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提问引发探究

2023-11-09 07:36:05秦春花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提问策略探究式教学课堂提问

摘 要:提问是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的“法宝”。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时机有效提问,驱动学生积极探究、解决问题,掌握数学知识,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文章立足教师现有经验,

以提问时机为重点,详细介绍了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课堂提问;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6-0032-03

课堂提问是探究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的“法宝”[1]。纵观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虽然大部分教师重视课堂提问,积极提问,

但出现了“提问漫灌”现象。层出不穷的问题让学生应接不暇,逐渐失去探究欲望。这表明有效的课堂提问讲求时机。如在学生学习重难点知识时,教师提出问题,能为学生指明探究方向,指引学生一步步地感知重难点知识,由此加深理解,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提问之于学生探究的影响,联系教学需要,把握教学时机,如课堂开始时、知识联结处、重难点处、思维受阻时、思维转折处、理解浅显处等,有针对性地提问,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一、问在课堂开始时

课堂开始阶段是学生产生探究兴趣的起点。探究是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倾向的实践表现。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先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效提问,往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驱动学生走进课堂。对此,

教师要把握课堂开始的时机,利用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以“辨认方向”为例,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立足导入环节,利用课件呈現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地图。在地图上,教师重点标注学校、医院、社区、超市等场所,将学生带入生活场景中。实际上,熟悉的生活场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体验场景时,教师提出问题:“超市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呢?”在问题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迁移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积极思维,对超市的位置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陷入迷茫状态,但对数学知识产生了兴趣,渴望获得教师的点拨。

二、问在知识联结处

知识联结处指向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学生深入探究新知的关键[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迁移已有认知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重要方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针对不同知识点,建构了数学认知,为探究新知做好了准备。基于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把握知识连接时机,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迁移已有认知,积极探究新知内容。

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在这节课之前,学生体验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还获取了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对此,教师立足学生的已有认知,提出问题:“此前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在提出问题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思考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过程,发现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并主动介绍不同的方法。在学生介绍后,教师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现相关方法及应用过程,促使学生增强认知。同时,教师追问:“是否可以用这些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使用的方法有哪些?”此时,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尝试应用不同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此外,在已有知识储备的支撑下,

学生的新知探究愈加有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问在重难点处

重难点知识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要点,也是学生要探究的数学要点[3]。由于一些重难点知识自身的抽象性、复杂性,大部分学生难以自主建构认知。此时,教师要发挥教学引导作用,以重难点知识为基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由浅入深地建构认知,由此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以“图形分类”为例,在教学前,教师结合学生学情,研读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按照一定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基于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呈现各种图形,引导他们利用标号法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在初次分类时,不少学生分出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立足于初次分类,教师追问:“我们还可以将平面图形分为哪些类呢?”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继续探究。在探究时,学生开放思维,探索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如是否由线段围成、边的数量等。在这些标准的作用下,学生将平面图形分为不同的类别。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分类成果并进行总结,使学生加深理解。接着,教师组织实践活动,同时提出问题:“拉一拉手中的四边形和三角形框架,你发现什么?”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获得了直观印象:四边形可以变形,三角形不能变形。教师就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并引出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学生增强认知。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生活中应用三角形和四边形性质的场景,引导学生强化认知。如此提问,不仅生成了探究活动,切实推动学生探究数学知识,还使学生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问在思维受阻时

思维是学生探究数学的工具。在体验探究式教学时,学生受到数学知识和自身因素影响,总是会遭遇思维受阻情况。思维受阻是指学生在探究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的思维间断、不稳定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各种想法交织在一起,难以作出恰当的选择,进入思维混乱状态[4]。有效提问可以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把握学生思维受阻的时机,及时提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扫除思维障碍,积极探究。

以“线与角”为例,在学习该内容前,学生早已建立了角的表象,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构成的图形”。在这节课上,学生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需要从静态和动态角度继续探究角的定义。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直观展示,使学生在形象思维的作用下,建构了对角的认知。立足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引出“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此时,不少学生出现思维混乱问题,认为平角不是射线,是直线。于是,教师把握时机,及时提问:“从动态角度来看,平角是什么?”“组成平角的部分有哪些?”“平角有顶点吗?直线有顶点吗?”“线和角是一类图形吗?”在一个个问题的作用下,学生梳理思维,从角的定义、线的特点等角度入手,逐步探寻平角和线之间的差异,由此扫除思维障碍,增强对平角的认知。与此同时,教师追问:“周角是一条射线吗?”借此驱动学生迁移已有认知,继续探究,加深对角的理解。如此教学,不但使学生及时跳出思维混乱状态,思维清晰地探究所学内容,还使学生有效认知数学知识,有利于增强课堂探究效果。

五、问在思维转折处

思维转折是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切入点。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虽然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相关活动并有所收获,但是缺乏思维意识,不知道如何进行下一步活动,影响探究活动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此情况,教师要及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当前活动转移到下一个活动中,由此深入探究学习内容,建构良好认知,提升思维水平。

以“圆的面积”为例,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动手操作活动。在活动中,大部分学生积极思维,迁移已有认知,使用转化法。在转化之际,学生将一个圆先后平均分为4份、8份、16份,并拼接各部分,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面对这个长方形,部分学生不知接下来做什么。对此,教师及时地提出问题:“(1)如

果将这个圆平均分为32份、64份,会得到一个怎样的图形呢?会是长方形吗?(2)拼出的近似的长方形其长、宽与原来的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怎样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些问题的驱使下,学生进行转化。如有的学生继续操作,将圆平均分成更多的份数。在拼接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越像长方形。于是,学生观察、对比这个近似的长方形与之前的圆,有所发现:长近似于圆周长的一半,宽近似于半径。立足于此发现,学生联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宽),

继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

如此在思维转折处提问,不但使学生获得了深入探究的机会,还使学生积极思维,一步步地发现、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探究出新知内容,建构深入认知,并顺其自然地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便于提升课堂探究质量。

六、问在理解浅显处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所学。但是,在探究数学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理解不深入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的数学学习仅停留在知识表层。“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浅层走向深层的重要手段[5]。实践证明,有效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从知识表层走进知识深处,建构深刻认知。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理解浅显时机,提出问题,驱动学生走向知识深处。

以“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迁移学习经验,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已有学习经验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可以将梯形转化为已知图形,由此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于是,教师提出问题:“对比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推导过程,你有什么发现?能否就此总结出具体方法?”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走进数学操作活动中,细心观察、对比,发现共同之处:运用转化法。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呈现圆,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熟悉的图形。如此教法,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水平,有利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七、问在知识总结时

知识总结是学生回顾课堂学习过程,整理课堂所学,发现、弥补知识漏洞的过程。大部分小学生缺乏反思学习意识,往往在学习新知后直接进行课堂练习。在练习时,因记忆不深刻,或知识理解不深刻,遭遇诸多问题,备受打击。要想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就要在学生学习新知后、总结知识时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反思,以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

以“四则混合运算”为例,在课堂上,学生体验了系列活动,了解了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算式的异同点、简便与不简便的规律。基于学生的学习所得,教师在总结时,向他们提出问题:“请大家回顾本节课,想一想,你学到了哪些内容?是如何学习的?请将想到的内容,用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在提出问题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时间的保障下,大部分学生调动知识储备,联想到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点和具体方法。在联想后,学生开始绘制思维导图,在不同的框架中一一展示相关知识点。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再次审视课堂所学知识点,发现学习中的漏洞,然后迁移探究经验,或向教师寻求帮助,或向小组成员寻求帮助。实践证明,在他人的帮助下,学生完善了思维导图,获取了完整的知识结构,顺其自然地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的理解。

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学生自发地将自己的思维导图作品展示给小组成员。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小组成员制作的思维导图不尽相同。面对不同之处,学生好奇心大增,积极探究,寻找不同的原因。找寻不同原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继续弥补知识漏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完善了思维导图,积累了制作经验,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在总结时提问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究机会,还可以使学生一次次地弥补知识漏洞,完善知识结构,有利于完整、扎实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效把握提问的时机,可以使学生有效探究数学知识,锻炼相关能力,提升课堂学习效率。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审视课堂,了解学生探究情况,把握提问时机,以问题驱动学生探究,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数学知识,锻炼学习能力,增强探究效果。

参考文献

毕婧.以提问强化教学,以提问完善素养:浅议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提问[J].读写算,2021(30):167-168.

朱文霞.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6):

88-89.

陈苏哲.精当提问 优化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优化策略探究[J].新智慧,2021(19):95-96.

洪丽彩.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的分析与思考[J].考试周刊,2021(47):67-68.

季利英.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的技巧[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4):177-178.

作者简介:秦春花(1981.3-),女,甘肃武威人,

任教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窑沟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提问策略探究式教学课堂提问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 14:18:53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科教导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8:08:39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重要性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56:09
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26:38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48:56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