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图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应用

2023-11-13 01:10黄玉凤
学苑教育 2023年28期
关键词:线段解决问题教师应

黄玉凤

(福建省尤溪县城关小学,福建 尤溪 365100)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于知识的理解比较抽象,解题思路也难以得到有效地开发,解决问题时经常因为遗漏关键条件或错用条件,致使解题过程错误百出。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形式并通过科学的引导,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自身的能力。线段图能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利用线条组合具象化的标出习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梳理思维,更快找到解题思路。

一、线段图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价值

顾名思义,线段图就是由一条或多条线段组成的数学解题模式,将数学问题转化为长短比例不同的线段,实现抽象问题具象化,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难度。线段图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且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线段图具有明显的直观性,符合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对很多事情的认知都较为片面,加之思维能力受限,导致无法准确理解抽象问题的内涵。而线段图的运用能化繁为简,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展示数据比例关系,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第二,线段图结构简单,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一些复杂的问题中,数量关系也较为混乱,甚至还存在无用的干扰条件,学生单纯通过阅读解读题意,无法直观认识到问题的实质,而线段图的运用能将整个问题中的数字关系清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解题思路的生成。换言之,线段图的应用简化了基本数学问题。

第三,线段图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线段图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有序梳理数学中的每个过程,从复杂数学关系中找到一条清晰可见的解题线索,并沿着线索深入思考,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应用线段图的策略

(一)利用线段建立模型,深入理解概念

数学问题由多个数量关系组成,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在遇到抽象问题时应展开分析,从数学概念出发提出判断数据。原因是部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有限,对于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不够清晰,一时难以形成解题思路。故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应以线段图为辅助工具,注重提炼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让学生在基本关系中找到问题所需关键信息,进而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抽象信息加以转换,构建数学模型,以便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

以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知识,教师应借助直观、形象的线段图来讲解概念。首先,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分月饼”,而学生观察中发现月饼被从中间一分为二,教师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月饼分开后,两个部分怎么样?说明是怎么分的?每份是整个月饼的多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问题,过程中明确“平均分”概念。教师要顺势引出分数的概念,以课件内容为线索,让学生对形成初步感性的认识,也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教师在指导学生认识“单位1”时,应积极设计分数应用题,如学校啦啦队共有42 人,其中女生占全队人数的,问女生共有多少人?为了让学生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师应利用课件展示线段图,并要求学生观察线段图后思考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直观观察认识到线段图中将42 人看成了“单位1”,女生占全队人数的,就是将线段图平均分成7 份,每份代表6 人,取其中的4 份,即24 人。由此,学生分析后可以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列式为:42×=24 人。基于此,学生在学习相关概念知识后,通过类似题目训练,能提高对线段图的熟悉度,并结合线段图内容分析数量间的大小关系、关系倍数,从而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

(二)注重画图过程指导,提高画图能力

解决问题中合理运用线段图,能让数量关系更有条理的呈现出来,使抽象的问题更加具体和直观,方便学生从复杂的文字信息中提炼出解题关键信息,进而找到更简便的解题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题目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其中的条件后,指导学生掌握线段图的规范画法,能够清楚、准确地认识到每个数量信息所代表的含义,从而直观反映出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由此,当学生掌握绘制线段图的方法和技巧后,自然会在解题中灵活运用,进而养成利用线段图解题的良好习惯。

以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应围绕“倍数关系”设计习题:学校新建立了一个象棋兴趣社,共有34 名同学参加,其中男生再多2名就是女生的3 倍,问参加象棋社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名?这类题目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题型之一,其中的数量关系较为繁琐,适合利用线段图来解题。首先,在画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象棋社中,男生多,女生少”“男生人数再多2 名就是女生人数的3 倍”“男生人数+2= 女生人数×3”。而后,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来比划线段长短,让学生对线段图的绘制产生感性认知。随后,教师设问引导学生思考:男生的人数如何表示?女生的人数如何表示?如何利用线段图表示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先自行探究,根据自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画出线段图,教师则要关注学生的绘图情况,针对绘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恰当的引导。最后,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绘制情况展开讨论,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男生人数再多2 名就是女生人数的3倍”是准确画出线段图的关键信息。同时,教师还可以追问学生的绘图过程:若用1厘米长的线段来表示女生的人数,那么男生人数应该用怎样的线段来表示?鼓励学生阐述线段图中每个部分代表的含义。由此,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画出美观、简洁的线段图。基于此,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线段图直观反映出信息之间的联系,通过整合和重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三)巧妙运用线段图,探寻解题思路

线段图之所以可以辅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原因在于以图形的方式直观展现了数量间的关系,甚至将隐含的条件显性化,使学生抓住问题中的主要线索,顺藤摸瓜找出解题方法。传统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更多是在带领学生分析问题后,直接列式解决问题,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过程,导致部分学生解题中只会刻板套用公式,不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在画出线段图后应有意指导学生突出其中的表征,抓住根本信息展开讨论,探究线段图中每一部分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指导学生思维由抽象转化为具体,从而实现数与形的结合,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为例,为了提高学生对除法运算算理的掌握,教师应设计如下问题,并巧妙运用线段图指导学生探寻解题思路。

【问题】为了保障学生的正常饮食,学校食堂中存放着足够的大米和面粉,其中面粉的重量是225 千克,是大米重量的3倍,大米和面粉共多少千克?

面对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并围绕线段图与其他小组展开讨论:若要知道大米和面粉的总重量,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大米的数量是多少?与面粉的重量有哪些关系?怎样列式?有几种解答方法?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1.用一段线段来代表大米重量,再利用三段长度相等的线段来代表面粉的重量,求出一共有1+3=4 份线段,将问题转换为求4 份大米的重量,即225÷3×4=300 千克;2.先求出一份大米的重量,再将其与面粉重量相加,即225÷3+225=300 千克。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可以多角度探究问题,形成多种解题思路,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基于此,学生可以在利用线段图解题时发现,很多数学问题存在多种解题方式,在比较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解题。

(四)恰当运用线段图,培养应用能力

线段图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解题思维,为了让学生在实际解题中能够灵活运用线段图分析变量关系,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加大变量关系寻找的训练。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题型,通过增加或改变题目中数量的个数,训练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画出线段图,锻炼自身绘图能力。同时,在画完线段图后,还要将线段图与题目中包含数量信息的句子逐一对照一遍,让学生在强化练习中提高对线段图的应用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小数相关知识时,为了拓展学生对数的认知,并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可以在随堂练习中设计应用题,让学生在解题中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问题】两根钢管长度相同,第一根用掉了2 米,第二根用掉了3.8 米,第一根钢管剩下的长度是第二根剩下的3 倍,求钢管原长多少米?

这类题目通常有两种解题思路,第一种思路就是运用方程来解题,将钢管原本长度设为x 米,列方程解答。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尚未接触方程,因此,还是利用线段图解题更恰当。学生可以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解题中将“第二根钢管的长度”视为1 份,根据题目中的倍数关系,第一根剩下的长度就可以视为3 份,得出第一根钢管剩下长度比第二根钢管剩下长度多出2 份的结论,再分析线段图内涵,发现多出的2 份长度为3.8- 2=1.8 米,进而得出1 份长为0.9 米,因此,每根钢管的长度是3.8+0.9=4.7 米。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在画出线段图后,将原钢管长度看做1 份,引入了分数概念,增加了解题的难度,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基于此,学生在解题中合理运用线段图,让原本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简单而明了,再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让解题过程更加轻松。

(五)线段图变式教学,完善解题思维

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无法在阅读题目信息后快速找出解题思路,因此,解题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加强对解题思路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主题巧设问题,结合情境激发学生运用线段图解题的动机,并在学生解决问题后增设变式练习,利用丰富且富有新意的题型,让学生在干扰条件中辨析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基础算理的同时,掌握“速度×时间= 路程”这一数量关系,教师应采取变式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首先,教师应先提出简单的“路程问题”:小雨每分钟走60 米,15 分钟走了多少米?声音传播速度是340m/s,传播1700m需要多长时间?要求学生讨论题目中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让学生在练习中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随后,教师借助教材中的习题创设情境:王叔叔今日要去王村送化肥,去的时候速度是40km/h,路上用时3h,原路返回则用了2h,问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要求学生梳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后,绘制线段图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根据“路程相等”这一关键线索找到解题思路,列式为:40×3÷2=60km/h。最后,教师可以设计变式练习:货车和客车同时同地出发,朝着相反的方向开出,货车每小时行驶40 千米,客车比货车行驶速度每小时快5.5 千米,4 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很多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遇到了思维瓶颈,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思维,要求其先画出一条线段代表货车行驶的总路程,在这条线段的右侧再画出一条线段代表客车行驶的总路程,构建完整的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中标明货车行驶总路程为:40×4=160 千米,而客车行驶总路程为:(40+5.5)×4=182 千米,结合线段图直观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得出两车之间相距:40×4+(40+5.5)×4=342 千米,求出最终结果。基于此,学生在由易到难的练习中,逐步拓展解题思维,熟练应用线段图的同时提高解题水平。

(六)线段图解读信息,培养理解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线段图既是可以辅助教学工作开展,又能培养学生数学解题思路。教师要正视线段图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中利用线段图来帮助学生梳理数量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在随堂练习或讲评习题时,可以利用线段来表示各种数量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线段图来快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快速理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能养成利用线段图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以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点后,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设计习题,并在讲评环节利用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首先,教师先提出问题“某小学三年级共有96 人,周三下午的社团活动日中,每个人都参加了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其中,参加科技类社团活动的共有33 人,参加文艺类社团活动的共有27人,请问参加其他社团活动的共有多少人?”借助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教师询问学生解题结果时,答案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答案是36 人,而有的学生答案则是90 人。从结果上分析,很明显部分学生没有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只是单纯利用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列式解答,难免会出现错误。随后,教师应利用线段图讲评这道题目,先画出一条长线段,代表“三年级人数”,划去线段的一部分,用来代表“参加科技类社团活动的人数”,再划去线段的一部分,用来代表“参加文艺类社团活动的人数”,并在剩余线段部分的上方写下一个问号。由此,通过线段图,学生可以准确把握其中的数量关系,明白应该用减法法则列式求出结果,即96- 33-27=36 人。基于此,学生一边听教师讲解题目,一边观察线段图,明确线段中每一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所列式子的含义,提高对题目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结语

总的来说,利用线段图解题是一种科学的解题思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题意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常用线段图,起到宣传和推广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利用线段图分析题意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线段图形成客观的认识,明确哪些题型适合运用线段图解题,并在解决问题时有针对性激发其解题思路,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猜你喜欢
线段解决问题教师应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