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2023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倾听儿童,相伴成长”。强调“倾听儿童”,对于当前的教育实践来说,无疑是非常及时、很有必要的。虽然观察儿童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实践,但依然有不少教师在观察儿童时懵懂和茫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而倾听儿童,正是推动教师深入观察的第一步。
从观察儿童到倾听儿童,是儿童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凸显,而对于教育实践来讲,则意味着重心的转移。观察时,儿童虽然被放在焦点位置上,但依然是教育者所面对的对象和客体,无论怎么强调观察要客观和具体,教育者还是更多地从提升自身教育策略的方面去努力。而倾听儿童,则要求教育者把重心转移到儿童这一端,对儿童的体验能够感同身受,对儿童的视角能够理解和认同。
倾听儿童就像是我们观察儿童的一副镜片,能够放大儿童的行为,让我们看到儿童活动的那些细节。透过这个镜片,我们能够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想象儿童是如何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的。对于很多教师而言,“倾听儿童”与理解、尊重儿童一样,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观念,甚至还可能常常被挂在嘴边。但是,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怎样做才能抵达真正倾听儿童的境界?
儿童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他们能轻易地读懂身边的成人。他们能透过成人的声音、表情和动作,感受到成人是否在投入地关注他们,努力地理解他们。面对儿童如此“犀利”和“苛刻”的目光,我们是没有办法作假的,敷衍了事很容易被他们看破。于是,我们必须全神贯注于面前的一个个具体的儿童,不只是用目光和语言,更要用头脑、情感、心灵与儿童产生联结;不只是看到儿童在做什么,还要体会儿童的感受,跟得上儿童的思路。我们必须做到身心百分之百“在场”。只有当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儿童,而且参与了他们的体验,分享了他们眼中世界的景致,这才是真正的倾听。傾听是神奇的,会激发儿童学习的热情。维果茨基说,正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学习和发展才得以发生。倾听儿童,让我们和儿童建立起真正的联结,打开我们和儿童深度互动的大门。儿童会因为教师的理解而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进而敞开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更加默契地与教师配合。他们也会因为与教师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而更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聚精会神地去探索、实验和学习,并在学习中感到自信和满足。
这听起来的确很美好,但是,对于每位教师来说,做到时时刻刻“在场”是极为困难的,我们在幼儿园的工作繁杂而忙碌,无数急迫的任务、规划和问题等待我们去落实,这些力量总是牵扯着我们的精力。当我们了解了真正的倾听是一个极其富有教育意义的时刻时,我们是否可以从赶任务带来的焦灼状态中松弛片刻,沉浸于儿童当前的活动、体验和情感中呢?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不过,在真正的倾听中,我们从与儿童的互动中获得的积极反馈,会让我们越来越喜欢上这样的时刻。
如果我们做到了上面说的这种“在场”的状态,那么距离抵达真正倾听儿童的境界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壁垒了,那就是我们与儿童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如果固守成人的立场,就会带着偏见去看待儿童。比如,当儿童在用各种感官反复探索材料时,我们认为这是无聊的;当儿童用非常规的方式摆弄材料时,我们认为他们是缺少知识经验的;当儿童操作废旧材料和自然材料时,我们看到的是脏和乱。这些都是我们成人以一种成熟的“过来人”姿态看待儿童时的偏见,而且根深蒂固,不易觉察,是干扰我们真正倾听的巨大“噪音”。
儿童确实是以一种与成人迥然不同的方式对待世界的,但这不仅不低级和幼稚,而且是值得成人学习的。他们用感官直接去体验周围的一切,接连不断地获得令人惊奇的发现,与之相比,成人几乎就是“半盲人”,常常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作家亨利·米勒说:“一旦你认真关注某物,哪怕是一叶草,它也会变成一个神秘莫测、令人敬畏、无法描述的宏伟世界。”正是拥有活跃的头脑和敏锐的感知力的儿童在唤醒我们的感官,促使我们去探寻这个宏伟的世界,发现其中的奇特和美好。
儿童拥有极富“可塑性”的头脑与心灵,能够看到事物的众多可能性,儿童每分钟都在追求新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突破和建构,尝试和探索各种潜在的可能性。正是富有创造力的儿童打破我们僵化的认知,带领我们不断看到事物崭新的面貌。
当然,儿童的世界绝不能只是通过儿童的语言去了解,瑞吉欧教育经验提示我们要学会倾听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他们涂涂画画,探索和改变材料,通过肢体动作、表情和声音进行模拟和扮演。他们在探索用灵活多样的“语言”沟通、表达想法,思考和建构意义。
只有带着好奇和敬畏去解密儿童世界,突破定势和偏见的遮蔽,敞开我们的心灵和思想,我们才能百分之百“在场”,真正触碰到儿童世界,让倾听真正发生。
而当我们停下脚步,倾听并欣赏童年的经历时,我们不只是在支持儿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我们自己的生命也会得到丰富和延长。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