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兴旺(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小学 266414)
由于城市与乡村在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上存在差距,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农村地区的小学对心理健康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革新措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互结合。这不仅要树立明确的教育目标,还要创新教育方法,促进内容、技术、课程等多方面的相互结合,使两项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作用,满足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并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措施。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互结合,可以为其他教育领域打下坚实基础,并促进其他教育水平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也能更好地促进其他教育内容的实施。在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通常注重学生身体锻炼、思想引导和智力挖掘,却忽略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可以使德育工作更全面,使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更多关注。尤其对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普遍,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避免学生因心理问题影响人格塑造。
德育工作效果会受到具体内容的影响,如果工作内容与农村小学生的思想状态相符,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各类思想问题,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当前,很多农村小学教育资源不足,德育工作水平亟待提升。通过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向结合,根据学生心理特征与成长特点,对各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利用,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两者结合后,不仅可以提升学生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还能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动态,采取有效的心理问题预防措施,确保小学生身心健康。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普遍采用灌输、讲解的教学方式,小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对学生日常生活关注较少。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后,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全面分析学生产生心理矛盾的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手段,使学生心理问题得到解决,进而提升学生积极性,不断强化德育工作效果。
将两项工作双向结合可以相互促进,使教育方向更加明确。根据德育工作内容,可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开展教育工作,确保小学生心理健康,采取有效的辅导与引导措施,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培养学生乐观心态,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功能性,与德育工作结合后,可以丰富教育内容,拓宽服务范围和对象。在结合德育工作后,服务对象扩展为所有学生,不仅仅是针对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动态,分析学生潜在心理问题,注重人格塑造等方面的教育。
在实际结合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手段,避免出现德育心理化或者心理教育德育化的情况,以确保两个学科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和经验的不足,有的教师难以明确区分心理健康与德育的界限。在德育工作中,可能会将心理问题视为学生品德问题,从而采取不恰当的教育引导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些教师通常注重品德、法律和哲学等方面的教学,将心理问题归纳到思想认知范畴,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因为思想认识不足、道德观念缺失所致,而忽视了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治疗和辅导措施。有的教师也未意识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性,容易将心理与品德混淆。例如,对于一些存在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能将其归咎为缺乏道德观念,认为学生不够礼貌。由于认识不足,采取的教育方法也不太恰当,往往过于强调道德教育,忽视心理疏导,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确保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手段。在教育工作中,可以围绕积极心理学展开,重点培养学生内在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此,教师应充分分析各项事物的发展规律与联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着手,结合矛盾思维,明确事物的时空规律,然后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在双向结合中,应从教育理念、环境和方式等方面着手,对原有的内容、方法和形式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增加教育工作的层次性。同时,加强两者之间的衔接,采取有效的协调措施,解决工作指导和角色定位等方面存在的矛盾问题,实现有效转化。
在实际结合中,教师需要确立明确的教育工作目标,明晰教育方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师应引入积极心理学,着重培养小学生的乐观态度,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发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并通过适当手段改善学生所处的环境。同时,教师需要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以解决学生各类心理问题。学生的内在发展在德育方面也应得到体现,实现双向结合,需要着眼于学生内在发展,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保持积极。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充分理解并关心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例如,当学生考试成绩不佳并产生消极情绪时,教师不应直接批评学生的成绩差和学习态度不认真,而是先了解学生成绩不佳的原因,采取教学辅导和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应围绕学生的心理展开,如果在双向结合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教育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可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育方法,特别要加强技术融合,弥补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心理、情感和道德问题,并采用学生接受并认可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促进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身体力行,树立对学生公平公正、乐观积极的形象,避免学生出现孤独、委屈、愤怒等负面情绪。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通过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使学生逐渐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这样一来,学生会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珍爱生命,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黑板报、广播、校刊等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学生召开班会、心理剧展演等活动,以此促进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同时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并以身作则,遵守活动规范,为学生营造愉快、开放的活动氛围的同时,也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观念。
其次,教师应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强化心理辅导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全面结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学生心理监测技术,包括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例如,采用“AI+心理”方式,根据不同场景和需求,采用不同的AI结构形式,设计科学的标签体系,利用算法逻辑、知识图谱等模型观测学生心理,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治疗和引导手段。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心理服务,包括陪伴关怀、情绪感染等。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促进家校合作,加强家庭教育的作用。尤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 等网络通讯手段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情感状态,向家长传达学生在校的情况,普及心理健康与德育知识,实现家校之间的教育合作,有效提升双向结合的效果。
在实际结合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必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培养更多优秀骨干教师,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一方面,应提升农村小学思政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等教职人员对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使每个教职人员都充分了解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心理咨询技巧,随时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教育交流、教学研究活动,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机会,促进先进教育资源、技术、理念与方法的引进,深化教职人员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认识,使其能够制定科学的学生心理调节方案。
此外,教师还要加强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课程,还要引入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课程。可以在思政课中添加更多心理健康知识内容,也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网络课程等多种课程,增加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与机会,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调节情绪。同时,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将心理健康与德育融入日常生活中。例如,组织班会、讲座、文化节、心理剧表演、电影赏析等活动,通过表演、游戏、艺术创作等多种方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并在活动中实施德育,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