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艳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原则,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实施了实施要求,强化了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这一段讲话很好地诠释了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基础,作为孩子接受全面教育的学校,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实人生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对高品质、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迫在眉睫,道德思想建设的传输带必须更新,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运而生。它顺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少年儿童成长的需要,教材初心未改,使命强化,凸显教育的本真和担当责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六个方面的内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认真学习后,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粗浅认识。
一是与时俱进,增强时代认知。“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的辩论,在先贤哲人的论述中曾轰轰烈烈,我们暂且搁下“本善”“本恶”的“人初”之说,但从人的发展必然来看,道德理想教育必须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综合素养至关重要,它涉及到孩子们认知和理念的发展,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对“根”的认同,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则发挥了思想引领作用,让孩子们在人生起步阶段培植牢固的理想信念,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他人、关爱自己的热情,立下强国壮志,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为长大后建设祖国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二是认真践行,提高切身感知。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出发,合理构建课程,知识结构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认知水平、提高道德评鉴、感受时代变化,增强自信和能力,培养合作、探索、创新精神。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接受课堂的“灌输”到亲身实践体会,从表象的认知到深入的体悟,都需要课程的引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给了教师在课堂内外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体味的方法和措施,提出了这样做的理由和基点,使教师能明白地教,学生能明白地学。
三是多样评价,实现知行合一。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科学施策,打破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将课内与课外、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定性和定量等多种方式的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既有教师客观的评价,也有学生自我主观的评价,还有同学间相互的评价,形成了一个有生命力的、立体的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是积极的、全方位的,认识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推动是渐进的、有力的。学生在科学、专业、客观的评价中健康成长,体味学习和成长的乐趣。
四是明确目标,培养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对每个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所涉及到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并授给了一定的教学方法提示,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把一个话题的讨论落到实处、怎样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价值的判断,这犹如一盏航灯,为教学指明了航向,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职责和重任,明确教学重难点,科学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合理采用教学手段去实现教学目标,培养时代新人。
讀过《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笔者的头脑清晰起来,如同一道亮光划过深蓝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