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乡土景观:丹砂文化遗产在地方性建构中的应用

2023-11-06 04:29吴芳梅覃华超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丹砂古寨仡佬族

吴芳梅,陈 冲,覃华超

(贵州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乡土性侧重于表达性质,即所谓的“草根性”[2],融合了土地自然条件、生产、生活各方面[3]。乡土景观的基层是村落,传统村落涉及传统的乡土认知和文化基因样本,故具备中华农耕文明“文化多样性”的特征[4]。这提醒我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我国传统村落社会的历史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组织、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然而,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特色村镇、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中,部分传统村落正面临建设性破坏、文化断裂、价值观失落、景观同质化等诸多问题,这不仅戕害我国乡土文化的多样性,更不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乡村振兴必须传承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那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保护传统民族村寨特色文化,如何使地方文化“乡土性”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如何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共生共荣,是当前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贵州龙潭古寨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法与参与观察法,通过历史性和共时性分析,探讨龙潭仡佬族以丹砂为基业的历史进程,以及历史上丹砂作为连接地方与王朝及各族群的关键性物质,是如何消融地方边界,将地方置于整个国家体系之中,促进民族间政治、文化和经济的融合。通过自下而上的研究范式,对过去与现在、资源与权力、社会与文化、传承与认知进行重新解读,建立一个经由历史文献爬梳,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并置的研究架构,从乡土性视角呈现地方相关事件和社会事项。结合龙潭古寨目前状况,为激活地方文化遗产,促进龙潭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一、龙潭古寨:丹砂记忆与民族交融

龙潭古寨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自治县东北部大坪镇洪渡河畔,是一座具有700多年历史的仡佬族村寨。其周围有汉唐时期的丹砂开采遗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瓮溪桥,黔北大型汉墓群以及重要的通道洪渡河。寨内分为前寨、中寨、后寨三个自然村寨。“地晓薄,梯山为田,不给于耕”是当地自然生态的真实写照,非农业耕作的理想之地。然而考古发掘证明,龙潭江边早在秦汉时期已有大量人口居住,仅大坪朱砂井汉代居住遗址面积就达10万平方米。这些汉人为何从富饶之地来此蛮荒之地呢?考古发现,丹砂资源是诱发两汉时期峡江地带人群逆乌江及其支流向上移动的重要动因[5]。龙潭周边发掘的47座汉墓群,有51.0%的墓葬里有粉末状或颗粒状丹砂[6]。专家认为,这些汉墓群是由汉朝政治上的屯垦移民,及丹砂贸易等因素综合形成的[7],以及出土的大量器物及丹砂证明汉代这一地区较为兴旺发达。“商贾云集,人多殷富”的场景与当时“修性延命”“丹道成仙”的社会大传统关系密切。

龙潭周边地区丹砂因储量大和品质高受到历代皇帝青睐。自古以来,湘、黔、渝毗邻地区都是丹砂的重要产地。其中,务川已探明汞矿储量占全国的22.0%,占贵州省汞矿储量的44.0%,纯度达到99.9%。[8]《逸周书·王会解》载“蜀人以文翰,巴人以翼鸟,卜人以丹砂。”[9]“卜”即濮人,仡佬族先民,这句话是对三千多年前仡佬族先民濮人以丹砂与周王朝交换的历史记载。秦汉时期,龙潭是繁华的商贸之地,当地所产丹砂、水银已进入都城。隋唐时期,中央皇朝、贵族、方士等对丹砂的广泛使用,尤其是炼丹术的兴盛,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丹砂资源的需求。因此,这一地方资源也成为务川地区土著首领献给王朝,以表忠诚的重要方物。《务川县志》载:“黔中太守田宗显,于隋大业十年(614年)在务川岩峰脚等处开采朱砂、冶炼水银,纳课水银190.5斤。”[10]又《通典·食货典》载:“天下诸君每年朝贡。”至明代,思南地区与中央王朝的朝贡、赏赐更加频繁(如表1所示)。清代仅板场仡佬族傅氏一家,每年就须向官府纳水银3斤,红课(即朱砂)半斤[11]。清朝咸同年间,务川木油场采砂最盛,每场出汞二十到三十旦,官坝发达,有获利万者。

表1 明代思南地区与中央的朝贡、赏赐

龙潭地区丰富的丹砂资源不仅是仡佬族发家致富之源,更是历史上民族关系建构的重要纽带。龙潭仡佬族历史上以丹砂采冶贸易为业,丹砂在仡佬族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族、物相依的作用。同时,丹砂也成为龙潭仡佬族连通中央与地方以及各族群之间的媒介。夏商时期濮人敲凿取丹,敬献周武王的故事流传至今。随着汉移民大批进入,冲破了地域及文化间的封闭与局限,在客观上促成了务川仡佬族与其他民族“杂处”的居住格局。汉族与龙潭仡佬族之间的经济贸易,逐渐从统治者之间的贡赐发展到互市。在众多移民、商贾中,以湖南、四川、江西、陕西人最多。他们来到务川,坐拥朱砂,从事商业活动,使得务川的朱砂、水银开采量大增,贸易更加频繁,不仅促进了务川地区的商业发展,还崛起了一批本土商人。丹砂带来的人群流动,推动了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

二、文化认同:丹砂文化传承与价值认知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2]丹砂文化遗产是龙潭仡佬族历史性创造、选择、认同、实践和传承的产物,与地方、记忆、事物联系在一起,为当地族群所拥有,成为龙潭乃至务川地区的标志性符号,是龙潭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13]。它承载着仡佬族古老的历史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与龙潭仡佬族族群特性息息相关,生成重要的地方性知识。[14]丹砂文化在龙潭仡佬族的社会生活中拥有极高的认同感,由此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龙潭仡佬族日常的生活方式、传统技艺、认知与崇拜等方面表征突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

相传龙潭仡佬族祖先濮王带领部落以丹砂为业,养民生、建住所,创造了龙潭古寨以丹砂产业为核心的生计文化传统。龙潭仡佬族的丹砂采冶历史可从当地的民间传说、文献记载、实物留存等得到印证。仡佬族矿业鼻祖宝王(即濮王)献丹的故事流传至今,汉墓群出土的大量文物,如釜、陶罐、钵、提梁壶、五铢钱以及朱砂,足以证明务川龙潭地区仡佬族丹业在汉代就已发端兴盛。龙潭仡佬人民还保留有祖先生产丹砂、水银的原始工具,如棕帽、手锤、尖钻、淘盆、摇船油灯等,不同时期不同开采方法遗留下来的古矿洞遗址,丹砂古道、土法炼汞灶等。“以丹砂为业”的生计方式已深深融入到龙潭仡佬族的历史与生命之中,形成了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的乐观精神,为仡佬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这一生计方式及其造就的灵魂精神,支持龙潭仡佬族历经几千年历史沧桑,成为龙潭仡佬族自古至今凝聚族群的主要力量。

龙潭仡佬族自古以来就善于采砂炼汞,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技艺。其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勘探、开采、选矿、淘砂和炼汞。仡佬族先民在长期的寻丹过程中,对丹砂属性、品质及分布有深入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能根据岩层外部结构、岩石色泽变化、山脉及水流走势等判断岩层中是否有砂,是线形砂还是窝状砂以及丹砂的准确位置。其开采技术大致经历了凿矿、火攻和黑火药爆破三个阶段。在选矿和淘砂过程中,“矿砂无论大小,都‘以晶荧为上,色如芙蓉’,投诸水,淘之汏之。摇以床,漂以箕”[15]。经过这一系列的挑选、淘洗、过滤和沉淀,即可得到红色的丹砂。其中纯度高的可以直接出售,混杂的矿石用来炼汞。在万山、务川地区多用篾篓灶和土圈灶炼汞,以香计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民间至今仍用此方式炼汞。

图1 土法炼汞工艺流程图

龙潭仡佬族人怀丹于心,付之于行。在行动上,为了感恩祖先创下的基业,龙潭仡佬族人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奠仪式,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通过对业缘祖先宝王的信仰,族人自觉遵守行业的约束,取之有道,分之有法。在思想上,采砂的不确定性造就了龙潭仡佬族人顺应自然的心性:“获之多寡,视乎命,地之启闭,视乎时,砂之楛良,视乎质,不可强亦不可恒也。”[16]正是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观念,彰显了仡佬族六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生哲学,万事兴和的“合和”理念及崇尚“天地人和”“日月同辉”的哲学思想。在特定的地方、空间和人群中生成的丹砂文化,更有其独特的符号意义,如辟邪、好运、守贞、幸福等。丹砂开采及其带来的财富象征,也融入了民间的诗歌创造中,如“峋嶙异宝未尝开,忽产西池色倍新。想是地灵多毓秀,故钟此物映朱门”。龙潭仡佬族人汲取丹砂文化的精髓,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在行动中遵循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与心的关系,并世代相传。

从文化价值观之,丹砂与中国传统的“朱红”颜色有关,是高贵和权力的象征,亦与矿物、医药、养生、仙文化有关,更与特殊地方和族群有关。丹砂是“中国红”的缘起,色彩词典将“中国红”明确释为“原指朱砂矿石”。[17]自古以来,丹砂就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底蕴,作为龙潭地区重要的方物,因其品质优良,珍贵而稀少,受到历代皇室的赏识和达官贵人的追捧。围绕“长生—修仙—炼丹—寻丹”等活动,丹砂消融了传统的地方边界,深嵌于地方情境之中,将地方与中央王朝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了众多族群经济、文化交流和交融;丹砂所体现的经济价值,使偏僻原始的蛮夷之地,竟成“商贾辐辏,人多殷富”的繁华之邦。龙潭仡佬族人视丹砂为圣物,主要是因为丹砂在龙潭仡佬族人心中并非纯粹的自然物,而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丹砂在当地主要用于丧葬、奠土、定位、祭祀等,有祛邪、镇宅等功效。当地的道士和巫师将丹砂置入印泥,认为丹砂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功能,故在诏书上盖上丹印,以示神圣。在日常生活中,当地人在食物中也放入丹砂,认为丹砂具有活血、安神之功效。丹砂所具有的神圣与世俗价值,造就了龙潭仡佬族独特的丹砂“红”崇拜习俗,体现在其食物、服饰及婚丧礼仪中。

三、景观重塑:丹砂文化遗产的地方性建构

龙潭古寨是当地仡佬族生存的家园,自远古时期就与丹砂资源建立了依附关系,创造了历史悠久的、丰富多彩的丹砂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至20世纪中期,受当时战争和时局影响,丹砂业出现了严重衰败景象。厂家纷纷倒闭,工人相继解散,市面情形一落千丈。至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出于对林业的保护及生态环境的重视,再加之企业生产成本高,亏损逐年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留下了难以治愈的隐患,务川汞矿厂最终于2002年被政策性关闭,务川龙潭仡佬族的丹业时代就此终结。

随着丹业衰落的还有与之紧密相关的集市。嘉靖年间(1552—1566年)思南府共辖铺舍34个,其中务川就有7个,主要设置在交通要道上。[18]那时,务川集市上交易的物品分为5大类90多种,其中土特产类就有朱砂、水银等。清光绪年间(1821—1850年),思南府辖119个墟市,其中务川墟市发展到23个,分东西南北四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务川县辖22个乡镇,集市已发展到58个,但市场上交易商品极少,人民购买力低下,市场萧条。[19]1261958年至1976年,市场时开时闭,时管时放,几经波折,还剩有33个市场,商品交换发展缓慢。[19]1271954年,务川自治县人民政府成立矿产收购小组,以收购丹砂水银为主。以前三坑、板场、木油、龙井坡、甘溪、大坝场等主要经营丹砂水银的集市,已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曾经繁华一时的丹砂矿山人去山空,与之紧密相关的丹砂集市也逐渐凋敝,“靠山吃山”的繁荣景象消失后,留下了满山遍野的土法炼汞灶和烧制后的矿渣,葱绿的山体变得千疮百孔,土壤、水源遭受严重污染,生态“红灯”不断亮起。因此,治理矿渣,修复生态环境,守住地方记忆和保护地方遗产,实现地域经济文化的共生,成为当下务川龙潭仡佬族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做好矿区遗址的绿色转型和开发利用。一方面严格管控矿渣,扩大矿区绿化。务川自治县政府采取招投标方式,分期对矿山地区环境进行治理,选择在老虎沟、银钱沟和丹砂村苟家岩矿区设置3座尾矿库,将矿区的土法炼汞灶、矿渣等进行集中处理,并采取修建尾矿库拦砂坝、截洪沟、排水管等措施,防止汞矿残渣泄露,避免对环境及下游水体再次污染。同时,积极组织当地居民在矿山地区采用黏土、耕植土进行回填覆盖,并种植树木、草皮和绿色经济作物。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力度,筹划在汞矿区遗址基础上建设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矿山公园。具体而言,务川自治县政府充分利用矿区资源进行规划布局,在矿山遗留下的矿洞遗址建立丹砂体验园,将传统的中华丹砂文化元素具象化,嵌入到人们的具身体验之中。同时,积极打造以丹砂文化为主题的景观长廊。

二是建构“丹砂古寨·仡佬之源”品牌符号体系。围绕“丹砂古寨·仡佬之源”的品牌价值观和精神内涵进行顶层设计和品牌定位。丹砂被视为凝结天地精华的圣物,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具有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是“中国红”的源起,更是龙潭仡佬族逐丹而生和以丹为业的生存、生计、生产、生活之物。因此,在产品定位上既要体现丹砂文化元素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要彰显龙潭仡佬族与丹砂的渊源关系,讲好品牌故事,达到与游客情感共鸣的效果;凸显“丹砂古寨·仡佬之源”的人格化特质。丹砂不仅仅是仡佬人生存的基本物质,更是“万灵之主,含纳了天地之道、生死之事、圣人之德的人格化特征。因此,在“丹砂古寨·仡佬之源”品牌塑造过程中,应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维度挖掘丹砂的人格化特质,给游客呈现一个立体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古寨品牌形象;彰显“丹砂古寨·仡佬之源”品牌的视觉效应。通过多种途径挖掘丹砂的视觉元素,传达丹砂符号的含义,彰显“丹砂古寨·仡佬之源”的文化底蕴;围绕“丹砂古寨·仡佬之源”的形象设计和人格化特质创造品牌内容,挖掘背后故事和经典话题,通过现实体验和媒体互动,为受众提供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多元化体验。

三是加强丹砂文化传承教育体系建设。一方面,将丹砂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体系。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相关人员,根据学校特色,编著仡佬族与丹砂文化系列教材,如美术教材、音乐教材、丹砂工艺教程及课外读物等。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促进丹砂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丹砂艺人进课堂和丹砂文化展演活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可组织丹砂艺人进入课堂,将采砂炼汞技艺提炼成技艺符号,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同时,学校围绕丹砂文化开展绘画、雕刻、演讲、歌舞展示等系列活动,选拔优秀人才参加传统文化艺术展演活动,激发年青一代仡佬族人传承丹砂文化的热情。

四是延伸丹砂文化产业链,促进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纵向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丹砂文化产业链附加值。通过科技、创意对丹砂文化和仡佬族文化元素进行提炼、推广,开发特色文旅产品,如文化生态体验园、百匠园、仡佬之源景区、亲子娱乐园、“夜郎探案”剧本杀、“神砂仡佬”舞台剧等,让游客在活动中参观历史遗迹,体察仡佬风情,触摸古寨文化脉搏,感知丹砂文化神韵,汲取丹砂文化营养,给当地带来一定经济效益。横向上,推动丹砂文化与大数据、体育、农业、康养、动漫、影视、音乐、综艺、直播等产业跨界发展,搭建品牌展示与销售平台,形成丹砂文化产业集群与新的地方经济增长点。

四、结语

要重建龙潭乡土景观,是为了尽可能地将“乡土性”凸显出来,与其他地域文化在类型上形成区别。如此,既传承了地域文化,避免了村落同质性问题,又促进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共生共荣。任何文化遗产,无论属于哪种类型,都是人类创造的财富,烙有地方群体赖以为生的生命痕迹和记忆,具有生成和传承的物理及地理空间。龙潭地区丰富的丹砂文化关联着仡佬族古老的历史记忆和乡土认知,“以丹为业”的生计方式蕴藏着龙潭仡佬族“以矿聚群”的族性特征。在这一特殊空间和群体中生成的传统聚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基因,只有将其挖掘和传承才能避免在乡村建设、城镇化等项目实施中逐渐被同质化。同时,从乡土性视角来审视丹砂文化遗产在龙潭村历史进程中被赋予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有助于促进地方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丹砂古寨仡佬族
仡佬族生态信仰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石崆寨览胜
百年心迹证丹砂 斗雪寒梅耐岁华——读祖父甘棠诗词旧作有感
贵州丹砂文化的文旅融合开发及可持续发展
张家畈新村
文化哲学视阈下丹砂文化内涵解析
多面丹砂
绥宁大园古苗寨
环保古寨——文斗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