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重要论述,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成为此后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近年来,随着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在国内热度大增,中国音乐剧在发展的“质”和“量”上实现了双重突破,然而,中国音乐剧产业仍然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本文从新发展理念视角出发,透视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短板并提出发展路径的优化策略,以期助力中国音乐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音乐剧;中国音乐剧;音乐剧产业
2015年10月,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于国家层面而言,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于音乐剧产业本身而言,把握好、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又是实现中国音乐剧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引领与行动指南。因此,本文意在从新发展理念的政治高度剖析中国音乐剧产业的短板与不足,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以助力中国音乐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从新发展理念透视中国音乐剧产业短板
音乐剧是集合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共同讲述故事、传达情感的戏剧形式,因此是一种整合性的艺术形式,且具有综合性、商业性、娱乐性等特点。一部成功音乐剧的诞生需要具备产业化的运作方式,贯通内容创作、人才供应、剧院运营、广告宣传、票务营销、IP经营、衍生品发行销售等各个环节。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剧产业凭借其巨大的商业附加值、宽广的产业关联性以及丰厚的商业利润在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发凸显。与欧美、日韩等音乐剧产业相对成熟的国家相比,中国音乐剧产业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基于新发展理念的维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性不足
主要表现在内容创新、传播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层面。创作能力上,目前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剧目供应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引进的原版剧目、中文版音乐剧和中国原创音乐剧。据2020年的数据统计,三者票房市场体量分别占比70%、20%和10%。除票价因素外,中文版制作剧和中国原创音乐剧目的综合创作能力较为薄弱,其创作重点始终放在场面布置、舞蹈编排上,对于故事情景设计和剧情推动等方面的创新力度远远不够,难以有效调动中国音乐剧观众的观演欲望;其次在传播层面上,传播圈层有限,破圈动力不足,与其他行业的联动缺乏动力;最后,目前音乐剧演出以传统的线下剧场空间演出为主,在文化数字化战略大背景下,需要创新思维,积极转变发展策略,探索线上网络空间的演出。
(二)专业音乐剧评人才供应不足
于艺术创作而言,演后剧评是创作者观照自身创作不足进而加以弥补的主要渠道之一,对剧目的后续完善和改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音乐剧评论与批评多见于媒体的演后报道和观众个体发表的带有极强主观性和随意性的观后感受,能够以系统的学术理论标准作为评判价值尺度,具有明确的美学标准和审美价值考量的专业剧评人屈指可数。反观同样市场体量较小的舞剧则拥有着扎实的舞评人群体,其中不乏诸如冯双白、欧建平、于平等专业的舞蹈评论大家,一针见血的舞评文章层出不穷,在专业领域内产生了极强的影响力。
(三)艺术资源的严重浪费
市场上不乏存在一些音乐剧追求所谓形式上的“大场面、大制作”,其舞美、道具、服装等的制作会占据相当大一部分的制作成本,但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该剧目仅上演几场后便永久停演,造成了成本压力和资源仓储的负担。
(四)中国音乐剧“走出去”能力薄弱,对外传播不足
几十年来,中国音乐剧人在中文原创音乐剧的创作探索上取得了骄人的成果,涌现出《金沙》《蝶》《在远方》《人间失格》《沉默的真相》《赵氏孤儿》《翻国王棋》等一大批艺术水准和市场效益兼具的优秀原创音乐剧剧目,除早年间音乐剧《蝶》《妈妈再爱我一次》等登陸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外,近年来中国原创音乐剧罕见露面国际舞台,用音乐剧向国外观众传达中国故事的机会亟待开拓,其次,在对外版权输出上,仅有唯一一部魅鲸文化出品制作的小剧场驻演音乐剧《翻国王棋》于近日向海外(韩国)输出版权,真正做到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出海”。
(五)在人才培养、票价制定和资源承担等方面缺乏共享意识
目前中国音乐剧人才的培养以高等院校为主,很多学生容易被困在学校这一方象牙塔中,对市场需求了解较少,导致部分学生毕业走出学校后难以与市场接轨,不得不从音乐剧行业离场,造成专业人才资源的浪费;在票价制定上,票档分布不尽合理,票务服务不规范,提高了部分群体的观演门槛,阻碍了音乐剧的观众拓展;同时,作为音乐剧产业上游的音乐剧制作方,往往停留在“各自为营、单打独斗”的局面,缺乏交流与合作机制,对音乐剧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二、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路径
(一)注入新动力:探索中国音乐剧在内容创作、传播方式和体制机制上的创新
1.内容创作创新
音乐剧的内容创作包含戏剧、音乐、舞蹈等诸多要素。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之所以能够成为现象级的音乐剧作品,与其大胆创新的创作理念密不可分。在戏剧叙事上,该剧以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的朋友同时也是其竞争对手——亚伦·伯尔的口吻叙事,用第三视角讲述了汉密尔顿的生平;音乐创作是音乐剧《汉密尔顿》最大的亮点,爵士、布鲁斯等多样性的音乐风格在该剧中显得毫无违和,尤其突破性地融入了大量嘻哈和饶舌的唱段设计,在短短三个小时之内将美国建国初期的历史和汉密尔顿复杂的一生演绎出来,歌词里绵密的押韵也让听者感到朗朗上口,回味无穷。米兰达用当下年轻人喜爱的形式将一段原本枯燥的历史故事搬上了音乐剧舞台,收获了一大批年轻观众的认可。这种探索性创新让《汉密尔顿》在百老汇的舞台上展露头角,成为当之无愧的票房赢家。于中国音乐剧而言,不管是原版引进剧、引进剧的中文版还是中国原创音乐剧,都应该在戏剧剧情、音乐、舞美设计等方面尝试本土化的创新,了解中国观众的观演偏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东方审美,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音乐剧。
2.传播方式创新
2018年,得益于综艺《声入人心》的开播,大批观众感受到了音乐剧艺术的魅力,涌入音乐剧市场。然而,目前中国音乐剧观众基数却并未如预想般乐观,依然存在较为广阔的拓展空间。音乐剧观众的拓展、市场的扩张需要剧目制作方做好细致且具有创意性的宣传工作。首先,应做好周密的市场调研,精准定位剧目的推广对象,有针对性地采取宣传策略向目标群体推广剧目,提高宣传推广的效率;其次,应重视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运营,剧目发行方在做好剧目花絮、宣传片的推广的同时还应巧妙设计社交话题词条、转发抽奖赠票或相关文创产品等福利机制,吸引线上用户(即剧目的潜在观众)参与,将音乐剧的潜在观众转化为现实观众。
此外,利用人际传播效应,鼓励观众在演后发布个人观演vlog、演员返场片段,带动更多用户走进剧场体验音乐剧观演的乐趣。同时,应通过讲座、沙龙、工作坊等形式为观众提供演出前的导赏,促进观众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最后,可以尝试携手其他行业品牌打造跨界联名产品,吸引不同圈层的消费群体,提升音乐剧剧目的曝光度和影响力,如《剧院魅影》中文版联合Manner Coffee推出联名新品咖啡,为该剧打开了一定的知名度。
3.体制机制创新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全球产业数字化转型浪潮加速推进,文化产业正加快迈向数字化发展。近年来,国家多次发布相关政策文件助力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2020年11月,文旅部印发《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培育云演艺业态,推动文艺院团、演出经纪机构、演出经营场所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互联网+演艺”平台,加快发展在线剧院、数字剧场,打造数字化演艺消费新场景,鼓励与支持专业的演艺机构开辟线上常态化的演出平台。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对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提出了目标和总体要求,明确指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此后2022年8月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加快发展数字影视、数字演播、数字艺术等新型文化业态。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在数字文化方面明确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因此,鼓励音乐剧制作和发行公司顺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一方面积极探索“线下演出、线上演播”双演融合新业态,推出多元的线上音乐剧演出,將音乐剧演出空间由线下剧场延伸至线上网络平台,实现音乐剧观演受众的拓展。另一方面,通过元宇宙的入局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形式,发行音乐剧周边数字藏品如人物角色IP、音乐剧收藏门票、音乐剧原声唱段等等,用技术手段实现音乐剧作品在虚拟空间的永久留存。
(二)寻求新平衡:完善音乐剧本体内部要素,鼓励音乐剧剧评介入
1.音乐剧本体内部各要素协调
音乐剧是一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无法相互割裂而单独存在。韦伯在其自传中谈到:“大获成功的音乐剧都是稀有品种,其每一个组成部分,故事、音乐、歌词、舞美设计、编舞、导演以及选角,至少这七个岗位,必须要能够同心协力,水乳交融才行。”因此,一部优秀音乐剧诞生的前提必须是首先实现其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协调。尤其是在剧本的创作中应避免线性的创作模式,导致故事是故事、音乐是音乐、舞蹈是舞蹈,戏剧、音乐、舞蹈三者互不协调难以融合,给观众以观赏的割裂感。
2.音乐剧剧目与音乐剧剧评的协调
音乐剧剧评在引导观众进行音乐剧赏析、帮助音乐剧创作者完善作品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现阶段音乐剧剧目数量与音乐剧剧评数量的不平衡成为阻碍中国音乐剧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鼓励更多的音乐剧学者以其专业的学理知识和审美素养参与到音乐剧批评的行列中来,建立起常态的演出与剧评即时互动的音乐剧批评生态;其次,高校在音乐剧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开设音乐剧表演课程、声乐课程外,还应将音乐剧评论与批评纳入课程标准,培养既能演又懂评的高素质音乐剧人才。
(三)创造新生态: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制作成本
中国音乐剧创作普遍存在不少剧目演几场便永久停演的状况,这对舞美、道具等固定资产造成了浪费,同时也增加了仓储的成本。因此我们可以提倡一方面采用可回收和再循环的材料完成道具制作和舞美布景;另一方面可以整合部分剧目的舞美资源,合理选址建立音乐剧舞美道具库,在重新考量舞美道具制作和运输成本的情况下,以租赁、改装代替重新制作和采购,降低整个剧目的制作成本。
(四)拓展新空间: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国音乐剧“走出去”
中国音乐剧应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逐步探寻出适合中国音乐剧前进的道路,一些中国音乐剧作品在中外合作的过程中取得了亮眼的表现,如陕旅集团携手美国百老汇倪德伦环球娱乐公司打造的音乐剧《丝路之声》汇聚了百老汇著名剧作家Marc Acito、国际知名导演Gabriel Barre、百老汇资深音乐剧项目执行制作人Don Frantz以及中国著名音乐人金培达、词作家梁芒等中外音乐剧创作的大师和制作团队;中俄团队携手创排中文版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成功地用中国语言讲好了世界故事。未来,中国音乐剧应拓宽中外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参与国际艺术交流,将优秀剧目的巡演版图扩展至海外,增进海外观众欣赏了解中国音乐剧和中华文化的机会;此外,作品需要经过反复精心打磨,以高质量的艺术水准和制作水平吸引国外音乐剧制作方购买我方版权,推动中国音乐剧版权“出海”。
(五)共享新成果:市场校企共享、机会观众共享、资源区域共享
1.市场共享—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
音乐剧是一种商业性质极强的艺术形式,一部优秀的音乐剧必须能够经受住市场的检验。因此,音乐剧人才的培养无法与市场脱节,只有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才会给音乐剧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因此,企业影响着音乐剧专业人才的就业。相对于院校而言,企业的优势则在于其更加关注音乐剧市场的商业属性,追求市场效益的最大化,这些音乐剧制作公司在选用满足市场需求的音乐剧人才的同时,客观上也为其搭建了艺术实践的平台,帮助音乐剧人才在市场中快速成长。在音乐剧人才培养上,院校与企业应更加紧密合作,引进行业一流企业家担任行业导师指导其艺术实践,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搭建学生实践平台。良好的校企合作,具有提高音乐剧专业人才艺术实践技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作用,也能为目前青黄不接的音乐剧市场培养后备人才,实现院校、音乐剧专业人才和企业三者的共赢。
2.机会共享—合理制定票价,拓展观众群体
良好的票房是利用市场机制保障音乐剧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有部分音乐剧由于急功近利或因为演员的知名度大增而一味地哄抬票价,制定不合理的票版,普通收入的观众难以轻松掏钱买票,导致部分剧目上座率平平,叫好不叫座。此外,一些音乐剧发行方出于人情世故往往会留出部分演出票赠送给合作伙伴和地方政府,这为演出票流向黄牛市场提供了便利。这些赠票被倒卖给黄牛票贩溢价出售,严重扰乱了市场票务秩序,提高了普通观众走进剧场看剧的门槛,成为制约音乐剧观众拓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维护良好的票务秩序,合理制定票价,实行“动态定价”,推广学生、家庭等群体购票优惠政策,让音乐剧的受众群体不断向年轻人和普通收入群体下沉,为更多的群体带来走入剧场观看音乐剧的机会。音乐剧不能只靠演员的粉丝来扛票房,能让那些音乐剧的潜在观众有机会变成现实观众,让现实观众转化成忠实观众,中国音乐剧生态才会越来越完善。
3.资源共享—建构中国音乐剧共同体
合作共贏是音乐剧发展的大势,作为音乐剧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制作方和剧院应打破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旧局面,谋求各方的相互扶持、深度合作的新局面,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国音乐剧共同体。另外,得益于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应该加强区域之间音乐剧资源信息的共通和资源的共享,例如京津冀地区可以依托京津冀演艺联盟,以三地的剧院、剧场、演艺机构为基础,以联盟平台为主导,统筹协调三地剧场、剧目、演艺机构等资源,推动三地音乐剧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塑造区域间良好的音乐剧发展氛围和环境。
三、结语
当前,我国音乐剧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距离伦敦西区、百老汇甚至首尔大学路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这需要有提纲挈领性的指南来指明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前进方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既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也应该为我国音乐剧产业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提供指导。我们期待着中国的音乐剧产业能够比肩西区、百老汇,中国的音乐剧能够走出国门,成为弘扬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终有一天中国音乐剧能在世界各个角落落地生花。
(作者 刘洋菲,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瑛.音乐剧《金沙》产业化运作个案研究[D].四川大学,2007.
[2]安英兰.国内音乐剧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变化[J].大众文艺,2021(23):224-226.
[3]蒋晗玉.网络时代,专业剧评人应该做什么[EB/OL].华声在线,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6481673286318447&wfr=spider&for=pc
[4]吴钰中国首届华语音乐剧大赏来了!对标百老汇托尼奖,“马拉松式”展演音乐剧创制成果[EB/OL].文汇客户端,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2007/16/361145.html.
[5]熊源伟.何妨“六经注我”,安得“我注六经”——中国音乐剧创作之我见[J].戏剧艺术,2020(06):80-90.
[6]程颖越.中文版音乐剧票务市场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2019(17):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