量的幼教工作需要创造型的幼教人才。一方面,幼教工作者应能在幼儿教学活动开展、幼儿游戏设计、环境创设及玩教具制作等方面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幼教工作者在与学前儿童互动时也应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对学前儿童因材施教。
2. 见习实习,“双元”育人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幼教机构见习为“学生了解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能力、工作强度提供了渠道”[5],安排学生到幼教机构实习则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亲身体验幼儿保教工作环境,提高幼儿教育技能,毕业时可以更好地适应幼教机构环境,顺利实现就业。职业本科高校落实“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必须合理规划和严格监控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工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立足“岗位”、对接“岗位”、深入“岗位”,实现产教融合、“双元”育人。
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应从三个环节科学规划学生见习实习的全过程。一是确保见习实习岗位与学前教育专业对口,立足学前教育专业岗位群,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与幼教机构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二是合理规划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内容、形式,使之与理论教学相适应,与幼教单位需求相吻合,提高见习实习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三是加强与合作幼教机构的密切沟通,一方面,有计划地调查学生岗位适应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方法及效果;另一方面,经常性地收集幼教机构的反馈信息,并据此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策略等进行调整,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3. 资源共享,深入合作
幼教机构的园长、幼儿教师等是开展园校合作的重要资源,在幼教经验和实操能力方面可以大大弥补高校教师行业实践经验的不足。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方面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另外,学前教育是直面学前儿童的工作,要求幼教人员除了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在面对稚嫩的儿童和成熟的家长时还应具备较强的灵活应变能力和处事艺术,这些专业能力在虚拟的环境中难以得到切实锻炼和提高。
职业本科高校应优化合作机制,为专家进校、教师进园创造条件,拓展高校与幼教机构之间的合作方式,促进双方深度融合。高校应深入挖掘幼教机构的优质资源,分析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幼教机构用人的相通点、相融点,打通双方的合作渠道。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引进幼教机构教师和专家,使其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安排教师到幼教机构进行实践锻炼,既可以深入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与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又可以在幼教一线锻炼教师专业技能,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现赛教融合
1. 树立赛教融合新理念,实现赛教全方位融合
“近年来,世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加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了对人才类型需求的变化”[6],市场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从单一技能型转化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随着学前教育向家庭教育指导、早教、托育、社区服务等方向延伸,市场对高素质创新型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赛教融合成为培养创新型学前教育人才的有效路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竞赛,赛项涵盖的知识技能宽广,包括幼儿教学活动设计、说课、幼儿故事、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音乐和绘画等多方面的专业技能,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应树立赛教融合新理念,将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竞赛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变革人才培养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
赛教融合不同于传统的教学与竞赛。传统的竞赛与日常教学并不融合,参赛人员也是部分优秀学生,覆盖面窄,竞赛的结果也未纳入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参赛也未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赛教融合理念下,高校把参赛视为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平台。赛教融合教学模式下,竞赛本身的竞争性、社会性、职业性、实践性、技术性并未发生改变,而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则有极大提升。课程教学从课程大纲撰写、课程实施计划编写、课程教学落实到课程教学结束,始终与竞赛紧密联系(见表1)。竞赛成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成为教学的指引和检验,赛教融合最终赋能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2. 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竞赛,有效实现赛教有机融合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按照举办部门可以分为国际性、全國性、地方性和学校性”[7]。地方性以上的竞赛面向学生的范围较广,技能要求较高,对参赛院校一般有名额限制。因此,地方性以上的比赛一般只有少数通过选拔的优秀学生参赛,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赛。赛教融合教学必须让每位学生都能参赛,职业本科高校应组织多样化的校内竞赛。高校可充分研究典型的专业竞赛赛项,参照已有赛项积极组织策划校内竞赛。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竞赛(分为省级和国家级)是学前教育专业唯一的国家级的专业竞赛,学前教育专业可根据省级赛项要求和考核标准策划校级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竞赛,拆解竞赛赛项并与相关课程衔接,将各赛项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融入相关学科课程教学。如大赛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说课项目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相对应,科任教师可根据大赛考核标准强化学生的课堂实践训练,开展活动设计(教案制作)比赛、说课比赛,通过大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不应拘泥于省赛原设的考核标准,而应立足于学情、教学进度来调整竞赛的选项、考核重点、试题难度、赛项水平和评价标准。例如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竞赛中设有幼儿歌曲弹唱与歌唱表演赛项,要求学生在钢琴弹奏的同时进行歌曲演唱,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钢琴弹奏技巧、歌唱技巧,还要求学生能将弹和唱结合起来,对于钢琴初学者和声乐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如果直接参照省赛标准贯彻赛项要求,必然难以开展。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情将比赛调整为单独的钢琴弹奏比赛和单独的歌唱比赛,待学生弹和唱两方面技能都掌握差不多时再组织弹唱比赛。另外,竞赛方式也需灵活调整,多样化发展,可根据学情组织个人赛、小组赛、班际赛。总而言之,专业教学应立足学情,灵活调整赛项的标准和开展形式,使竞赛与教学深度结合。
3. 以教师为“引擎”,以赛教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科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专业技能竞赛的策划者和指导者,是赛教融合的践行者和重要“引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赛教融合实施的驱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为提高赛教融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应组织有关负责人和科任教师提前制定方案,将竞赛深度融入教学计划,使各赛项标准与对应课程标准有机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各科任教师应认真研究竞赛规则和课程标准的内容,将职业技能大赛所呈现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分解与重构整合到常规教学中,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融合、课程教学与技能大赛相融合、能力考核与竞赛评比相融合(见表2)。
科任教师对赛教融合应树立赛教融合理念和信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指导竞赛为契机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实现以“赛”促教。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采取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方式激励学生参与技能大赛,以大赛为学习的向导,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比赛,以技能大赛标准要求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实现以“赛”促学。学前教育专业各科任教师要建立赛教融合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将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竞赛结果纳入考核标准体系,具体可将竞赛设为形成性考核或期末考核的形式,也可以给予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适当加分或期末免考的奖励。
(三)以“证”定课,促进教学改革,实现课证融通
1. 筑牢课证融通理念,构建课证融通体系
证书是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敲门砖和专业能力证明,主要包括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学生可以考取的证书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幼儿照护证书(“1+X”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以及钢琴、舞蹈等艺术类的等级证书。职业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岗位核心技能需求合理规划学生应该考取的目标证书,并将考取证书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教学重要目标。同时,应牢固树立课证融通理念,构建课证融通体系。课证融通是指“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有效融入相关专业课程”[8],使课程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考证的专业知识技能需求。职业院校应分析相关职业证书的具体考核项目和内容,对核心课程进行强化,并使其体现在教学大纲的条目和内容中,再具体化为课程标准。如以“1+X”幼儿照护(中级)证书为例,考核包括专业理论与专业实务两个方面,考核内容则由相关项目和知识技能点构成,具体包括安全防护、生活照护、日常保健、早期发展指导、发展环境创设等五大模块内容,其中每一模块又细分为几个具体项目,证书的考核内容应涵括在课程内容中,成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如图1所示)。
2. 优化教材建设机制,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高质量教材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支撑。“教师的教学能力展示和教学方法选择都要以教材为根本,离开了教材,一切的教学活动就会进入到无序发展状态,教育质量难以保证。”[9]深入推进课证融通,职业本科高校应重视教材的选用,优化教材建设机制。教材选用与建设应把握几个原则。一是确保教材内容与职业证书的适应性,教材内容要吐故纳新,涵盖证书考核项目的相关知识技能,能完全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二是突出职业本科特色和学前教育专业特点,选择易教利学的优质教材,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操性,争取教材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相关职业证书考核需要。三是积极推进教材建设理念、机制和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按照证书考核内容、知识技能点和要求重新编排教学单元模块,以任务为导向打造活页式教材;或从证书考核试题库中抽取典型考题、整理考核项目、梳理核心知识技能编制教材,推动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适用、好用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地着力推进。
教学改革是课证融通的助推器,也是“岗课赛证”融合的重要环节。教师应牢记课证融通的理念,明确教学改革思路,以职业证书考核和专业技能掌握为核心开展教学。职业本科教育以专业技能培养为重点,教师应坚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锻炼。具体教学方法应结合教材和专业技能要求进行选择。如幼儿照护(中级)证书的实践考核要求在安全防护、生活照护、日常保健、早期发展指导、发展环境创设等五个模块共21项核心技能中随机抽取两个不同核心技能进行考核。考核有既定的考核试题库、严格的考核要求和明确的考核操作步骤。教师可采取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将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规划教学,按照证书的考核要求规范学生的实操,强化学生的实践锻炼,逐一突破各个核心技能。教学改革应与教材建设同步推进,以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推力,实现课证的真正融通。
3. 扎实推进证书考评工作,促进课证融通落地见效
证书是学生的“身份符号”和“达标证明”,學生考取职业证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也是课证融通育人模式开展的重要目标。高校应早谋划、严组织、求实效,扎实推进考评工作,促进课证融通落地见效。高校应提前掌握相关证书的考试时间,及时制订证书培训计划和考评工作管理细则。对于可由高校自行组织考试进行申请的证书,如“1+X”幼儿照护证书,高校应积极申请试点,并及时与评价组织沟通,了解证书考试工作的组织程序、报考流程、师资及物资设备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稳步推进考评工作。另外,组建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过硬的培训师资和考评员队伍,这是保证考评工作质量的关键。高校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证书培训工作或证书考评工作,确保考评工作质量,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再者,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应与学校相关部门、评价组织密切沟通合作,及时解决有关问题,稳步推进考评工作实施。
三、保障机制
(一)加强职业本科高校顶层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有效开展需要专业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需要在教材选择与开发、教学方法改革、专业建设等方面拥有较强的自主权和灵活性,需要一个优良的体制环境来支撑。职业本科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岗课赛证”育人的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改革、教师激励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协调学院与教务处、财务处、资产处、考证办、校企合作办等有关部门的关系,使各部门统一认识、统一步伐,形成相互配合与支持的良好氛围,更好地落实制度保障,铺平“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绿色通道”。
(二)强化“岗课赛证”一体化设计
职业本科高校应明确“岗课赛证”四要素的关系,应以“岗”为立足点和落脚点,“课”是“岗”“赛”“证”融合的实现基点和重要路径,“赛”和“证”是人才培养、课程实施的教学产出和成果体现,同时也是教学开展的推手,反过来促进教学改革。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应全面深入推进与幼教机构的合作,立足行业需要,以“岗”定位,对“岗”“课”“赛”“证”四要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一体化设计。学前教育专业应围绕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创新型学前教育人才核心素养,综合考虑专业技能竞赛以及专业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高屋建瓴,全面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岗”“课”“赛”“证”四要素全方位融合,在课程大纲、教材建设、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无缝衔接,打好“岗课赛证”融合的“组合拳”。同时,在实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全过程,学前教育专业应保持与幼教机构的密切联系,使幼教机构参与岗课结合、赛教融合、课证融通的全过程,形成“岗课赛证”深度融合的特色“套路”。
(三)完善校内实训设备配置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题中要义。学前教育专业不管是专业竞赛还是证书考评都离不开专业技能考核,离不开实践锻炼,少不了充足的实践教学设备。推进“岗课赛证”融合育人,高校应完善校内实训教学设备配置,引进具有适宜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训设备,使实训设备能满足实践教学实施、专业竞赛开展、专业证书考评的需求。高校应在经费拨款、实训室建设审批、实训室日常使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实训室始终能满足实践教学、专业竞赛开展、职业证书考评的需要。
(四)构建专业教学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10]“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贯彻实施需要构建与之相契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体系。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应根据“岗课赛证”融合的教学要求,从教师教学与提升、学生学习与培养、专业建设与发展等方面提取和梳理评价指标。“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评价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在教师教学与提升方面,建立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质量以及自我學习提升等四级次指标,着重评价教师在参与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指导学生考取专业证书,以及实施“岗课赛证”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态度、理念、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效。在学生学习与培养方面,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并在考取专业证书和参与专业竞赛两方面采用数字量化评价方式,构成一个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评价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形成两方面,其中专业特色主要从特色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打造以及专业品牌活动形成等三方面去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评价体系构建以及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应该考虑幼教机构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好推动并检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长效实施。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岗课赛证”融合是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创新型幼教人才的必经之路。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应全面分析当前行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立足“岗位”,深入推进与幼教机构的合作,对“岗”“课”“赛”“证”四要素进行全方位一体化设计,打好“岗课赛证”融合的“组合拳”,确保“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落地见效。
参考文献:
[1] 张慧青,王海英,刘晓.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21(21):27-34.
[2] 刘毅豪,任永祥. 职教本科“双师型”教师顶岗实践评价机制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2):63-66.
[3] 王学东,马晓琨. 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体系建设[J]. 教育与职业,2022(5):21-27.
[4] 王永奎,罗春霞,李静. 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与实施[J]. 教育观察,2020(48):102-105.
[5] 吴巍莹. 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认知状况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11):13-18,124.
[6] 陶军明,庞学光. 多重制度逻辑下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9):206-212.
[7] 疏剑,张信群,张婷婷. 高职院校开展技能竞赛的实践与对策研究[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1-25.
[8] 许晓晓.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1+X”课证融通教育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161-163.
[9] 随国栋,罗生全. 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价值逻辑、质量管理及评价机制[J]. 职教论坛,2023(1):35-42.
[10] 张卿,刘建利.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7-10.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of “Post-Curriculum-Competition-Certificate” fo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s
LUO Hongxia
(Guangdong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2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post-curriculum-competition-certificate” is the necessary way fo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high-tech, and innovative preschool education talent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Based on post demand, with certifi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 as the teaching booster, it enables professional and accurate education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s should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guide the education by“post” and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post and curriculum; promote learning through “competition” and promote teaching through“competition”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teaching; determine the curriculum by “certificate”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and certificate.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hould provide implementation guarantees by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ed design of “post-curriculum -competition-certificate”, improving the allocation of on-site training equipment, and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preschool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post-curriculum -competition-certificate”; education mode
(責任编辑:姜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