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能力培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指导策略探究

2023-11-12 19:57:36郭兆艳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江苏省扬州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5期
关键词:教师应初中语文教师

■ 郭兆艳〔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江苏省扬州市〕

语文是极具人文特色的一门学科,它既能够起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及审美素养不断提高。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应当善用语文阅读载体功能,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形式,让该学科的审美能力导向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一、初中语文阅读审美的生本导向价值与原则

1.初中语文阅读审美的生本导向价值

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以审美感知能力为导向的探索,应首先明确该做法的价值。

其一,此项工作有益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初中语文教材之中的经典内容,思想性与文学性都比较突出,能够给学生以较好的教育与影响,而学生学习此类文章时可能遇到理解过浅或者理解偏颇的问题,此时,教师的审美引导可帮助学生触及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怀,从而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保证思想观念的正确性。

其二,此项工作有利于学生分析与理解能力的增强,教材中的各篇作品均有其创作背景,在学生尝试了解作品背景时,恰当的审美引导可使其对作者和作品形成深入了解,分别从生活气息、时代文化、家国情怀等角度思考作品创作的意义,由此促进其分析与理解能力的进步。

其三,此项工作能够让学生产生充分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从审美角度出发展开阅读教学活动,整个过程是鲜活而充满生命力的,因此,生本教学可使学生有效突破阅读学习障碍,尝试自主走进文本,设想处境,在跨越时空的状态下饶有兴味地感知文字魅力。

2.初中语文阅读审美的生本原则

若以生为本展开初中语文阅读审美引导,教师需要遵循如下几方面原则。

其一,教师应保证引导过程的形象性。阅读审美无法离开既生动又丰富的感性阅读材料而独立存在,与材料相适应的阅读指导过程,同样要满足生动形象的要求。例如,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构建审美能力时,创设利于认知形象化阅读的环境,包括在教室里应用现代灯光打造富于文学艺术特色的空间,或者以背景音乐营造阅读氛围,以及加强师生情感互动等。相关做法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需求,能够让其更好地在阅读中学会审美。

其二,教师应保证引导过程的情感性。所有以审美为导向的阅读活动,均可谓是学生的心灵变化历程,一般均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强烈的情绪。部分经典篇章的特色便在于能够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在引导学生阅读此方面作品时,需要留意作品语言表述,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思想认知相接近的一面,寻找机会启迪学生了解作品是如何抒发情感的,从而让审美能力在情感的带动下取得更好发展。

其三,教师应保证引导过程的趣味性。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趣味,这是其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因此,教师应当明确:阅读审美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一味灌输,而是要使学生充分感受阅读学习的无穷乐趣,因乐趣而形成对于作品内外美感的认知。而在与阅读相关的审美输出即二次创作时,这种趣味性原则的应用同样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价值。

二、初中语文阅读审美的观念输入策略

使学生形成必要审美观念,要求教师进行多个角度的输入引导

1.诵读——体验语言之美

在教学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经典作品时,诵读法是较适宜于使用的一种策略。例如,在教学《诗经》之中的《蒹葭》篇时,教师便可以利用诵读指导的形式,将无声的文字用和谐美妙的音乐美感表现出来。教师首先可要求学生一同诵读原作品,在诵读时关注停顿,关注字音的准确性。接下来,学生就能够感知到作品朗朗上口的特点。这时学生可能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已经能够背诵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呢?教师应提示学生注意:本诗在形式上为四言诗,它所使用的韵律是既朴实又平和的,且各章节字数基本一致,只有极少的字被替换。同时,一些双声词,像“蒹葭、参差”“关关、苍苍、萋萋、采采”等叠词,以及叠韵词如“窈窕、辗转”等,都是带有韵律美感的。在此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配乐背诵活动。学生可以在旋律配合之下,体会到作品的平衡整齐之美、巧妙变化之美,感受到叠词所带来的听觉上的类似音乐的美,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细化——强化审美感知

在阅读之中,因为作者可能会在文章细节处添加一些向读者传达的微妙信号,这些信号若经学生细心挖掘与分析,可能起到窥一斑能知全豹的理想审美认知效果。为此,教师应在学生诵读之后,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导向,进行作品的细化分析。

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教师可注意到阅读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会作者感动落泪的原因,从而发现“背影”的美学价值。所以,教师可于教学过程中安排问题以引导学生做细化分析:阅读作品,看看朱自清有几次写到了背影,他每次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如果将题目改成“车站送别”或者“买橘子”是不是可以?作品内包括有“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一句话,这里的“攀”字用得好吗?请尝试体会文中其他动词的巧妙。在教师对于细节的指引下,学生可以从孩子的视角品味父亲的背影,可以在字词斟酌处发现父亲留下背影的过程,而其他诸如从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中品味情感之美的做法,同样符合以阅读细化来强化审美感知的可行方案。本例中,教师引导大家说出或者画出作品中如下细节描写,包括父亲的穿戴:黑、深青,以及走路的姿势:蹒跚,等等。从这些细节中,学生能够结合自主想象,使作品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探究——感受理趣之美

一些文章在形式上可能不如《蒹葭》这样富有韵律之美,但是它们往往具有托物言志的特点,能够借景或者借物展现出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价值。

例如,在进行《紫藤萝瀑布》的教学时,教师可从这个角度切入,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给学生以审美导向支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大家结合生活实践,借助活动任务探究的做法,探索本篇文章所具有的理趣之妙。如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应活动场景:如果要把“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送给一个人,你最想将其送给谁呢?你想到这个人的原因是什么呢?向他(她)表达这句话时,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特定场景之下,学生的表达能力将得到锻炼,而对于作品理趣之美的探究也便自然成为应有之义。

4.丰富——补充言外之美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我们能够认知到,很多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存在“言不尽意”情况的,即作品本身是具有多意性或者可拓展性的,同时对于很多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便因此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为此,教师若想取得阅读审美教学的理想成果,有必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在教学期间帮助学生积极拓展材料,让学生在丰富性上下功夫,形成对于作品的更深层次、更个性化的理解,从而有效欣赏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言外之美。

例如,在进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几则拓展材料,如材料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拓展材料二:由于卷入“乌台诗案”,苏轼被贬至湖北黄州为团练副使,名为贬官,形同拘禁,作者写创作本文时,身处黄州已有四年时间。拓展材料三:中国传统文人有时会把画轴垂于厅堂之侧,以显示自己的淡雅与高洁。而宋朝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朝张岱《湖心亭看雪》等,成为古画的常用主题。这三则材料,表明了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述说了作者被贬官的人生脉络,指出了《记承天寺夜游》在主题角度的极高艺术欣赏价值。这三则材料帮助学生补充了课外知识,即学生可借助这些材料同作品、作者进行对话,在情感上产生起承转合变化,感受到“闲人”两个字的真实用意:这两个字既表明作者有清闲的一面,又隐含着其在被贬谪之后的失落与悲凉之情,实际上是一种自嘲。这些言外之美,是学生所应了解的一个方向。

5.合作——进入审美境界

为了保证阅读教学效果,教师还可鼓励学生间彼此合作学习,以此使学生进入到更理想的审美境界之中。在阅读审美教育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有机会谈论自己对于审美的想法,也有机会倾听同伴的想法,这样可让学生在特定审美境界中弥补自身认知缺陷,与他人共同分析与探究古典或者现代文学作品的无穷魅力。

例如,在教学《三峡》时,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比较重要的,教师可以适度提升对于学生的要求,把教学目标定在相对更高一些的位置,让大家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同时,用小组合作探索的做法,把握作品所具有的笔墨凝练的特点,明确如何进行写景描写才能把景物写得更美,以此进一步发掘自身的学习潜力。这时,教师应留意审美境界营造问题,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技术中的三峡图片及视频内容,引导学生共同感知长江三峡的优美风光,从而让其在视觉和听觉震撼下展开对于作品的深层思考。在此之后,学生便可以小组为单位理清作品情节,既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节之美,又能同步得到审美意识的培养机会。在此期间,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提示学生注意合作时机是必要的,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尊重其他同学的表达,待其发表完对于作品的审美感受之后,再从自身角度提出意见或者进行补充。

三、初中语文阅读审美能力的输出策略

在输入策略之持下,学生将形成一定的阅读审美能力,教师应寻找使学生进行审美能力输出与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输出过程中继续巩固已获得的审美成果。关于阅读审美能力输出,笔者认为可从仿写、补写及综合应用等方法中选择恰当的形式加以应用。

1.仿写

若学生所接触的阅读文本属于语句优美且富于感染力的散文,教师可要求其从文中找到合适的“支点”,用仿写的形式巩固审美认知成果,将自身所汲取的表层感悟与内化理解应用于语言实践中。从根本上讲,这既是一个句式、文法灵活应用的过程,又是一个对生活和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悟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期间,教师无法直接带领学生对自然与生活进行观察,然而却能够基于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生成二次审美感悟。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图片与视频的方式进行内容展示,让学生据此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平时所见到的景物进行描述,在仿写时,则应有意识地应用既往所阅读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2.补充

一些教材经典作品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所谓补充即填补文章的关键空白。将补充方法应用于阅读审美教学时,既可以让文本内涵被深入挖掘,又能够全面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使其在这方面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教师在应用补充策略时可以灵活结合各种文体。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在故事的最后,如果愚公和智叟还有对话,他们应该说些什么,学生进行对话补充,无疑能够增添课堂的人文色彩,并体味到文章的精神之美。

3.综合应用

教师有意识地拉近学生和阅读文本之间的距离,能够让学生利用阅读时产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合理关联实际认知事物,这属于综合应用最直接的一种表述。在进行课堂教学工作时,教师可进行类似的活动设计,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跳出教材本身,尝试以更广阔的视角,用更客观的眼光去审视教材文本中的阅读思维。

例如,在进行《紫藤萝瀑布》的教学时,教师即可设计此类问题,如使学生思考怎样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完成对于生活事物的描绘,这是从第一个层面进行审美综合应用,而使学生尝试像作品的主题那样,去歌颂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则是在另一个层面进行审美综合应用。总之,在阅读中深化,在深化中应用,属于综合应用的较高境界,教师应在此境界内给学生以有效的提示。

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学常会有这样的期望,即把文本阅读当作审美意识培养的关键环节,让美文阅读,以及建立在美文阅读成果之上的拓展写作发挥出美育效能。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理想往往不能如愿,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忽略了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真实存在,即未能从学生的生长原点开始,进行审美观念输入及审美成果输出的有效探索实践。针对这方面的问题,笔者尝试建立一种以生为本的审美输入输出原则,即从学生视角出发,构建形成同其生长息息相关的、循序渐进的审美发展指导框架,以便在阅读教学期间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用灵活的方法把美创造出来。

猜你喜欢
教师应初中语文教师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