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梅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由于其授课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和不固定性,教师在进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时必须充分重视家校合作在其间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变通与革新,贯彻家校合作理念,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家校合作理念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融合和实施,能够调动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在合作过程中探索学科魅力,提升学生的学科兴趣。基于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从而使得在家校合作理念下的学科实施更为顺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贯彻家校合作理念,凸显教学成果和效率
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际实践过程中,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对于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当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入手,切实调研和关注学生对于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的学习需求,并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导,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并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对于相关策略不斷地完善与改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其“互联网+”的思维与授课内容进行充分融合,并且在此基础上贯彻家校合作的理念,以便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需求。
二、对实践活动内容进行灵活变通,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因此,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对于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灵活的变通。在模拟情境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班级内分享实践心得与体会,帮助学生肯定自己的同时有意识地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也应当进行适当的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通过对实践活动内容的变通,切实提高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学科的魅力和趣味。另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好活动的材料和道具,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手工实践内容,贯彻家校合作的理念,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与鼓励之下完成实践任务,不仅能够培养亲子感情,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自信心和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三、改进与创新实施路径,提升学生的学科兴趣
有的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相关场地和器材有限,导致部分学生在进行学科学习时难以通过实践操作而产生对于学科的充分认知与理解。因此,教师应当树立改进与创新教学路径的意识,贯彻家校合作理念,提升学生的学科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许多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对洗衣服这一生活实践蕴含的知识点进行解读时,可以提出如何保持衣服的干净整洁等问题,并引导学生在家中与父母通过实际实践过程与生活经验总结的结合,进行问题的探究活动,将理论与结果作归纳与总结,而后在课堂中以报告的形式对于自己的理论和结果进行分享与交流,如此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信息采集、整理和归纳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家庭和学校携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更好的升华。家校合作理念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贯彻,是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能力、形成劳动理念的重要举措,能够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对于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实施路径的探究,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亲子的心灵沟通、树立学生的劳动品德、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