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婉红
摘 要:练习是评价机制的有利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练习既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当前教育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小学音乐练习方式更应顺应时代发展,引领学生在审美实践中表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理解;练习设计
尽管音乐学科的呼声很高,但在实际教学上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语文、数学、英语这三科占据主要课程的情况下,音乐课程表面风光,实为冷门课程。原因是学生和家长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出现音乐教育完成率不理想、满意度较低等问题。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艺术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坚定了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让音乐教育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的,体现育人价值为目标。
一、优化练习设计,情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集中体现在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上。为落实中央“双减”政策与教育部“五项管理”的文件精神,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以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进行单元练习设计。本文对应“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编创与展示”四项任务,进行灵活有趣、合理有序的教学设计。从欣赏不同地域演唱的视频、作品演奏中的难点强化练习、分层编创实践、综合表演、文化理解等环节,让学生在音乐感知、体验、创造、理解过程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完成各项练习,有效衔接与拓展课堂内容。
(一)审美感知,绽放练习的“美”
审美感知是对社会生活、艺术作品和自然世界中美的特征、作用与意义进行发现、认识、感受及反应的能力。审美感知具体表现在审美对象的表现特征上,富有意味。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情感性、选择性等特点。审美感知本身的特征,决定了练习应以整体的方式把握对象。练习设计应始终倡导以整体单元为基础,练习内容体现在艺术语言、艺术形象、风格内涵、情感表达等方面,这样就拓宽了练习范围,保证练习形式多样化。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安排了不同地域民族风格的音乐教学内容,共有三个作品,分别是山东民歌《花蛤蟆》、河北民歌《对花》、河北民间乐曲《顶嘴》。笔者以《对花》为例,实施练习设计策略。
练习一:“探究型”练习实施策略。1.利用网络平台查找不同地区《对花》演唱的音频或视频。着重注意不同地区《对花》的特点,区分演唱形式。2.预习试奏《对花》,拍成视频上传微信群。3.在回课时,鼓励学生讲述自己欣赏的感受,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养成静心欣赏音乐的好习惯。
(二)艺术表现,凸现练习的“活”
艺术表现指的是在音乐实践中创造音乐形象、表达真情实感、凸现音乐美感的实践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发挥丰富想象力,沟通情感和交流思想,选择表现方法与手段,运用技术、媒介和独特的艺术语言,都属于艺术表现的范畴。音乐练习归为实践性练习,与发展艺术表现的核心素养密不可分。练习通常有四种主要形式:探究型、练习型、创新型和综合型。按练习时间分类分为课前练习、课中练习、课后练习。不管哪种练习类型,都需要学生自主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艺术表现完成练习要求,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发散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能力,激发热爱生命的激情,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情分析决定于练习设计的质量。本届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口吹风琴,大部分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识谱能力和视奏能力。课前学生们已完成了歌曲《对花》的视奏,对作品的题材与风格已有所了解,在演奏的音准、节奏、强弱处理以及合奏意识方面也有了初步认识,但课堂时间有限,导致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方面还不够全面。在演奏技巧、演唱时值方面,如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切分节奏等,学生掌握不够扎实,穿指、扩指、缩指等指法做得不够规范,作品处理还需精雕细琢。在创造型活动方面,学生表演和展示的机会相对较少,多数学生的个人编创作品没有机会展示。根据以上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情况,教师要做到查漏补缺,做好课内课外上下衔接,做到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
练习二:“练习型”练习实施策略。课内练习时请个别同学上台范奏或播放学生演奏视频,相互点评。课外练习时对容易出错的地方,反复练习,背谱完整,演奏给家人欣赏。
练习要求教师对照带有难点标记的乐谱作品《对花》,着重注意每一乐句中的附点节奏型,保证学生时值准确、强弱分明的练习,达到完整、流畅的演奏效果。
此外还要注意掌握指法,用连贯的气息完成每个乐句的吹奏。在处理情感方面采用悠长的气息,把优美、连贯的旋律表现出来,让音乐强弱有度、层层递进。
(三)创意实践,流露练习的“趣”
创意实践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表演、创作、制作、展示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提升学生创意实践的能力。发展型练习也称创造型练习,是练习形式之一。教师先营造创造的氛围,提供创作材料,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探究,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按难度设计分层练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练习三:“创造型”练习实施策略。通过对编创素材和编创方法的多种选择,学生能够编创出自己喜欢的旋律,根据教师提供的编创素材,用做“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自由组合,填上乐谱,多次视奏自己组合的旋律,并在吹奏熟练后录制演奏视频,分享至班级微信群或钉钉平臺,教师及时表扬和点评。
自主选择,组合旋律:
编创旋律:
(四)文化理解,阐释练习的“博”
文化理解是指对指定的艺术情境中音乐作品人文内涵领会、阐释、感悟的能力,包括感悟音乐练习活动、练习反映的文化内涵等。教师要根据教材,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地域的体裁和风格。在教学前教师先深入了解民歌,了解中国民歌是祖先留下的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风格多样。民歌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民歌中,花儿象征着幸福,“对花”在各个地区广为流传。“对花”以对唱的形式进行“猜花”,一问一答,通过问答传授知识、娱乐和嬉戏。学生在完成练习时,在一问一答的演唱中,对中国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国家、地区、民族的历史与传统音乐文化,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理解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学会理解、宽容与尊重的品质。本课练习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唱(爱奏)、会唱(会奏)、唱好(奏好)不同地区的民歌。
练习四:“综合型”练习实践策略。练习以作品《对花》为题材,设计四个板块,从欣赏不同演唱风格的视频(审美感知),到作品难度的强化演奏(艺术表现),再到分层编创实践(创意实践),最后到教师延伸拓展(文化理解)。这四项练习是课内外练习的相互衔接、弥补和巩固。练习时采用“选择题”和“填空题”等形式,降低练习难度。练习蕴涵着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以练习为桥梁,练习融审美、表现、创造、理解为一体,增强学生的艺术深层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完善评价机制,强化素养立意
(一)练习完成效果分析
1.优点
(1)审美感知、文化理解方面:学生欣赏不同地域演唱《对花》的视频,能够更加清晰地分辨出各个地区民歌的特点,进一步提高音乐辨识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民歌的情感体验。
(2)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方面:大部分学生都反馈视频录制花费较多时间,主要原因是对编创的新谱不够熟悉,演奏时容易出错,另外学生面对镜头会产生紧张感,说明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不够。完成高质量的练习视频,反映了学生背后的努力和锻炼。反复录制不仅能让学生演奏更加熟练、流畅,还能巩固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锻炼胆量,提高表现力。通过练习展示,学生相互点评,在编创思路和方法上容易产生强烈共鸣,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编创练习设计方面,可以再提供更多的方法与形式,让学生有更多选择,让音乐更具创造性,让学生在创作上找到成就感,增强创作的乐趣,促进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2.存在的不足
受课内时间的局限,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及情感体验还不够深入,演奏技巧没有完全掌握,没有發挥出艺术表现力,学生的创造力没有完全释放。特别是课外练习,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所以在难点解决以及作品处理上,容易出现个别学生态度不积极、产生侥幸心理的情况,练习完成效果不理想。
(二)评级机制分析
每个单元或每一课的练习设计,都必须统一制定符合学生学情的评价标准。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的评价建议里提出评价是提升、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以评促学的教学评价,从广义上理解,就是用学生“学”的效果衡量老师“教”的水平,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艺术表现过程、与教师互动的情景、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动态等。而练习评价属于教学评价的主要环节,能够直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其本质上也可以理解为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师生双边活动。
练习评价始终坚持素养导向。制定评价标准,一定要围绕核心素养内涵,根据音乐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符合学情,以实地教材为载体,借助各种媒介,按照练习意图,注重练习评价,采用量化评定与质量分析来综合制定。笔者全面考虑以上要求,完成质量与效果的评价标准,给学生提供准确的参照和要求(表1)。
三、结 语
音乐曾被比喻为流动的建筑,描绘了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不仅要有珠圆玉润的主旋律声部,还少不了坚如磐石的副旋律,以及各种丰富的节奏、织体、和声等要素。小学音乐练习犹如低声部一样,是主旋律的补充和润色,不可或缺。只要教师全身心投入练习的设计,不断研究练习设计策略,摸索出几套行之有效的练习模板,使学生乐于完成练习,音乐教学一定会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
注:此教学论文系惠安县《小学音乐实践性练习设计策略研究》课题(项目编号:HA2022-083)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