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伟(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校 221000)
小学科学是一门学习知识与实践操作并行的学科,“科学实验”占据了课程的重要部分,着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终身发展意义非凡。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必须深入贯彻陶行知教育理论,让学生动起手来,在操作中学习科学、感悟科学、探索科学,打破传统教学对学生的种种限制,引领学生步入科学创新之门。
“什么样的环境就能创造怎样的人”,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果和效率最显著的因素。在“动手做”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动手做”过程中。
兴趣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好的兴趣能指引学生朝着理想的方向不断前进。小学生喜欢“游戏、动画、故事”等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导入这些元素,促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动手做”欲望。
例如,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我们的‘过山车’”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通过播放“第一人称视角下”的过山车运转视频,通过视听影响提升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要求学生在保证过山车顺利通过轨道的前提下使过山车的“出发点”最低,过山车在半空掉落或“出发点”太高的学生游戏失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希望制作出属于自己的“过山车”,并对其进行研究,为后续的游戏取得更好成绩,从而打造了“动手做”的优质环境。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要按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做开展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严肃认真对待每节课堂,并且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记录相关笔记,没有自由空间,不利于“动手做”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时间在流逝”教学为例。本章节对“时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的事物进行了介绍。为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师可让学生围绕“哪些地方可以看到时间的流逝”这一问题展开探讨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沉浸在欢声笑语的讨论中,对“时间”的理解程度显著加深,为后续“简易时钟”的“动手做”活动做了铺垫。通过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宽松的氛围,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参与到“动手做”过程中,促进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理论中还强调“要师生共做”。因此,在小学科学“动手做”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制订相应的项目方案,引导学生逐步展开学习研究,使教学由原本的杂乱无章转为井然有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动手做”不可能凭空而来,教师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让学生明白“动手做”的目的、内容、过程等各种信息。因此“设置实操任务、组织方案制订”极为重要。
以小学科学(教科版)第一章第八节“制作我的小乐器”教学为例。本章节与“声音”有关,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制作出“能发出不同声音的物体”,就是小乐器。在组织学生的“动手做”之前,教师必须为学生明确实操任务、锁定操作的基本要求和目标,让学生明白操作的大体方向,以下是教师提出的三点操作任务:
【任务一】学生首先需要想好自己想要制作物品的名称,既要优美,又要与实物相符。比如,有学生想要用“碗”制作乐器,就可以将其取名为“饭菜之音”。
【任务二】学生还需要列举出制作该乐器时所用到的材料,明晰这些材料的作用是什么、在哪里容易找到,比如,“饭菜之音”就是由几个碗和一双筷子制作而成的。
【任务三】学生还需要利用自己手中的乐曲,选择一首曲子进行弹奏,以此来证明学生制作而成乐器的实用性。如学生可以选取较为简单的曲子《两只老虎》或者《一闪一闪亮晶晶》等。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设定基本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想法确定想要制作的乐器类型,并且确保容易从生活中找到制作乐器的基本材料。在确定方向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纸进行绘制,提前进行分析或者计算从而避免材料的浪费,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计划进行浏览回顾、查漏补缺,完成了这几个步骤的操作,“动手做”学习项目的第一个环节才算真正完成。
“动手做”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细化操作分组”。分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动手做”的成果。因此,教师必须坚持“精细化”的原则,科学展开分组,使学生能够做到“互助同行”,共同完成“动手做”任务。
例如,在教学“制作我的小乐器”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动手做”的分组:其一,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趋向进行分组,将操作对象相同、方案内容接近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中。例如,教师分别将想要制作“打击乐器、竖笛乐器、琴类乐器”的学生各自分组,引导他们相互参考、共同努力。其二,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分组,以学生在科学学习上的表现为标准将学生大致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将三个层级的学生均衡分配到各个小组中,实现以优带差、共同进步。其三,教师还可以考虑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男女生比例进行分组,确保小组成员能够互帮互助、和睦相处。
此外,在学生“动手做”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提出一些要求,以防止学生偏离学习研究的方向或者出现其他问题。首先,教师要求每名学生都参与到动手操作过程中,唯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真正领悟科学的神奇用处;其次,要避免照搬照抄或者直接采用现成的物品。操作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实践操作;最后,教师要求小组学生在完成操作之后进行检查,要确保“乐器”的可靠性、实用性,符合科学课程的操作标准。
展开科学且系统的评价是小学科学“动手做”教学的第三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既要突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优点,也要指明学生的问题所在,让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制订科学的改进方案。
例如,在教学“制作我的小乐器”时,教师可以优先让学生从“乐器制作的过程、小组合作情况、科学知识的运用、学习的成果”这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其中一名学生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个人采用了废旧易拉罐作为材料进行音乐盒的制作,本小组所制成的作品符合环保的要求,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也较为良好,但是所完成的作品效果不佳,敲击时随着力度的变化响度能够改变,但是音色和音调都欠佳、听起来有些别扭。”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水平。例如,一名学生对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了评价:“该名同学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他的安排下小组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并且该学生还能帮助我们突破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在面临音调无法调节这个问题时,他只是在易拉罐上开了几个小孔就解决了。”最后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总结评价,根据各小组的实际表现对他们的成果进行打分,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动手做”教学得以良性发展。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突出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小学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开展“动手做”教学时需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并激发学生产生创意和创新,彻底转变传统课堂的“机械式”的知识传授。
以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七节“做个保温杯”教学为例。“保温杯”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物品,能够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随时喝到热水。教师在组织这一章节的“动手做”教学时不必严格要求学生将“保温杯”作为制作对象,应让学生自由想象,制作一些能够给生活带来便利的物品。例如,其中一名学生突发奇想,认为平时用拖把拖地很浪费体力,而且容易伤腰,于是该学生制作出了“拖鞋拖把”,只要在家中行走几圈便能完成拖地的任务。这些“小创意”蕴含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虽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创意的实用性并不佳,但学生的思考方向和制作成果依然值得肯定。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生活创意,让“动手做”教学完全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动手做”教学模式融合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消除科学课堂的抽象性与枯燥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探究欲望。教师应积极研究、大胆应用该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打造出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科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