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昌晓 刘学武
摘要:资源型乡村借助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就地取材、建厂,拥有一套完整的产业组织结构,继而带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但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矿石资源不断消耗,农户生计问题日益显现,产业结构失衡现象严重。文章以山东省五莲县街头镇D村为例,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的方法,就本村资源开发、资源消耗、资源升级及转型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探究D村生计实现科学合理转型的可行性,以期通过个案研究找寻资源型乡村农户生计转型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新方向。
关键词:D村;矿石工业;资源型乡村;农户生计转型;可持续发展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9-013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F592.7 文章标识码:A
D村是日照市五莲县街头镇的一个260户人口的行政村,地势西、北部高,中、南部低,海拔约400m,所在街头镇素有“鲁东南半岛城市群中的石材加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强镇”之美誉。截至2022年,该村总人口数约为600人,常在村居住人口数约为400人,总占地约52hm2,D村农业耕地面积约12.67hm2,人均0.047hm2,可供种植的林地面积约3.33hm2,每户均0.027hm2,未开采林地约10hm2。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芋儿、甘薯为主;畜牧业以饲养鸡、鸭、羊为主;水果种植面积主要品种有苹果、樱桃;渔业以水库、塘坝养殖为主;名优特农产品有花生、板栗等。该村农户生计来源是当地的石材产业和部分农业生产售卖,自1994年起开始发展矿石产业,该村农户生计类型也从粮食主导型转为非农主导型为主、粮食主导型为辅的组合模式,非农主导型收入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4以上。文章研究数据、图片来源主要包括:(1)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便民查询网山东省地图查询网站;(2)五莲县人民政府官网;(3)实地走访、调研D村村长、农户;(4)发放调查问卷。
1 资源型乡村发展现状与局限
1.1 矿石产业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D村是资源型乡村。资源型乡村是指资源型产业产值在乡村产业中占比很大或者从事资源型产业的劳动力人口数在本村所占比例较大的乡村[1]。土地、河流、矿产、气候环境都是乡村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1993年D村完成石质勘测,发现本土蕴藏着丰富的大理石资源,1994年起本地开始大范围开采大理石,石材资源开采量与日俱增,D村及周边开始建立大、中、小型工厂,形成集开采—加工—售卖于一体的石材资源系统化利用模式,因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逐年上升,密集分布于D村及D村周边地区。
石材开采加工属于重工业企业,重工业为D村带来了迅速盈利的便利。研究者实地考察了解到D村将石材产业作为主要的生计来源,收入状况良好,本地外出务工人员数几近为零,石材企业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在21世纪初期人均日收入就能达到人民币200元至500元不等,石材厂按件计价,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石材雕刻、打磨成品之后大批量出口,活跃了本地经济,迅速盈利也为D村及周边村镇带来了基础设施改善的先决条件,早在2006年,D村就已完成全村的基础设施规划,包括村道硬化、房屋整修、自来水疏通、绿化面积加大等。与此同时,石材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周边的莒县、岚山区、东港区,甚至潍坊市诸城区的众多务工人员都会选择来此地就业,矿厂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缓解了周边村镇居民外出务工的压力。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达到20 793.9元,第一产业人均净收入为4 561.48元,第二产业人均净收入为585.95元,第三产业人均净收入为1 918.83元,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 0377.9元[2]。本次以家庭为单位发放问卷50份,收回48份,2份为无效问卷。2021年,D村全年农户生计收入主要包括粮食收入(花生、小麦、玉米、甘薯、芋儿为主)、果木收入(樱桃、板栗为主)、矿场收入、其它收入(手工编织品等)几类。其中,平均每户村民的粮食净收入为3 000元、果木净收入为3 500元、矿场工资性收入为40 000元、其它收入为1 000元,每户村民年收入约为47 500元,按照每户人家3~4人计算,D村人均年收入约为11 875元~15 833元;第一产业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约为1 625元~2 166元、D村村民进场打工获得的第二产业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约为10 000元~13 333元、第三产业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约为250元~333元。对比2021年山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年均值,结合D村實际情况发现,D村第二产业工资性收入达到并且略高于山东省农村人均工资性收入。综上所述,D村依靠本地矿石资源完成了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解决了农户生计问题。除此之外,在农户生计分类层面,D村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的84%左右,占家庭总收入的比值位于50%~90%区间内,D村村民属于“兼农型”农户。
1.2 自然资本无节制消耗致使生计转型困难
重工业企业是环境消耗型企业,矿山资源的无节制开采致使土地资源受损,工业废气排放导致气候恶劣,工业废水随意放流导致大范围河流污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耕田被占用,粮食耕种面积大大减少,受到化学产品腐蚀的土地肥力丧失,难以重新投入使用,使得D村本就不多的农业用地更加短缺。矿石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石,为节约成本,工厂直接将污水排放到附近的河流里,致使河流污染,河道阻塞,废石堆积,破坏了D村的水源结构。石材打磨产生的粉尘、渣滓都被排放到大气中,致使空气污染严重,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大,温室现象明显,秋冬季节气候尤其恶劣,大量的粉尘在工人加工过程中被吸入肺里,导致本地工人矽肺问题严重,严重影响村民们的身体健康。这种状况在当地环保政策的实施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D村在生计转型方面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矿石发展不是一个单独的产业问题,矿区发展的牵涉范围较广。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条件制约着矿区发展,资源占首位,矿石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决定矿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无节制的消耗就会失去发展的基本保证,加之矿区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包括大气、土地、水、矿藏、森林、草地等,成为制约D村经济总体发展的消极因素。
2 资源型乡村农户生计转型的可行性策略分析
农村产业融合指的是在以农业为依托的基础上实现产业渗透、交叉、重组的过程,其特征是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体现现代农村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为促进资源型地区乡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3]。
2.1 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农户生计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农户生计的解决既要迎合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又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生计是一种谋生的方式,只有当一种生计足以应对,并在压力和打击下得到恢复,能够在当前和未来保持乃至强化其能力和资本,同时又不损坏自然资源基础,这种生计才是可持续的[4]。恢复自然活力,恢复D村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是本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恢复生态要从源头处下手,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即节制矿石资源的开采。设置竞标门槛,取得探矿权的企业根据生产需求以市场价向公司购买原料,减少资源浪费;当地企业按照运营收益比例设立生态修复资金,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相关部门要提高石材矿场的准入门槛,办厂设备要符合环保要求,使用清洁能源机器设备,实现矿场低耗能、低排放。地区矿山资源加高科技含量才能形成最强的战斗力,也是我国铁矿资源微观经济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5]。D村的发展走向应当紧跟国家的低碳环保政策,这样才能实现本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探索多样化生计来源
随着矿石资源不断减少,D村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困境,本村亟需开创新的生计来源,D村背靠驼儿山,风景秀丽,可开发本地特色旅游项目、建立生态农庄、农家乐酒店、农家疗养中心、农家采摘园等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矿产资源型乡村相较于其它类型的村庄而言,前期资本积累较多,基础设施完善,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具体而言,整个乡村的人际关系、生产生活方式、收入状况及整个乡村的社会发展都高度依附于这一产业结构[1]。因此,把握D村产业转型的路径和方式,并进行针对性调研,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准备。D村也可在矿石企业的基础上挖掘其它特色产业,如引进机械制造、环保电源、高档镜片、液压油缸、橡胶轮胎等特色产业。通过聚力“三招三引”,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走出一条以做大做强工业企业拉动D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
2.3 强化第一产业农户生计道路
D村农户的生计类型被定位为“兼农型”,但由于石材资源不可再生,当石材业停滞不前的时候,该村农户的生计类型将由“兼农型”(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的50%以上、90%以下封闭区间)变成“农兼型”(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的50%以下),甚至“纯农型”。几种生计类型在脆弱性方面由高到低分别是纯农型>兼农型>农兼型>综合型[6]。因此,D村应当把握本地农业发展的优势,及时进行生计转型,首选"农兼型"生計道路,从传统生计入手开启转型之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并将生态农业与现代技术、现代市场相结合[7],打造独特有效的生存发展模式。
D村耕地面积较少,丘陵地带岭多树木多,故而无法实现大机械田地作业,只能使用小机械加之人力运送,采矿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占用大量耕地,使得农业用地急剧减少,因此,D村要想强化第一产业的生计收入,首先,要利用有限的土地发展集约化农业,尚拥有耕地的农户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技术设备,提高土地肥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升粮食产量;其次,D村地处丘陵地带,D村可利用丘陵优势广种树木,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本地区的林果业,可广泛种植桃子、苹果、草莓等都能很好地适应华东地区的气候的水果,并形成采摘园,带动小农户生计收入。同时,D村可借助五莲县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形成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例如:D村可借助本村的樱桃种植资源建立特色水果基地,加大招商引资,与企业形成长期合作,打造生态绿色水果品牌,吸引绿色消费群体前来采摘、购买。除此之外,D村部分村民喜爱种植“日照绿茶”,作为已形成品牌口碑的茶种,本村村民可利用这一优势与其它作物或产品进行捆绑销售,以提升本地特色农产品的销量。
在此基础上,五莲县应积极完善金融构成体系,增加涉农金融机构数量,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为村民创业提供担保贷款、定向费用补贴及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供给。
3 结束语
以矿石资源为主的D村实现农户生计转型应当终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方方面面。D村应在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发展导向,联结整合各产业之间的资源要素,扩大产业范围,形成产业链,从而改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乡村多元价值,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郭婉莹.资源型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户生计转型研究——以晋东南Z村为例[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3]王效梅,李繁荣,王晓东.城乡融合发展视野下山西乡村振兴路径探索[J].人文地理,2022,37(03):131-139.
[4]赵文娟,杨世龙,王潇.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研究——以云南新平县干热河谷傣族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6,38(01):136-143.
[5]赵子龙,高强,王立飞,等.我国矿石资源高效利用发展的研究[J].金属世界,2016(04):77-80.
[6]贾红丽.宁夏红寺堡区小农户生计脆弱性评价[D].银川:宁夏大学,2019.
[7]吴伟杰.五莲县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厉昌晓(1990-),男,汉族,山东日照人,在读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
刘学武(1969-),男,汉族,宁夏永宁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