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文化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实践

2023-11-11 07:31赵丽婷
村委主任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化引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重要的工作。在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施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都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考验。文章以眉山村集中安置点188户村民为对象,调研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在此期间,眉山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移风易俗成效明显、特色彝绣产业发展意识提高,但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文化水平较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等问题。基于以上难题,文章提出文化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眉山村要加大扶持力度,优化扶持策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发展经济、文创产业、移风易俗、社工理念植入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民族地区;文化引领;眉山村;乡村振兴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9-0148-04      中国图书分类号:G249.27-F;F323     文章标识码: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1]。纵观凉山州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概况,不论是硬件建设、软件提升、服务供给、还是场景呈现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2],但仍存在难以突破的瓶颈,需要各方共同致力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建设。文章以眉山村集中安置点的188户村民为例,考察民族地区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力求对现状加以客观描述,找出问题并探寻解决途径。

1   调查分析

甘洛县眉山村距县城13km,幅员面积10.4km2,辖4个村民小组,总户籍432户2 248人,其中觉洛洛安置点共安置188户872人,是甘洛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1.1   受访者基本情况

受访人员中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文化水平等差异悬殊。其中女性76人,占比为67%,男性38人,占33%。年龄在18岁以下的占10.53%;18-30岁的占23.68%;41-55岁的29.82%;在56-60岁占4.38%(见图1)。在受访114人中,仅有4名党员,占 3.51%;1名团员,占 0.88%;其余109人全部为群众,占95.61%(见图2)。因此可以看出眉山村村民在党性修养方面亟待加强。并且受访者中仅有 2 名高中生和 2 名大专生,各占1.7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42人,占37.17%;其余67人为文盲,占比达 59.29%(见图3)。

1.2   受访对象家庭情况

1.2.1   收入来源单一

村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且来源单一,收入渠道主要为建筑业、服务业等,年收入存在差距,高的12万~13万元/年,仅占 3 %;3万~4万元/年的占78.12%;低的为 1万元/年,占 7.70%;其他为4万~5万元不等,占11.18%(见图4)。家庭人口数量多的达 12~15 人/户,少的仅3~4人/户,平均数为 6 人/户。同时,眉山村残障人士、留守儿童、行动不便老年人较多,但相关服务不健全。

1.2.2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尽管国家大力支持该地发展,德阳市绵竹市进行对口帮扶,建设了玛牧村民活动中心等场所,有效提升了村民文化活动设施水平,但城际客运缺乏,道路崎岖,村民出行极度不便。在调研中,部分村民认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不能满足需求,或与真实需求不符合,造成资源闲置现象。

1.2.3   文化活动参与度低

村民文化氛围营造能力弱,对文化陶冶情操作用认识不足。参加过村上公共文化活动村民的仅占46.5%,有 53.5%的村民未参加过 。活动形式有坝坝电影、邻里节、火把节等。其中坝坝电影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最高,为61次,其次是唱歌和火把节活动(见图5)。在调研中,村民反映火把节是民族节日的代表,但在集中安置点没有将这种文化活动展开举办,因而参与很少。由此来看,村民参加村上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或者举办的公共文化活动不对应各年龄阶段人群爱好,从而缺乏吸引力。

1.2.4   文化队伍薄弱

眉山村文化队伍建设缺乏,体制机制、组织建设、辐射效应等方面严重滞后。村民文化队伍知晓度为 89.47%,文化队伍参与率为 33.33%,未参与者66.67%。在社工参与基层社区治理情况调研中,有1人對此非常了解,仅占 0.87% ,对社工文化的理解极其匮乏,村民参与文化队伍自主性差,社工文化在当地的宣传推广力度弱。

1.2.5   移风易俗初见成效

2022年5月《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出台,旨在改善该地区落后民俗,提升村民整体幸福感[3]。调研中,对比《条例》出台之前当地彩礼在30万~50万元的情况,当前有72.81%的村民反馈彩礼处于1万~10万元之间;27.19%的村民反馈在10万~20万元之间(见图六);且有105户村民反馈办丧礼花费1万~10万元,占92.11%,110户村民认为在国家出台了移风易俗相关政策后,高价彩礼和厚葬问题逐渐解决,为村民生活带来了极大改变,增强了村民幸福感。之前当地重男轻女思想浓厚,对于女孩接受教育大多不支持,到16岁之后即可成家育子的观念成为常态意识,且收取高昂的彩礼,当婚姻出现问题时解除法定婚姻关系则需要赔偿双倍彩礼,因此女性婚姻自由受到捆绑,幸福度难以保障。随着国家相应政策的出台以及现代化观念的植入,婚姻捆绑的习俗逐渐减轻,女性婚姻自由有了初步的发展。且当地在对待子女教育方面,形成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意识,重男轻女思想有所减轻。随着现代化信息的发展,女性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有些年轻女性走出大山接触大城市的生活观念,不再局限于当地的风俗礼仪,收取彩礼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回乡之后在家族中对传统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这些都证明了当地移风易俗的成效以及未来发展的势头。

1.2.6   产业致富意识增强

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经济发展始终摆在首位。受访的114户村民中,有53户在特殊节日着彝服,占46.5%;42户偶尔着彝服,占36.84%;仅有19户频繁着彝服,占16.67%;有108户认为彝服能够开发为文创产品进行规范化生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由此可看出,村民对于当地特色服饰文化宣传力度较小。但对于将此作为文创产品,则持有肯定性态度。

2   存在问题

2.1   基础设施落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眉山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较显著,但仍存在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居环境较差、城际客运滞缓、道路建设亟待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硬件不足,难以发挥场馆文化对村民们的感染带动作用,现有文化服务设施与村民需求不对应,造成现有资源闲置等问题。

2.2   文化渲染力度不足

文化活动开展有很大改进,但仍有部分村民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样本中有 53.5% 的村民未参加此类活动,说明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参与意识薄弱。公共文化活动形式较单一,多样化活动不足,缺乏吸引力。另外,与村民们的文化水平较低也存在一定关联,村上文化队伍培育不足,体制机制未建立,文化活动团队带动效应弱。青少年对于文化强国、人才兴村的理解模糊且辍学现象明显,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观念淡薄。最后,社工文化渗透到乡村建设的力度不足,党政领导班子中社工持证率极低,导致社工文化环境渲染力不足。

2.3   移风易俗成效明显,持续性有待加强

凉山州往日“天价彩礼”“负债娶亲”的现象有所缓解,葬礼花费也由之前大操大办转化为数量化限制。避免铺张浪费,做到勤俭节约。但移风易俗成效仅限部分群体,还未深入到各年龄段的村民思想中。部分村民还持有守旧思想,离婚需返还双倍彩礼的风俗犹存,致部分年轻群体被迫接受不幸婚姻,而不能解除法定夫妻关系。因此,对于现代化的婚俗观念持续性亟待加强。

2.4   产业致富意识浅显,缺乏专业技术支撑

村民对于彝服的宣传推广意识薄弱,在重要场合着装较正式,平时着彝服机会较少,且对于将民族服饰打造为文创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认识不够,尽管在村委带动下有彝服致富的苗头,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撑、专业引导、市场开拓、资源链接机制等,村民对于此项工作缺乏信心,集体参与意识薄弱。

3   实践进路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也提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逐级被满足,从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顺序依次实现。所以,只有将眉山村村民的低级需求解决了,才能够更好地发展高级需求“文化涵养”。

3.1   多元拓宽收入渠道,探美好生活新局面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内驱力不足。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虽然具有经济助推作用,但政策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足[4]。因此需要多措并举、多元协同、多方联动、多层视角共同推动该地经济提升。一是在各方统筹联动下,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鼓励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5],例如核桃、金荞麦种植、彝服产业研发等,加强产业链接,引进相关专业人才、种植技术、管理人才等;在此过程中为务工且收入不稳定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强家庭收入稳定性,搭建多元平台,带动村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二是推动彝服文化“走出去”,将民族服饰带动村民致富的观念宣传到位。形成彝绣产业园,加强特色服装场馆打造,吸引更多人士前来旅游参观;引入民族服装专业设计者进行流行元素打造,在绣技专业化上,邀请专家培训后形成规模化生产;采用现代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在销售方面,利用大数据结合直播带货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覆盖率。

3.2   推动文化氛围营造,创文旅结合新路径

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6]。作为我国大力扶持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模式,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升级和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7]。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8]眉山村基于当地特色风光可以将文旅结合起来,增强文化渲染力,提升文化兴致。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强文化活动新颖性和吸引力,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制定相关激励机制,发挥干部带头作用,壮大文化队伍,可设立文化志愿服务队,设立骨干,以志愿者积分制的方式来撬动更多村民参与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其文化涵养。

3.3   推动移风易俗持续化,融文明理念深入心

定期开展以“良好民风进乡村,现代民俗入民心”的文化大讲堂宣讲活动,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讲座,加强本地现代风俗文化宣传队伍培育,整合志愿服务队伍力量,制定激励机制,发挥志愿宣讲力量,让现代化的婚俗礼仪、风俗理念深入人心。定期组织青少年群体观看移风易俗相关文化影视节目;相关部门成立民俗议事厅,通过政策吸引措施,引进具备先进理念的社区社会工作者,并制定相关工作条例,倡导青壮年人群抵制自己遇到的不良风俗,引导他们破除陋习陈规,加强现代化风俗理念传输;对于中老年人群,则通过开展移风易俗相关文化活动的形式,间接植入现代风俗理念,同时也丰富了中老年人的文化精神生活。多方对高价彩礼、厚葬、早婚早育等不良现象进行良性改善,以期打造乡风更文明的和谐美丽乡村。

3.4   提升社工专业化程度,强社工文化渲染力

各级部门加大社工人才培育力度,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参与社工培训,考取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条件允许情况下,走出工作场所,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村民实际需求,帮助村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事、烦心事。学习基层治理相关优秀做法,借鉴优秀案例,以更加专业的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助推乡村建设取得更大实效。在此过程中,加大社工文化传播力度,增强村民知晓度,从而使助人者自助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推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步伐迈向更高台阶。

4   结束语

凉山州甘洛县眉山村通过文化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实践取得了一定的乡村建设成效,在高价彩礼乱象、厚葬浪费资源、不良婚姻风俗、社工文化宣传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改善,加快了凉山州建设现代化和谐美丽乡村的进程,全面提升村民幸福感、满足感、归属感,为民族地区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3-02-13].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2]刘宇翔,尹金华.凉山彝族自治州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耦合关联度及演化分析[J].农业展望,2021,17(08):113-119.

[3]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EB/OL].(2022-05-10)[2022-05-10].http://mzw.lsz.gov.cn/

zwgk/fgfgg/202205/t20220510_2217016.html.

[4]李开旭.全球化经济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22(26):16-18.

[5]肖卓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市场,2019(20):22-23.

[6]費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15-22+158.

[7]胡海燕.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文化旅游助推乡村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2(01):177-179.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赵丽婷(1998-),女,汉族,甘肃陇南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引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基于文化引领的资源整合探讨
基于文化引领的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业务创新浅析
电子商务课程中的文化引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