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山冰 于玉 赵月
摘要:为了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堂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艺术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其中摄影教学是艺术类课程中的一门,是一种文化媒介,是视觉艺术的载体;利用多种方式完善“四史”教育融入摄影课程的具体路径,从最初的课程案例、教学理念、课程实践等众多方面进行四史教育的完善,推动四史教育与摄影艺术课堂的深度融合,从而探究“四史”教育融入艺术类课程的路径。
关键词:“四史”教育;摄影;教学理念
摄影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文化,它渗透于政治、科技、经济、教育、人文、生活等各个领域。摄影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是一种文化符号语言,对于培养摄影人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点应给予重视。而“四史”教育融入摄影专业教学对于新时代的艺术类学生而言十分的重要,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及创作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一、“四史”对摄影教学的影响
(一)“四史”与摄影的关系
什么是“四史”教育?“四史”教育是指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而历史的见证从来离不开摄影。例如,文献摄影作品《白求恩大夫》,1939年秋吴印闲从晋西到冀中用两个月的时间跟随白求恩大夫拍摄,当时八路军和日军的师团拼死搏斗,情况十分紧急,战斗异常激烈,而白求恩大夫镇定地抢救八路军伤员,就在这时拍摄了这幅经典性作品。而他在延安时期很多的摄影作品都已成为了中国摄影史上的珍品之作。中国的摄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慢慢走向了普及化,其中当代摄影艺术的起步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的。1950年1月—1952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下成立了新闻摄影局,专门管理全国的摄影工作。同时,全国性的摄影图片报道《人民画报》开始出版。摄影作为历史的见证始终伴随着“四史”的发展,而当下“四史”教育走入课堂,摄影课堂作为艺术类课程的一类,自然应走在前列。
(二)摄影教育见证“四史”
摄影艺术是近代科学研究的一项杰出的成果,是依赖于物理光学和化学的成果而诞生的艺术学科。摄影作为一门真实性较强的造型艺术,是以独特的摄影造型性来表现内容的。其基本分类分为纪实摄影、风光摄影、民俗摄影、新闻摄影、人像摄影、广告摄影、创意摄影等。摄影见证“四史”,每一个类别都蕴含着“四史”的发展。
1.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是发展较快的门类,摄影创作在“四史”中体现了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这一时期的摄影师不怕艰苦,利用自己的热情,通过他们的作品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例如,摄影师王東1984年的作品《小平您好》,在国庆三十五周年的盛典中,一群大学生走到了天安门前,他们情绪激动,队伍里打着一条横幅《小平您好》。这是一个特殊的场景,它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动向,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这也是“四史”教育中新中国史的典型性。这样的案例符合教育的课堂,更应该渗入到纪实摄影课程中。
2.风光摄影
风光摄影一直是摄影人最感兴趣的一种拍摄题材,写实写意,有的抒情、有的象征,都凸显了摄影师寄予作品的一种情感表达。1996年的《丝绸之路》是著名摄影师简庆福的作品。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往中亚、欧洲等国家的交通要道,兴盛于汉,衰落于唐,历史功绩令人难以忘怀,同时,它也是当代摄影师喜欢的拍摄创作题材。简庆福先生的这张作品利用了S型曲线的构图方式营造画面的纵深感,利用逆光勾勒沙丘的变化,丰富画面的硬调层次感。使人联想到先辈开拓东西方交通的艰难,映射了“西出阳关”的荒凉之感。这就是摄影的视觉语言向观者传递的信息。
3.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是中国摄影里比较早的门类,从拍摄名人、伟人,到拍摄普通大众,其中,谢海龙老师的摄影作品《大眼睛》也是典型性案例。这张作品是1994年为希望工程拍摄的人像作品,从作品中女孩睁大的眼睛里,人们看到了她对学习的渴望。她就像一个符号,传递到了每一个观者的心。我们常说在学习摄影技术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摄影作品对观者产生的效应。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主要特征是“用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感染人”。这就是摄影的符号性。
4.创意摄影
创意摄影是摄影师的一种有创造性的艺术构思,利用摄影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想法。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结束“文革”,迈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鲍昆、凌飞、李川三位摄影师以长城为祖国的象征符号语言,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将长城比喻成一条火龙,利用摄影中长曝光的手法,使用闪光灯和滤色片结合的摄影手法,来比喻我们祖国的腾飞,拍摄制作了作品《国魂》。
5.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资料,要遵循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又要符合摄影的造型性。“四史”教育融入摄影教学课堂要在提升思想的前提下再去创作,这样拍出来的作品才更有力量。
摄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的媒介,承载着历史的光辉,使得社会的发展能够以影像的形式再现历史的印记。通过每一张作品构建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再现。“四史”教育融入摄影教学课堂不仅仅是对历史发展的探究,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二、“四史”教育融入摄影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摄影专业学生在学习创作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而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尤为重要的,而“四史”教育中承载了许多的英雄事迹、名人故事、历史实践。通过这些名人名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各种知识、智慧以及做事的经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四史”教育不是普通的历史教学,它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的政治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习更好地理解“四史”,树立正确的史论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随着网络不断的发展,学生的价值观还未成熟,很容易被错误的信息蛊惑。将“四史”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以辨证的思维对待史论,用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未来,在未来学习创作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
(二)“四史”教育融入摄影课程教学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摄影作为一门专业性课程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讲话精神,“四史”融入课堂是一种课程创新,“四史”中大量的真实性历史材料可以更好地推进课程建设。以真实的案例来填充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的探究,建立知识体系,最终建立正确的史论观。
三、“四史”教育融入摄影课程路径探析
(一)提升教学理念
徐曼曼(2018)在《高校艺术类教师思政内涵提升的有效途径》中提出,“只有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提升了,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了深入理解,才能更多地挖掘出艺术课程中相关的思政教育元素,才能保障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因此,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应该学会提升自己的觉悟,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教学的关键。学习“四史”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主观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的成效性。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不仅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爱国精神。在这一时期的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知识,更多的是人生的导师。因此,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树立对“四史”教育工作的认识,提升自我的教学理念、引用“四史”育人的意识,在课程的设计、制作中去贯穿“四史”教育,合理引用“四史”中的名人故事,结合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去引导学生的关注力,从而可以模拟“四史”中的内容用于实践课程环节,让同学们在更好地学习专业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潜移默化地贯穿“四史”教育,不仅仅传授了知识,还丰富了课程的趣味性,推动了“四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要系统、全方位地进行“四史”教育建设的观点,注重专业教育“四史”元素的融入,要从教学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师备课、教学设计、课程实践直至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做好“四史”教育元素融入。这样系统化的教育创新才能更好地使“四史”教育融入到攝影专业课堂。
(二)“四史”教育融入课程实践环节
专业性教育一直高度重视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在摄影专业的课堂上应更好地基于“四史”教育下开展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将历史中经典的场景进行情景创意的拍摄,亦或者是将“四史”的精神应用到后期的作品创作中,也为摄影专业课堂提供了新的改革发展方向。我们常说,一幅摄影作品,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性的表达,是一种情感的倾诉。观看者可以从作品中去感受作者的思想,它可能会使你认同、使你激动、使你情不自禁地去做些什么。作品的思想健康,符合社会的要求就应是摄影教学里最基本的,而作品的内容、技术技巧、独到的见解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首先都要得益于作者的思想端正、品行良好。所以教学更不应仅限于表面的技术,更多的是思想层面的提升。
突破学科的壁垒,面向专业性的课程,摄影专业课堂就是最好的案例,组织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四史”实践教学,将“四史”融入到课程实践环节,而不仅仅局限于“听”或者“看”,“四史”教育融入实践更好地去体验背后的内涵,是教育的本质性。
神州十三号返航是我国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瞬间,在情景微距的创意课上我笔者经尝试引导学生去拍摄记录这一瞬间,来让同学们去感受中国科学的伟大进步,这也是“四史”教育融入课堂的一次很好的尝试。
四、结论
随着新媒体不断的发展,摄影专业融入生活中的每一个斜街,在专业化的教育中融入“四史”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强化教学实践成效的有效方案。通过“四史”教育中丰富的案例资源,指导学生在了解理论的前提下完善历史的知识系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以及爱国情怀。
“四史”教育融入专业性的课堂是一项系统化的大工程,需要完备的方案,需要提升教师的思想储备、课程设计,不断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从“四史”教育中获得更好的思想理论、知识力量,从而应用到实践中,自觉承担起新时代赋予年轻一代的使命和责任。
【课题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融入艺术类专业课堂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1BG052。】
参考文献:
[1]支益民,王巨才.党旗飘飘摄影作品选[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6.
[2]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讲故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6.
[3]米家庆.摄影图片鉴赏[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8.
[4]邓历耕,张宗尧,卢志仁,彭玉璋,喻季涛.中国摄影年鉴(1981-1983)[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84:182.
[5]邓历耕,张宗尧,宣相权,卢志仁,中国摄影年鉴(1984-1985)[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