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治昆,梁永强,莫志高
(广西桂林市中医医院泌尿外科,广西 桂林 541002)
在临床泌尿外科,泌尿系统结石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中此类疾病患者的占比较高。研究发现,我国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率高达5%,而该数据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可高达10%,我国每年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率为200/10 万,并且该病在治疗后具有较高的复发可能性[1-2]。统计数据显示,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若未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在初次发病后,有近一半的患者可能在5 年内病情复发。草酸钙结石是泌尿系统结石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结石,占比达80%,并且治疗后的复发趋势更为显著[3]。现阶段,临床认为草酸钙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较多,如患者存在低枸橼酸尿症、高钠尿症、低尿量、高草酸尿症、高钙尿症、高尿酸血症以及高磷酸盐尿症等。除此之外,肥胖、糖尿病与高血压等也可导致草酸钙结石的发生。对于此病患者,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在手术前,需对患者进行B 超、CT 等检查,以确定结石的位置、数量、大小等,并制定手术方案。临床通常采取的手术方案有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等,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术后结石标本应给予红外光谱分析[4],以明确结石的类型。但临床上部分患者受手术创伤及感染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在手术后出现一些并发症或不适反应,导致治疗效果受到影响,且术后患者的病情复发率也较高[5]。《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曰:“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尿路结石的病性多为虚实夹杂,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下注为标。通过手术去除了最主要的“标”——结石,但不能完全根除证素,术后肾气亏虚更为突出。因此,临床上针对草酸钙结石术后患者可采用益肾健脾法治疗。临床上可参照《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与《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关于石淋的证候分型标准进行临床诊断与辨证分型。在中医辨证分型中,若石淋病患者存在食欲不振、脘腹胀闷、腰膝酸软、小便欲出不尽或小便失禁、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或尺脉细弱等证候,可考虑为脾肾亏虚证。本研究就益肾健脾法治疗草酸钙结石术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在五种不同类型(草酸钙类、磷酸钙类、磷酸铵镁类、尿酸类、胱氨酸类)的肾结石中,草酸钙结石最为常见,占比高达80%。草酸钙结石主要形成于酸性或中性尿中,主要发病群体为男性。调查发现,草酸钙结石的形成与患者的饮食密切相关,若患者在日常饮食中摄入过多可促进结石形成的食物(如豆制品、菠菜、海鲜等),就容易引发本病[6]。
若人体内草酸含量过多,就可能引起泌尿系统结石,这也是草酸钙结石的主要发病原因。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菠菜、豆制品、番茄、土豆等食物中草酸含量较高,若日常饮食中这些食物摄入过多,就会导致体内草酸积存,当量变引起质变后就会形成草酸钙结石。临床研究发现,菠菜中草酸的含量较高,200 g 菠菜中的草酸含量可达到725.6 mg,进食200 g菠菜后8 h 内,尿液中的草酸排泄量最高可达25 mg,最少也会达到20 mg,与正常人一天内排出的草酸总量一致[7]。
糖分是人体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需及时进行补充。但补充糖分时要以适量为原则,否则将会导致结石形成。在人体的各类糖分中,若乳果糖含量过高,则极易导致结石。研究发现,无论是正常个体还是结石病患者,在食用含有100 g 糖分的食物后,尿液中的钙含量与草酸浓度均会显著上升,若进食的糖分为蔗糖,则在促进钙吸收的同时还会导致大量的草酸钙在体内积存,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草酸钙结石形成[8]。除糖分增多外,蛋白质含量过高也是导致草酸钙结石发生的主要原因。对肾结石的成分进行化验分析可知,其中草酸钙的含量高达87.5%,而草酸钙含量升高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及羟脯氨酸两种物质密切相关。若日常饮食中摄入大量的蛋白质,将会导致尿液中草酸和钙的含量显著增加,长此以往可导致肾脏无法将多余的草酸和钙排出体外,进而引发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这也是当前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草酸钙结石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尿石症在我国中医学中归属于“砂淋”“石淋”等范畴。本病的发生与脾肾功能密切相关[9]。脾肾相关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同时也是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脏与肾脏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其中脾是先天之本,属土居中,为化气之枢,主运化,肾精充足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若患者长期处于脾虚状态,就会导致肾脏功能受到影响,以致肾精亏虚。肾主水、司二便,膀胱的排泄靠肾阳的气化,肾虚则气化失常;脾主运化,脾虚则湿热内生,湿热趁肾虚蕴结下焦,蒸腾日久,则尿液煎熬成石。《诸病源候论》中明确指出,结石病患者大多因肾脏亏虚而致膀胱热。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治淋之法,虚者调养中州,若虚实两兼,又有益脏通腑之法。”清代医家李用粹指出:“砂淋,用石苇散。又有积久淋病用前法不效者,以补中益气汤升提阳气。”历代医家明确提出了从脾肾论治“砂淋”的治则、治法与方药。
临床实践证实,对于脾肾亏虚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而言,应用益肾健脾方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达到成功排石的目的,并且还可以预防疾病复发[10]。益肾健脾方由黄芪、山药、白术、豆蔻、泽泻、猪苓等中药组成,其中黄芪属于君药,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山药、白术为臣药,可健脾益胃、滋肾益精,改善肾脏功能,配伍豆蔻、泽泻、猪苓等可利水通淋、消肿除湿。诸药合用,共奏益肾健牌、利湿消肿之功。有学者采用该方治疗肾结石,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尿钙和尿液中草酸盐含量均显著降低[11]。也有研究显示,应用益肾健脾法可促进患者尿液成分的改变,由此降低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并有效预防疾病复发。加味益肾健脾法可对尿液中的蛋白质等分子产生作用,从而有效避免形成尿路结石,同时还可预防结石复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研究发现,在草酸钙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病情,将部分结石击碎,但仍面临高复发率的问题,不利于患者肾功能的改善,甚至可能造成急性肾损伤。为此,必须在手术后给予恰当的药物干预,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预防疾病复发[12]。王炎、林峰、翁雪云等[13]学者在“加味健脾益肾方对草酸钙肾结石患者术后尿骨桥蛋白的影响”的研究中将116 例草酸钙肾结石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2 例和对照组54 例,试验组服用加味健脾益肾方治疗,隔日1 次,对照组口服枸橼酸氢钾钠颗粒治疗,每日3 次,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前及服药2 周、4 周时的尿骨桥蛋白(OPN)、尿钙、尿草酸含量;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 周、4 周时的OPN 含量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上升(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OPN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尿草酸、尿钙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加味健脾益肾方可以升高尿中OPN 含量,抑制草酸钙结石形成,从而预防草酸钙肾结石患者术后结石复发。
结合目前有关泌尿系统结石的中医治疗文献来看,当前的研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泌尿系统结石具有较为复杂的发病原因与机制,与之相关的脏器较多,并且各脏器之间互相影响,而当前的中医治疗仅仅从某个脏器或几个脏器为着手点,未从整体的角度来详细分析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机制及发展情况,对于深入了解其发病原因仍存在一定的限制[14]。
当前我国的中医药理论研究中,关注的重点是复方药物起到的整体作用,但对于复方药物的基础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白。一种药物在炮制过程中或在与其他药物共同煎煮的过程中其有效成分是否出现挥发或变性等问题仍有待研究。与此同时,某种中药材的功效在提取过程中可能与其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在后续的研究中都需要深入探讨。
中医药试验中的临床试验与动物实验具有较大的差别,当前的动物实验更多地集中于临床研究中,人类个体与动物具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动物实验结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在临床试验中无法等同比较。除此之外,中草药的体内试验结果与体外试验结果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目前的中医药研究大多以小样本研究为主,所采取的研究方式多为非随机对照试验,并且具有单中心的特征,因此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仍有待提高。
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泌尿系统结石较为常见。在泌尿系统结石中,草酸钙结石的发病率最高。尽管微创手术是目前治疗草酸钙结石的有效手段,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部分患者术后仍会出现较高的复发率。此外,一些患者术后也会出现并发症或不适反应,影响治疗效果与治疗依从性。对于泌尿系统结石的治疗,中医拥有丰富的经验与悠久的历史。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工作者对泌尿系统结石的治疗开展了深入研究,发展至今,中医药手段在防治泌尿系统结石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益肾健脾法在草酸钙结石术后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预防疾病复发。截至目前,在益肾健脾法治疗草酸钙结石术后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进展,但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目前的临床资料和数据相对较少,规范性也欠缺。
综上所述,益肾健脾法治疗草酸钙结石术后的研究尚需要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相互配合,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中医中药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