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心理健康 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

2023-11-14 08:12天津市东堤头中学
家长 2023年25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儿童心理

天津市东堤头中学 刘 巍

儿童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着他们的未来成长与发展。关注儿童心灵健康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首要责任为家庭,其次为学校,再次为社会。唯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科学引导,方能助力儿童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的孩子在享受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来自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其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包括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这些心理问题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和医治,直接导致许多不幸事件在儿童的身上发生。参考近些年的数据和资料,并结合关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导致儿童心理疾病的原因首在家庭先天环境的影响,其次在于学校的教育,再次为社会的客观条件。为了能够有效规避不幸事件的发生、呵护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构建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笔者尝试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家庭环境与儿童的心理成长出发分析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合理建议,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和社会,在开展有关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时,都离不开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都要在这一规律下开展相关工作。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指在儿童发展阶段,儿童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具体体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三个方面。

(一)心理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有顺序的,是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的。人的心理发展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顺序。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即不能朝着反方向发展,总体趋势是向上的。“要充分考虑到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和特点,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施以相应的教育,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发,在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根据不同儿童年龄、心理成熟阶段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不要“一刀切”“大水浇灌”。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

瑞士心理学家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他看来,这四个阶段不会颠倒,也不省略,儿童的每一个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与功能决定了儿童知识获得的内容及方式。基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罗志慧指出:“教育应当以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为依据,采取合适的方式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由上面的理论分析,在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我们需结合实际情况,借鉴与参考相关研究。

(三)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学术界研究发现,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只有由于个体受到来自遗传、环境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儿童在发展速度、水平和发展优势上才会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体现个体性差异。基于此,在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教育时,无论是家庭父母,还是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都要认真考虑每个孩子心理的差异性,并以此为依据谨慎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案。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以及在对儿童心理展开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儿童心理成长与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让教育落在实处。

二、家庭环境与儿童的心灵成长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小生长在家风良好、人际和谐的家庭环境里的孩子,心理多是健康而阳光的;而从小生长在家风污浊、人际紧张的家庭环境里的孩子,心理多是扭曲而不健康的。在家庭环境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因素又莫过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这一因素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是一生的。对此,罗志慧指出:“有的父母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有的父母眼瞅着孩子的变化越来越失望。导致不同教育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前者用对了工具(方法),即能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而后者教育方法不当,违背了儿童成长的规律,导致教育最终的失败。”

结合近年来很多中小学校出现的学生心理问题,笔者经过研究发现表明:这些心理疾病问题与他们的原生环境,即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对儿童心理的成长与发展影响很大。

“教育为树人之本,家庭教育乃教育之源。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指导人生的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是衔接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第一平台。为了能够让孩子拥有一种开心而舒适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拥有健康而阳光的心理、让孩子拥有美好而光明的未来,作为第一责任人的父母,必须重视对孩子成长的关怀和陪伴,在孩子最需要父母关爱的阶段关爱他们、陪伴他们,并以身作则,以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幼小心灵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独立性原则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人父母总希望能够给孩子创造一种充满爱的环境,帮助他们建立起安全感,让他们有探索世界的勇气与自我认可的信心。让孩子有安全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家长会将安全感与依赖感混为一谈,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较强,在生活中难以独立。

心理专家认为,安全感不是依赖感,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充足与稳定的爱,需要来自家长的陪伴与联系,但他们也需要学会独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遵循独立性原则,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家庭是他永远的港湾,同时也需要家长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鼓励孩子独立面对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并在独立处理问题与分析问题时得到不断进步与成长。因此,当孩子提出自己的各种需求时,家长要做的是积极回应,而非事事“满足”。

(二)针对性原则

在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父母的鼓励与批评于他们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影响,父母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有可能会给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然而,很多父母却没有重视这一问题,在批评孩子时没有做到就事论事,导致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甚至可能会产生自卑的消极心理。因此,我们在家庭教育时需要遵循针对性原则,在教育孩子时尽可能做到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个错误而否定孩子的人品。批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掉错误或坏习惯,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言行,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因此,家长一定要认清家庭教育的初衷,切勿因为一时的情绪而打击孩子想要“变好”的自信心。

(三)适度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当前孩子的生活条件逐步提升,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结构家庭占比较大的今天,一个孩子往往能够享受到来自多个家庭成员的关心与宠爱,而无原则的溺爱则会给孩子的心理发展有所不利。

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应当遵循适度性原则,人为地给孩子的生活制定一些边界,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只有当孩子能够意识到,他们能否取得某样东西并不取决于自身的欲望,而取决于个人的才能,才能够用平和的心态面对成长中的起起落落,学会接受成长中必然有些事物是“可求而不可得”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够不断提升,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波折。

四、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途径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影响孩子心理成长与发展的三个要素,分别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在教育和培养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常与孩子进行爱的沟通,营造温馨良好的家庭氛围

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和监护人,父母应该留出更多时间关注和陪伴孩子的成长,时常同孩子进行沟通,用心倾听来自孩子心里的声音。例如,当孩子因为某件事情不开心时,父母要尝试同孩子沟通,做孩子情绪的“宣泄桶”和“疏导者”。通过交流了解导致孩子心里难受的因果,并站在孩子的角度适时疏导他们的心理情绪,不要让孩子自行消化情绪。

“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家庭,出生后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家庭教育,特别在幼小衔接阶段,家庭的教养方式是直接影响儿童是否能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能否克服所面临的困难的最重要因素。”父母还要获悉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知识,根据孩子的先天性格、兴趣以及接受能力进行科学而适度的教育引导。例如,当发现孩子喜爱绘画时,家长可以适时鼓励,培养他们的兴趣,这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大有裨益。

在教育理念上,父母要明确知道孩子不是父母兴趣、事业的延续者,他们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自己。所以,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时,父母切忌以自己的主观想法取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强硬方式强迫孩子打消自己的先天兴趣或想法,让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强迫儿童按自己设计的发展模式走下去的教育方法,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反而导致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儿童越来越多。”此言得之。

(二)开设儿童身心健康教育课程,创造温暖和谐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孩子人生成长与发展依靠的“第二港湾”,对孩子幼小心理的成长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

通过对文件内容解析,我们可以得知在儿童学前阶段与中小学阶段之间的过渡衔接时,国家要求各学校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开设相应时段的课堂教学、进行相应时段的教育,按照儿童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制定本校的儿童教育培养方针和政策。由此,学校应制定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实际情况的教育培养方针,并在该方针的指导下开设儿童身心发展教育健康课程。

作为孩子“第二任父母”的学校老师,要将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落实下去,以独有人格魅力和乐观向上的情绪感染孩子,并与他们进行真挚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世界,用师德之爱浇灌孩子们幼小而脆弱的心灵,同父母携手呵护和关爱孩子的心理成长,让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给予“替代式”的关怀和关爱,构建美好乐观的社会环境

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呵护与关爱,除了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努力外,社会也应该提供一份力量。随着社会的快速,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父母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不得不远离家乡,去遥远的地方务工,将孩子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缺少对他们的陪伴。这导致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由此,对待这些“特殊群体”,社会需要出一份力,相关部门要健全儿童保护和关爱机制,利用出资或社会筹资等方式建立儿童福利院;社会人士可以以志愿服务等方式为这些“特殊群体”提供多种形式的关心和关爱,协力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五、结语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心灵,让孩子自由而快乐地成长;“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保护儿童权利、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前提。”只有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让孩子健康而快乐地成长,才能有效规避不幸事件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发生。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和希望,其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认识到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遵循科学的原则展开家庭教育活动,发挥家庭教育力量,为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作为一名教师,笔者也会积极和孩子家长沟通,携手家长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儿童心理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心理感受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