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冰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规定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课程,这意味着国家对青少年素质教育要求的提升。劳动教育成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对培养未来一代的奋斗精神、诚实品质、创新能力等都具有深远意义。而“教——學——评”一致性近年来也受到教育领域不断的关注,被视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理念,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我们非常有必要展开劳动教育“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
一、研究的主要不足
(一)劳动实践课堂评价方法存在盲目、随意,没有针对性的情况,无法根据学生课堂任务的完成率做出有效评估。如对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发现新知”的评价任务设计不是以“先行后知、有行才有知”的方式进行的,而是以看图关键词填空的形式开展,学生只要能填出来就算完成,实际本环节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对事物摸、拆、尝、观等一系列“行”的过程上所获得的初步思考成果,并不是对学习者信息处理水平和知识使用效率的直接反映。
(二)评估结论效率不高,表现在评价手段单一、方法机械、表达笼统,并缺乏针对性的方法。以“传统工艺制作”这个任务群为例,学生是否掌握其制作步骤,教师会设计数个有关制作步骤的细节、事实性知识理解的是非型题目作为评价任务,学生只需回答“是”或者“否”,尽管一问一答过程很热闹,但却因为没有审辨性问题的设置,而影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与思维深度的培养,同时学生运用和研究问题时整体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训练。
(三)评价滞后,无法及时利用得到的教学成果调整课堂教学。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最重视的是在一定时段内预设课堂内容的形成、课堂教学过程的完善性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流畅性,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生成。尤其是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这个任务群的课堂上,它不如动手实际操作的课堂更能直观生成。倘若教师不能根据从提问、互动、表现等训练中掌握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信息和对在教学上产生的信息加以梳理、正确的提炼,也没有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方式进行评价和补救性的训练,就忽略了教师针对学生“这节课”的了解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形成效果评价。
(四)对评价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区分认识模糊,将学习活动单纯地表现为评价任务。评价任务是指具备检验与完成功能的特殊认知行为,并非仅形成认识、产生能力的学习行为,而是表现在学生实现任务的过程中所“做得如何”指向的任务,给出学生已经学会的证据,以表现学生所掌握的技能。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基本思路
1.按照我国的劳动课程标准特点,找出和促进“教——学——评一致性”融通的关键点和难点,进行体现“教——学——评一致性”思想的劳动课程设置;
2.针对劳动教育中的十个任务群,分别研究评价标准的制定与运用方式,发挥评价标准建构、规范和评价学习的作用;
3.开发学生多维度的教学观察与量表,以提高老师的学习研究能力;
4.探索“教——学——评一致性”教育融通的实施过程,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
5.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撰写“教——学——评一致性”相关案例、学历案、论文,并整理、汇编案例集。
(二)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学习“劳动教育”中教——学——评一致性的相关理论,构建与教——学——评一致性相匹配的教学模式;
2.案例分析法,通过针对教——学——评一致性学历案设计,分析学生经过教——学——评一致性学习对学生的影响,为劳动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3.行动研究法,及时调查、了解、分析课题实践前后对学习目标、课堂设计、课堂评价、教学活动方面是否有改进,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评一致性提升状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不断修改、完善教学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目标设计:“去哪里”清晰的教学,是教——学——评价一体化的基础与灵魂,一个出色的教育者需要最少百分之六十的知识来进行教学任务的实施。学习目标的撰写首先是素养导向,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宗旨,有两个目标不容忽视:首先是利用基础学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应用目标,利用基础性学习技能实现意义建构的目标;其次就是课标分析,研究课标要从“文本的课标”到“行动的课标”。
(二)学习评价设计:“在哪里?”教——学——评一致的关键在评价,学习即旅程,评价即GPS。设计学习评价关键之一:思考、设定目标的实现指标(成功标准);关键之二:确定、设计评价方式和评价任务。
(三)学习过程设计:如何去学习过程设计就是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简单比喻就是 “爬楼梯”。教师在课堂中设计能突出核心素养评价的学习活动和评价内容,从教育问题的推动者变成了驱动性问题、挑战性任务的推动者。“教——学——评”一体化让教育任务更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评价让教育的活动“看得见”,真正反映学生对自身或全社会所形成认识或体验的教育活动;开展个性化教学,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创中学,设置好反思性练习环境,并实现主动指导和跟踪教育活动,要让教学的知识情境化、情境化、结构化,并走向更广泛、更开放、更有意义的参与式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