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思作业设计,提升“双减”实效

2023-11-12 19:57:36胡雪南京市将军山小学江苏省南京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5期
关键词:双减作业语文

■ 胡雪(南京市将军山小学/江苏省南京市)

随着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实施“双减”政策,力争将社会上的教培机构移出学生的生活,成为教育观念的变革。这既缓解了家长和家庭的教育焦虑,突显教育的公平和公益性,也恢复和重建了良好的教学生态。同时,文件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加强对作业的指导,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时代是“出卷人”,我们如何交一份“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的满意答卷,引人深思。

一、基于“双减” 的语文作业再思量

广义而言,作业泛指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必要补充,是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知识的方式之一,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审视我们对作业的通常理解,作业一般是学生在课内外独立完成的活动,走进当下一线的教师课堂,教师们对作业的设计通常只限定于常规的抄写和听写、习作或教研室统一配套的几份练习,比如语文的《习字册》《补充习题》等。作业设计中出现的散乱孤立、随意性强等问题,亟待解决。

“双减”背景下,学生完成书面作业更多是在师生同在的学习场所,作业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不再是学生独立进行,而是必然产生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交流。那么,就指导孩子完成作业而言,在校的教师辅导必须要以其专业性超越过去的家长辅导,要精思作业选择,优化作业设计,从而确保真正达成作业减负,学习增效的目标。

二、基于核心素养,落实“双减”政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核心素养既要关注听说读写这类基础性特点,更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方法、能力、习惯等。落实“双减”,减去的是烦琐的、机械无效的作业,但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减”,语文能力不能少,作业设计,应占“核心素养”的高位,作业设计策略体现可视化。

(一)巧妙整合,作业融入课堂教学

实施“双减”政策,必须精选作业内容,优化作业设计,打破传统课后练习的局限,在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上下功夫,强化教育育人的功能。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为例,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在课上,重点教学了“劈”“缓”等字的书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每个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书写练习时间。同学们在课上就能完成习字册中的生字书写,教师在巡视中,对学生的书写进行指导、点拨。在课后服务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借助《补充习题》或相关题目中“看拼音写词语”“选择正确读音”等反馈性练习,进一步强化指导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识和书写。同时为了有效完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将“读”的部分交给同伴、家长来检验,根据实际朗读情况进行打星评价。

在第二课时中,教师利用书上的四幅插图,把课后生字组成的词语和“词语表”中的词相融合,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个故事。在说故事时,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力求加上动作、语言、神态等;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要求能完整地讲出这个故事即可。在课上,教师按照课前分组进行充分展示。同时,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完成《习字册》的抄词作业,根据书写情况进行点评。那么,在课后服务中,同学们只需要完成剩余习题即可,这样降低了教学难度,也减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特别注意的是“双减”下,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根据实际学情,精选适合学生能力的作业内容。对于各种练习要能控制难度,能适当“取舍”,做好挑选,统筹安排。

(二)依据学情,分层设计作业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王月芬博士指出:无法根据个体差异布置作业,是当前学校作业体系最大的问题之一。“双减”下,要提升作业的针对性,实现作业个性化,就需要发挥差异性作业的有效性。

比如根据学情,对作业量和作业难度进行分层,班级开设作业“自选超市”。在《盘古开天地》一课的教学后,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推荐《中外神话故事》,鼓励他们阅读一系列神话故事,探索中国神话故事的特点,比较中外神话故事的异同等;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扎扎实实落实读好书、写好字、讲好故事的学习目标,提升语文能力。在教学《丁香结》一课时,学生理解了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系列作品,开设班级讲坛等活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需掌握基本语文知识,能感受到作者的人生态度就可以。语文课堂回归学生主体,作业设计也要回归学生主体。作业的设计和选择以及需要达成的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既不能拔高要求,让人望而生畏,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也不能要求过低,浅表化的作业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丰富类型,增强作业趣味性

在“双减”下,打破一味“书写”的作业,不同年段,要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比如在低年段,取消了书面考试,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语文内容的丰富性,评价方式也应是丰富多元的。考试确实也不是检验学生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教师可以布置课文的朗读、口头组词、古诗文诵读等不同类型的作业,通过多元的活动,检验学生的朗读、综合性学习效果,比如“阅读考级”“儿童故事会”等;教师可以布置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作业。比如:同学们学习了拼音,接触了汉字,就可以引导他们走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爸爸妈妈的引导下,做“识字剪贴本”,成为“汉字发现者”。

在中高年段,利用单元整体特点,教师应依据单元设计语文作业,充分考虑单元作业目标的整体性,考虑作业间的统筹与综合、联系与递进,使单元作业内容结构化,保证单元作业的持续性。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笔者在细读单元四篇课文,明确单元语文元素,把握单元重难点,研究课后习题的基础上,制订了单元作业目标:1.会写22个生字,会写36个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背诵《草原》第一段,背诵古诗三首。4.能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5.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6.能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基于对单元整体的把握,制订单元目标,教师统筹考虑作业的类型、难度以及时间等因素,将单元目标合理分解到每个课时中,就能在作业设计中避免重复性、机械性。同时,根据单元作业的集中反馈,在中高年段利用错题归类,这样就能提升作业的品质,助力学生的学习。

笔者长期担任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发现在教学中,即使是六年级的学生依然存在字词读不准、写不正确等现象。新《课标》新增“梳理与探究”板块,关于字词的梳理,在第三学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进阶到分类整理,真正让学生成为复习的主体。为提升毕业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实效,在梳理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结合新《课标》和学情的基础上,笔者设计基础知识复习作业。笔者认为,复习课不是做题课,不应该成为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在愉悦的氛围下度过紧张的复习时光。复习作业分成“梳理与探究”“温故而知新”“闯关评价栏”三个部分,其中“温故而知新”中分成“火眼金睛”“学海拾贝”“滔滔不绝”“妙笔生花”四个环节,通过闯关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自信心。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识字和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后附“写字表”和“词语表”,可见字词的重要性;在复习中,我们以学生为本,设置了“梳理与探究”板块,引导学生关注基础知识中的字词,把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进一步强化对字词的积累和运用。在“火眼金睛”板块,笔者根据学生平时的听写、练习反馈,梳理出字音、字形、字义容易出错的字词,通过针对性练习,引导学生更加细致地关注字词。在“学海拾贝”中,笔者梳理出同学们特别容易写错的词语,以及书中的经典名句,在情境中考察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在第一题中,笔者设计情境,希望同学们再次巩固容易写错的词语,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高尚品格;设计“诗有韵”“人有志”“文有意”的语境,积累优秀的诗文和经典语段,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意在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从而提升文化自信感。

“滔滔不绝”板块旨在复习“词句段运用”中要求学生说的内容。笔者梳理出典型题目,通过“同伴互说”的形式,既考查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同时也切实减轻学生复习的压力。“妙笔生花”板块旨在复习“词句段运用”中要求学生书写的练习题。通过自主命题,更换情境,进一步强化学生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学会借用事物表达不同的感受的能力。

每个板块都有相应的评价栏。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通过多主体、多角度的评价反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查缺补漏,巩固基础知识,让学生的复习过程更加充实和完善。整份作业从字、词复习进阶到句的训练,从积累走向运用,力求引导学生度过一个轻松又高效、有收获又有趣味的复习时光。

(四)聚焦典型,提升作业评价实效

为扎实落实好“双减”工作,学校倡导教师们提前做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作业的困难,通过学情分析,解决问题,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作业。在作业批改中,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到面批,加强交流;发挥同伴效应,让优秀学生帮扶学困生。教师在讲评作业时,要摈弃只重视结果不求过程的形式,要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运用的过程,能关注典型的作业,真正达成“增效不增量,减负不减质”的效果。

比如,笔者在执教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点面结合”这个语文元素时,教师布置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写一个生活中的场景。学生的作业主要分为了两种类型,一类是不理解题目概念,缺“面”或错“点”;一类是表达合理,文从字顺。笔者在教学中,请优秀作业的同学代表传授“秘诀”,同学俨然是小教师模样,先读读自己的内容,然后谈谈对“点面结合”的理解,在讲到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捕捉到了五战士的人物名称,理解了“点”;抓住中心句,认识了“面”。最后,同学谈到了根据自我观察,“点面结合”在实际中的有效运用。在同伴效应下,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儿童活跃的思维,发现不同的思路,激活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帮扶的形式,学生在同伴的影响下再次审视自己的作业,迅速掌握“点面结合”的知识,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双减”背景下,聚焦典型,真正做到教师能教,同伴助学,学生会写,批改高效。

三、意义建构: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内场”

落实“双减”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是主阵地,要真正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五育融合”的任务,要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学习场”“思维场”。“双减政策”再次呼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遵守教育规律,遵守教育的初心,关注学习的本质,发挥自身的智慧,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让学生最终获得快乐。

(一)学习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双减”政策的落地是重塑全民教育价值观的过程,也使更多人尊重科学教育的规律。在“双减”下,优化作业的设计,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合理安排好作业,学生凭自身的能力去理解、内化和掌握学习内容,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过程,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场。

(二)思维场:激荡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2022年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几个维度进行阐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难点,因为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思维。“双减政策”再次呼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遵守教育规律,遵循教育的初心,关注学习的本质,发挥教育的智慧,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让学生最终获得快乐。作业在校内完成,对于作业中的难点,同学们可以通过交流与讨论的方式,得出答案,思维的碰撞,更能促进个体的成长。

(三)成长场:实现“教学—作业—评价”一体化

学校里,平时的教学、布置的作业和最后评价的脱节,是加重学生作业负担的主要原因。教与学的脱节是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这种脱节经常体现在学校对评价内容的要求高于平时的教学,中间产生的落差,就使家长把希望寄托在辅导班上。在“双减”背景下,教师站在“课程标准”和“命题”的高位思想下,高效教学,优化作业,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真正让学校成为学生的“成长场”。优化作业设计,真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乘着全国“双减”的东风,作业的高品质的研究与实践必然具有重大意义。

“双减”政策下,如果越来越多的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质量,切实减轻学生校内作业负担,促进校内服务质量“做加法”,真正推动“双减”落地见效,将开辟出一条可以尝试、实践的教学新路径。

猜你喜欢
双减作业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快来写作业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业
故事大王(2016年7期)2016-09-22 17:30:08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