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诗鹭
【摘要】2022年版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板块倡导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内容、组织教学,并提出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这为从审美创造的角度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据此提出“精准拓展审美创造的多维资源”“积极创设审美创造的外围情境”“逐步设置审美创造的层级任务”三个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审美创造;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积极倡导“素养导向”的语文课程定位,并将语文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四个不同的维度[1]。语文课程蕴藏着丰富、多维且富有美感的资源。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美的感知与体悟,既需要从语文课程内部展开,也需要借助语文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跨界整合的方式展开。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分析如何从审美创造的角度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并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内涵解读与实施可行性分析
(一)内涵解读
1.跨学科学习
《新课标》提出的“跨学科学习”,主要指的是融合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从而形成全新的理解。这是跨界整合思维模式下的课程观,同时也是具有综合性与探究性的深度学习方式,丰富了语文学科学习内容,融合了语文学科教与学的活动,便于教师立足更广阔的领域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也便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与语文学习有关的研究、探索等实践活动。
2.审美创造
《新课标》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由此不难看出,审美创造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理解、审美鉴赏、审美表现等方面。审美过程一般包括准备、观照、效应和外化四个阶段。
(二)实施可行性分析
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对语文课程之美的观照和体悟。如果学生始终局限于所学习的课程,那么他们内在的思维往往就无法得到发散,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也难以得到拓展。因此,借助《新课标》所倡导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为学生提供与语文课程相关的美学资源,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应然之举。
在语文学习中,对于富有美感的资源的感受、理解、鉴赏、创造,都要借助与之相匹配的载体。而开展跨学科学习不仅为学生感受语文之美提供了载体,而且为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提供了多个维度和视角。
二、“审美创造”核心素养下跨学科学习的本质定位
(一)“立德树人”—打造全科育人的多维体系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借助丰富的语文课程内容,通过精准的教学策略,将学生培养成心智健全的人。在这一过程中,审美创造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教学价值。
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来看,教师所培养出的人,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首先,拥有真正的文化自信,能够积极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革命文化,接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形成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恰当的方法准确、通顺、流畅地表达。再次,具有较强的思维意识,学会思考和发挥自身价值。最后,有丰富的审美创造经验,能够做出是非、美丑的价值判断,形成敏锐的洞察力[2]。
由此来看,为了达成语文课程“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教师不应该采用直接告知和机械灌输的方式,也不应该将跨学科学习的作用理解成“为学生一味地提供大量知识信息”,而应该借助富有美感的资源及其中的感性元素,借助多维度、立体化的育人体系,将所补充的美学材料转化成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育人资源。
(二)“融合统整”—选用彼此关联的学习资源
语文核心素养涉及的范围广、维度多,尤其是审美创造素养,需要教师深度关联多门学科、多种资源,为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提供助力。基于此,在跨学科学习中对美学资源的选择、运用,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找准不同学科资源之间的融合点;2.基于课堂教学的主题定位、审美需要和真实情境,推动审美创造的进行。
比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海滨小城》描绘了海滨小城的优美风景和城市风貌。因为这个单元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所以教师需要在让学生把握关键句、感知语段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所展现的画面,感受其中独特的美。为了更好地运用文本中的美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审美的方式品析文本表达精准、形象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关联其他领域的资源,如旅游领域的照片资源、美术领域的构图方法和色彩搭配技巧等。需要注意的是,跨学科学习的开展不能缺乏灵活性,否则不利于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抵触情绪。为此,教师需要通过明确主题、设置活动的方式,巧妙地将跨学科学习与教学相融合,如将学习主题设定为“我为海滨小城代言”,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相关的拓展材料展开想象,感受其中的美,并以导游的身份,将这座城市的美展现给其他扮演游客的学生。
由此来看,跨学科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主题情境、学习活动中感受文本的语言之美和文本所描绘的城市之美。
(三)“教学评一致”—搭建实用高效的评价平台
《新课标》提出了“教学评一致”的理念,需要语文教师通过评来检测教与学的效果。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往往会将关注点聚焦在授课的层面,缺少对教学的评价,这不利于落实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而借助跨学科学习,能够为落实核心素养提供操作空间。
比如,对于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中编排的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教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重点探寻洞庭湖风景的美以及古诗的音律美。而为了对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进行考查与评价,教师借助跨學科学习的方式,以开放性、多元性的策略,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和成果,将教学与绘画进行融合,组织学生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将洞庭湖的美景描绘出来。如对于古诗的最后两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有的学生创作的画中洞庭湖如同盘子,湖中的君山如同装在盘子里的青螺,同时运用多样化的手法展现了山水之翠、湖面之白、君山之青。这样,学生创作的作品就能够体现出景色之美。
由此来看,跨学科学习成了评价学生感受语文之美、发展审美意识和创造美的情况的媒介,为教师精准了解学情、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提供了有效的抓手。
三、“审美创造”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精准拓展审美创造的多维资源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推动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不能局限于语文课程或是教材的有限资源,而需要借助跨学科学习及相关任务,从审美目标出发,精准拓展审美创造所需要的其他资源[3]。
比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作者借助圆明园原本的辉煌,反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恶劣行径。结合题目中的关键词和课文内容,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理解,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就显得尤为必要。但仅仅从文本有限的资源出发,学生往往只能获得比较表层的认知体验,对于其中蕴藏的艺术之美无法形成深刻的感受,创造更是无从谈起。鉴于此,教师可以借助跨学科学习,按照以下顺序为学生提供不同领域的多维审美资源:首先,从建筑学领域,展现圆明园的建筑布局特点,感受圆明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和结构之美,找出殿堂、亭台楼阁的差异;其次,从考古学的角度,拓展先秦时代青铜礼器等方面的资料,感受名人书画以及其他奇珍异宝的艺术价值;最后,从历史学领域,列举某些历史学家对于圆明园的评价,了解其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的原因。
学生阅读了这些跨界的拓展资料后,便能将圆明园的辉煌之处深深地印在脑海中,由此激发自豪之情,为后续体会侵略者行径的恶劣奠定情感基础,这也充分发挥了借助跨学科学习提升审美创造素养的作用,为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支撑。
(二)积极创设审美创造的外围情境
任何一门语言类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真实可感的情境。“情境”是《新课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真正的美,需要依附于具体的事物,而如果没有情境的支撑,美将不复存在,审美创造自然就成了空谈。跨学科学习与深度学习存在关联,而始终停留于表层的语文课程学习无法顺利达成相应的目标。要想不拘一格地打破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边界,推动语文与其他课程的统整和融合,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相应的主题,为不同知识信息的融合提供广阔的场域和空间。
比如,教材编者为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设定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一单元编排了著名作家巴金的经典作品《鸟的天堂》。作者先后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目睹了繁茂的大榕树以及群鸟欢腾的不同景象。由于作者构思合理、表达的层次清晰、语言生动形象,文章内容很有画面感,因此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就为涉及摄影领域的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可能。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作者运用的表达手法与摄影的技巧融合起来。如对于作者依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大榕树的内容,教师若单纯从语文的角度要求学生提炼作者的写作方法,则容易使教学变得机械化。对此,教师可以设置主题情境“我用镜头来代言”及相关任务,要求学生在情境的支撑下,结合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尝试选择不同的拍摄位置和视角来展现大榕树的特点。
这种基于外围情境的跨学科学习,更加贴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助力学生语言素养和审美意识的共同发展。
(三)逐步设置审美创造的层级任务
《新课标》中提到的“学习任务群”,要求教师不应依靠单一的任务来达成目标,而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采用层级性、进阶性的方式,为达成关于审美创造的关键目标提供支架。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为例,对于这个历史故事蕴藏的传统文化之美,有的学生通过文字可能无法获得直观的感受。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这篇课文的教学与皮影戏进行跨界整合,设置以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任务一:创作剧本。在理解文本内容、梳理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复述等不同的方式,内化与故事相关的语言知识,并创作出皮影戏的剧本。
任务二:制作皮影。在阅读课文、创作剧本之后,了解故事发生的年代,通过资料收集,了解这一时期百姓和官员的衣着特征,在美术教师的帮助下,以手工制作文中的人物皮影。
任务三:进行表演。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结合剧本设计人物皮影的动作,为人物进行配音,最终完成皮影戏的表演。
教师依照三个不同层级的跨学科学习任务,将其他领域的实践活动融入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文学习的热情,强化学生对于民俗文化、历史故事的美感体验,并在创作剧本、制作皮影、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离不开对审美创造的关注,也离不开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指向“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施,需要创设鲜活情境、设置真实任务、搭建有力平台,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操作中,提升审美意识,进行创造性表达,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竹平.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践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22(25):1-4,8.
[3]王荣生.该如何面对“语文教学内容”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1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