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凌宇,肖轩,吴锋,童东东,徐云刚,杨娟,张保军
1.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系,陕西西安 710061;2.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研究生教学实验中心,陕西西安 710061;3.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陕西西安 710061
2018 年,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大力发展“四新”建设,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首次正式提出“新医科”概念。同年,教育部研究制定“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对“新医科”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新医科概念的提出对高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为人民提高优质的医药卫生服务。《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教学方法方面,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
现阶段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在教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合理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是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学习、技能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形成性评价是教师根据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参与课程相关的不同形式测试以及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设置的考核题目所得的成绩,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评价形式[3]。这种评价形式贯穿于整个课程期间,教师通过合理的设置考核内容或测试形式,便可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于仅依据期末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传统终结式评价形式,形成性评价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4]。
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临床的基础,与生物化学、人体胚胎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有着密切联系,并为医学遗传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西安交通大学的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所上的第一门课,据以往的课后调查资料显示,学生普遍认为该门课程内容多、体系复杂、不易理解,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各医学院校未能采取有效形成性评价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大部分院校依据教师上课前点名计算学生出勤率来对平时成绩进行考核,之后再根据每一门课程的期末笔试成绩来考核学生,通常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于2∶3[5]。在这种形成性评价形式下,未能对教育过程进行检测,教师无法确定学生对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缺乏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思维习惯、科学素养、团结协作以及人际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评价体系没有全面落实课程的目的要求与本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6]。
针对医学生基础专业课多以“记忆型”学习为特点,缺乏学习热情及积极性,知识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大部分学生不具备系统总结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因此,急需对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进行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定体系的构建及完善,进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分章节题库构建测试可及时动态监测学生具体章节知识掌握情况。依托现有的成熟网络平台的考核管理模块,建立包括临床案例试题及基础理论试题相结合的完整的试题库。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每章结束时要进入网上测试系统进行选择题测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该测试系统需要同时具备4 种功能,见图1。此外,结合迅速反馈的随堂练,在每一个模块讲授结束后随即安排随堂测试。测试题目能够更好地突出每一模块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学期中的几次随堂练,提高了学生课上认真听讲的积极性,课后也会及时温习,避免了期末突击复习的现象。对于随堂练题目涉及重要概念或错误较多的问题,教师通过雨课堂或微信群及时反馈给学生,公布正确答案及题目解析,帮助他们分析失分点,让学生及时明晰概念。
图1 选择题网上测试系统需要同时具备的4 种功能
以章节知识特点为基础,设置相应的讨论题目,任课教师组讨论通过后开展。根据章节内容,设置讨论题目,加强横向章节之间框架式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整体观念和动态观念。在此过程中,将本领域内前沿技术革新渗透到讨论学习中,使得学生在教材学科不同章节知识内容、以及书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前沿动态方面更好地融会贯通。
通过小综述论文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文献查阅,知识归纳总结能力。在每个模块的授课内容结束以后,根据章节具体内容模块,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联系临床案例中的细胞生物学知识,布置一些概括性强的小综述,让学生完成,使他们对相关知识有完整而正确的认识。如在绪论的生命起源部分,设置让学生做一些资料查询、扩展性阅读,加入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进行阐述产生有理有据的论文。完成综述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主动花精力查阅参考书、文献,扩大其知识面,加工成综述,获取的知识也记忆深刻。老师积极跟进与反馈,进行阅读、打分以及对学生所撰写综述进行评价及反馈。
通过对实验课程操作及实验结果分析测试进行考核,如: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动物细胞的原代培养、细胞骨架实验等。开始上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时应提前告诉学生在实验课全部上完后,会随机选取实验课所学实验内容,对其进行基本的实验操作考核和实验结果分析测试。让学生提前知道该门课程存在实验技能方面的考核,该成绩也会计入总分,从而督促学生认真学习。通过考核能够检验学生在平时实验课学习过程中的认真程度以及实际掌握程度,也便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考勤就是教师通过签到、点名、网络打卡等方式获得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期间是否有迟到、早退、请假等实际出勤情况。本门课程结课时,教师通过上课情况给学生打一个分数。另外,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参与式教学评价形式。参与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能够让学生参与进来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讨论、老师提问学生发言、小组汇报等多种形式[7]。学生的参与和表现情况将作为参与式评价成绩。在课堂上采用参与式教学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交流表达能力等[8-9]。
由以上可知,医学细胞生物学形成性评价体系是一种全过程的评定体系。初步实现学生总成绩由终结性评价成绩和形成性评价成绩共同组成。终结性评价是指学期末教学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测评;形成性评价成绩包括分章节检测成绩、专题讨论成绩、小综述论文成绩、实验考核成绩、考勤及参与式评价成绩这五部分内容。学生总成绩的各组成部分占比情况如图2 所示。通过构建形成性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价体系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形成[10]。
图2 学生总成绩的各组成部分占比情况
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性评价,强调教师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修正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及改进教与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的评价[11-13]。因此,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应构建多样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构建分章节检测题库、增设专题讨论、增加小综述论文、实验考核、考勤及参与式评价,使学生参与教学各环节,成为教学主体,能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使其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随着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并完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将会进一步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医学需要终身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有限,更多的知识需要学生将来在从医过程中自学,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14]。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面临从高中学习到大学学习的过渡阶段。针对医学生基础专业课多以“记忆型”学习为特点,缺乏学习热情及积极性,知识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大部分的学生总结、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不强[15]。由此可见,构建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该科课程学习,也有利于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培养方式。通过初步的形成性评价探索,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比往届学生明显提高,总结归纳分析问题能力有明显的进步,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石,而课程评价体系的不断改革完善是促进医学教育质量提高的推动力。为进一步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以适应新的能力需求,在新医科背景下构建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将为其他课程带来积极示范,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我国高校适应新医科的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培养卓越医师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