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芳(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 255022)
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首次系统性地接触物理知识,这一教育教学阶段对学生塑造良好的学科思维、培育学生形成较好的学科探究兴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大多源自生活实际,是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的研究,因此理论知识的抽象化并不高,若物理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能充分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那么必定能带领学生进入一个丰富且多姿多彩的物理世界。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极具乐趣且多元的教学模式充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物理学习需求。
所谓多元化教学模式,是在初中物理教师具体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多元化,指的是物理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多元。初中物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摒弃单一、传统且枯燥的教学模式,基于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严格依照各个课程教学内容实施全方位教学,充分发挥出物理课堂的实际教学作用。
为此,教师要明确物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使他们能够在掌握概念性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在遇到基于生活情境的物理问题时可以从物理学视角解释其中蕴含的物理现象。其次要侧重于学生物理探究思维的培养,借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历思考、观察、猜想、推理、操作、验证各个步骤。最后要注重进行物理教学的跨学科拓展,从社会环境、科技发展的角度引领学生发展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
由此可知,积极培育初中生形成良好的物理思考方法、创造能力,是初中物理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实施多元化物理教学形式,可全方位激发初中生的物理观念,转变和开拓学生的固定思维与思想空间,促进学生能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和思考不同的物理现象。
受学生升学分数占比的影响,有些教师常会更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对实验、实践方面的教学重视度则较低。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不熟悉实验器材,也不懂该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还会在时间推移中慢慢丧失动手实践探究的积极性与兴趣,这类教学情况与新课标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正常开展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基本条件。但就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情况来说,部分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仍呈现出教学目标、方法过于单一的现象,并且物理教师所设立的课程教学目标也大多偏向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理解和掌握方面。从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角度来说,这种模式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因课程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而导致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无法达到最大化,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教学资源的浪费。
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仍有教学理念比较滞后的情况存在,教师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未切实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些物理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依照教材讲解相关物理知识内容,并且所组织开展的物理实验也极为简单。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还会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以及整体教学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初中物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所开展的物理实验教学有的只是为了满足物理教师的课程教学需要而设计。这种形式化现象不利于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等的提升。
初中阶段所学的物理知识大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重视生活教学资源的合理植入,以此引导并帮助学生将物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简易度、提升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以“声音的传播”这一知识点的教授为例。在教师具体讲解该部分内容时,所涉及知识点会包含噪音的有效阻绝部分,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这一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提前准备好的“房屋装修”的场景视频,引导学生联想到噪音带来的危害;而后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总结怎样能更好地降低噪音,减少危害,总结得出:运用隔音板可从传播途径阻断噪音;减弱噪音是从声源处调低噪音;戴耳塞,是直接从人耳处降低噪音。在现实生活情境的帮助下,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更为深入。通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合理引入现实生活教学资源,能够有效辅助学生更直观地认知和理解较为抽象的物理知识,收获更多物理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中提出要使教学过程体现出综合性、实践性、跨学科的特性,在物理教学中丰富课堂内容,既可以构建课内外延伸来展现物理的跨学科特质,又可以引导学生从知识拓展中掌握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价值。教师可在现代课堂辅助教学设备方面运用合理、有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且形象地掌握物理知识点,以全面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对“力和运动中”的“重力”知识点进行教授时,就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的表现及发生情况。首先,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铁球击碎玻璃”的视频及相关展示图片,并据此开始讲解分析:当将可手握的铁球抛向普通玻璃时,玻璃会被击碎,主要是因为玻璃与铁球接触后除了发生撞击力而致使玻璃破碎外,还因为铁球比玻璃更重,在铁球重力超过玻璃重力时,铁球便能轻易将玻璃击碎。其次,教师可一边为学生展示整理后的其他图片或视频,一边为学生讲解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概念,并利用生活案例带领学生深刻理解重力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另外,为体现出课堂内容的丰富性,教师可拓展关于工业、科技的相关内容,展现出物理概念的跨领域应用,并使学生形成“物理促进社会发展”这一观点,了解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普遍具备独立思考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可适度地将难度较为适中的物理问题交予学生,让其独立思考,而教师全面做好课堂教学主导工作即可。小组合作的方式能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探讨和取长补短。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时,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此类教学方式。
例如,在对“光的反射”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将学生分为多个合作小组,而后统一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进行探究学习。第一任务:让学生尝试探讨反射、入射光线与法线间存在的关系;第二任务:在入射角产生变化时,折射角会产生怎样的变化等。在任务布置完成后,教师可引导各小组通过研究物理教材或教辅材料、互相讨论等方式尝试解答,针对摇摆不定的问题,可相应地设计些较简单的实验加以验证;学生结束探究活动后,教师针对教授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讲解和总结,并让小组选出代表分享此次学习心得,以加强学生小组间的交流。同时,针对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的解答亮点,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并就学生存在的疑问做进一步的解答与补充。
从新课标中可以了解到,“探究性实验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核心,这是一种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又展现学科特性的教学方式,整个过程以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动手实践、推理验证为主,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又能够使之更深刻地掌握物理知识的迁移运用。实验教学展现了科学探究的特质,且这个过程中能更好、更快地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有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物理实验教学是否与物理课程教学的阶段性预期教学目标相匹配,决定着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最终教学效果。由于物理知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极具抽象化,所以依据物理知识点开展实验教学十分重要。
例如,在开展“受力分析”教学活动时,因存在大部分学生在学习重力、摩擦力概念和公式时,并不理解公式的正确含义和应用场景,所以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透彻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此时,教师可将木块受力这一过程的具体分析作为依据,开展与木块受力测量、分析相关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运用测力计拉动木块并仔细观察,让学生切实且直观地感知不同受力变化情况下木块的不同变化。与单纯的图形判断相比,让学生切实操作和感受实验,能帮助他们增加印象,增强理解。
在新课标导向下,教育理念从原本的“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并强调了利用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我诊断、自我反思,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对固定概念性知识的记忆,而是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发展物理观念、形成科学探究素养,并在跨学科的延伸应用中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意识。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更新自身教育理念,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更好的体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