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凤(合肥市翡翠学校/安徽省合肥市)
阅读是学生不断积累文字知识,培养个人情感素养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导图是将抽象性的知识内容转化成生动、具体内容的重要途径,此方法不但能够使学生深入探究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更完善的知识框架与体系,而且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加以归纳与总结,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难题,有利于学生养成更加灵活的思维习惯。
鉴赏式阅读是以鉴赏文章作品的艺术形式为目的的阅读,它不仅要关注文章主旨、情感与内容,还要关注文章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的技巧、语言的表达魅力与情感等。在阅读体验逐步加深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提升阅读能力以外,还要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由感受性阅读过渡到鉴赏式阅读的主要原因。鉴赏式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逐渐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人们常说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思维模式的体现,其又被称为心智图,其核心思想是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然后再利用图片、文字、符号等形式将大脑中的想法在纸上绘制出来,其中包括图像、结构、框架、中心图像、颜色、关键词和线条等要素。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鉴赏式阅读教育的实践应用,便是把文章内涵、主体、中心思想等相互联系的结构展现出来,将思维导图中的所有要素加以连接,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相关知识点。研究发现,思维导图与人体构造和医学规律相符合,能够把冗杂的知识内容整合到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中,以便学生更好地吸收。而且,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花状图、饼状图、网状图、逻辑框架图、蜘蛛图、树状图等。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思维导图为气泡状,其具备较强的开放性、系统性、趣味性,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的关系与层次。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传统的阅读教学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难以使学生加以整合与展开联想。而思维导图利用图文的形式,增强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真观察主题,提取关键词。同时,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改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手、口、脑、眼、心等器官的并用,实现了多方位的立体感知,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学生根据此类方法可以反复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扎实、牢固的基本功,当遇到阅读问题时不必教师刻意提醒,学生就会灵活应用思维导图。比如,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大部分文章为记叙文,记叙文包括写景、写事、状物、写人等类型,其具有议论、叙述、说明、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其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对比、象征、衬托、比喻、渲染、借景抒情、伏笔、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并且,记叙文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等语言特点,与思维导图的目的与核心思想相符合。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熟练掌握文章的表现方法与写作特点,而后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灵活运用阅读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时期是学生奠定学习基础的关键,是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即将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鉴赏的方式,改变学生以往单一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要从文章的句子分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精读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还要注意应用思维导图,通过有效的图形工具为语文鉴赏式阅读提供助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充分把握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小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经常会构思一些天马行空的画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思维导图视角下的语文鉴赏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结合其中的色彩、符号、文字、数字、线条等要素,将阅读主题与阅读信息的思维联系起来,在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的同时,还能够在其中融入与教学有关的视听内容,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体现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与生动性,使思维导图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比如,在学习《秋天的雨》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通过秋天的雨巧妙地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个欢乐、美丽、丰收的秋天,文章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等句子,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秋雨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并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在这些句子中还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将秋天比作一把钥匙,在品读时要注意读好“轻轻地”“留意”“清凉和温柔”等词语,正确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先将“秋天”这一词语放在中心位置,而后向周围拓展,让学生按照秋天这一基础点对秋天展开联想,在脑海中反复回忆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情、所见到的事物,根据所见所感进而使学生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秋天的风、秋天的粮食作物、秋天的食物与水果、秋天的动物等。待到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思维以动画与音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秋天的雨,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还能够为学生带来丰富的视听体验。
此外,在思维导图的设计中,学生可从银杏树、枫树、田野、果树、菊花、小喜鹊、小松鼠以及扇、邮、挤、碰等特点的描写中,体会作者如何在写作中选取观察点,赏析句子中拟人的表现手法,使学生的写作技巧得到提高。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帮助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效利用多媒体绘制的形式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这样能够梳理文章各层级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阅读中的重难点。对比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小学的阅读教学中所需要分析的内容有很多,小学生对单个句子或文字的记忆相对比较容易,在进行鉴赏式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课文中的字词或句子入手。
例如,在《一块奶酪》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不仅要绘制知识内容与文章结构的思维导图,还需要标注字音、字形、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等相关知识,同时还要在思维导图中标注课文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叙述方式等相关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手法,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重难点,完成学习目标。
此外,教师可带领学生对句子进行分析与比较,充分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具体分析细节之处,例如,对于《一块奶酪》中的:“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怎么办呢?他的心七上八下。”在对这句话进行赏析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个相似的句子,让学生深入思考,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句子中进行理解与分析,教师可以发现这句话是对蚂蚁队长的心理活动描写,写出面对这点奶酪渣时,蚂蚁队长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不知该怎么办。以文中的另一句话为例:“那块奶酪实在太大了,他左抬抬不起,右搬搬不动,只好叫来七八蚂蚁当助手。”在赏析这句话时,句中的“只好”一词用得十分准确,不仅说明了蚂蚁队长的无可奈何,也强调了奶酪的大。通过鉴赏式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句子的形象、生动,还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语文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通过不断积累知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才能有更加深刻的感悟,进而提高其阅读能力。
阅读应当是“涵泳”浸润式的习得,小学语文鉴赏式阅读重在让学生力求领悟,这也是鉴赏式阅读的最高层次。然而,教师在以往开展阅读教学时,往往过于注重教给学生阅读应试技巧,忽略了学生的鉴赏式阅读学习,导致学生难以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效率。而思维导图是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将课文中的文字转化成图片、数字、符号,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阅读,使阅读更有针对性、计划性与目的性,在学习完课文后,便于学生回顾文章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语文部编版《赵州桥》一课时,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造型与设计等特点,文章共分为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名称、建造年代、地点等,第二段写赵州桥的设计,围绕“设计”一词先写赵州桥的设计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第三段写赵州桥的美观,并利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第四段写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才干与智慧。对此,教师可基于文章的描写对象“赵州桥”进行思维导图设计,而后师生共同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每个段落中各提取相应的关键词,第一段可提取赵州桥的“由来”,第二段可提取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第三段可提取赵州桥的“美观特点”,第四段进行文章的总结。通过思维导图的延伸,体会课文中描写赵州桥的设计特点时所用到的写法,如“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其中的“创举”不仅是对赵州桥的赞美,更是对设计者的赞美,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当学生从情感体验中冷静下来认真思考时,就能够领悟到赵州桥这一建筑蕴含着十分深刻的象征意义,这种领悟是在高度理解中获得的,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进一步开展审美赏析。此外,通过运用思维导图还可以将课文内容清晰呈现出来,比如,部编版教材中增加的复述一环节就能够通过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利用关键词对中心内容进行连接,引导学生复述。
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使大脑迅速处理各种信息,其能够在中心图像中拓展或增加更多的分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在学习《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理解:“秋天的雨,藏着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通过阅读这一中心句,可以看出这个句子很完整,前后都围绕“味道”来描写,教师可以确定“味道”这一中心词,借助思维导图将段落内容和中心句之间的关系直观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心句的概括方法,牢牢抓住中心句,然后再进行补充,说一说秋天还藏着哪些好闻的味道,如菊花的香味、丰收的香味、雨天泥土的香味、黄叶的香味等等。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会构段、找到中心。
除了《秋天的雨》以外,部编版教材中的每一单元都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还包括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听听,秋的声音》等文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引入其中,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将更多的课文作品进行纵向或横向对比。首先,教师提取一个关键词,如简介或背景等,然后再根据这一关键词,分别从不同层面或角度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学习中找到合适的学习思路,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
此外,思维导图的扩展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完部编版《精卫填海》一课后延伸分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这一内容:“精卫溺水后,她是如何将东海填满的,用多长时间填满的?”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这种想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且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分析,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在讨论中不断丰富思维导图,深化阅读理解。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鉴赏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小学阶段的学生会接触到记叙文、说明文、文言文等学习内容,所以在鉴赏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思维导图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逐字逐句赏析文章段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好感、把握学习重难点、提升阅读效率、深化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