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林里来了挖掘机

2023-11-04 13:13魏敏莹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园小树林挖掘机

魏敏莹

一天,睿睿大声喊着:“我看到小树林里来了挖掘机!”听到睿睿的话,大家开始围在窗户边看。这时,有个孩子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挖掘机会来我们幼儿园?”这个问题引来了很多猜测:“可能小树林要放更多玩具。”“我觉得是小树林需要修理。”平平说:“我在工地上见过挖掘机,老师,是不是要造新房子了?”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要不我们去问问?”孩子们表示赞同,最后大家商定去问工人叔叔,并得到了答案:小树林里要造新房子了。我问孩子们:“幼儿园为什么要造新房子呢?”孩子们说:“因为我们幼儿园太受欢迎了。”“我觉得是在给大班的哥哥姐姐造小学。”“因为小朋友太多了,地方不够用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还分组开始了辩论,试图用自己的经验佐证猜想以说服对方,一番辩论无果后,大家询问了园长妈妈,最终得到答案:“来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越来越多,造了新房子就能让更多小朋友来玩!”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施工中的小树林存在许多隐藏的教育资源,如施工中的挖掘機、施工过程、树林变化、未来期许等,这些资源引起了幼儿的好奇,幼儿成为了“发问者”,他们通过交流、探索,彼此交换经验,生发了一系列科学观察、自主探索、感受自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想象等学习行为,成为“探索者”和“解答者”。随着施工进程的推进,小树林里“哐当哐当”的挖掘机引起了幼儿的兴趣。于是,有关“小树林里来了挖掘机”的探秘之旅也开始了。

有趣的挖掘机

挖掘机成了孩子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当大家再次从窗前俯瞰时,丁丁问:“老师,我们能去小树林里看看挖掘机吗?”我心里咯噔一下,担心工地存在安全隐患,但看着孩子们投来的期待目光,趁工地工人休息时,我还是同意和他们一起去小树林里看看挖掘机。孩子们站在挖掘机的不远处认真观望,他们兴奋地叫喊:“我还是第一次这么近看到挖掘机!”“挖掘机比我家的车大多了!”看了一会儿后,大家开始自发结伴探索:有的指着挖掘机和同伴交流,有的蹲下触摸挖掘机留下的履带印,有的手拉手探头张望挖掘机挖出的泥洞,还有的伸出手臂模仿挖掘机挖的动作。这时,然然说:“我发现挖掘机很灵活,能朝每个方向自由旋转,我想把它画下来。”大家纷纷开始记录,之后我组织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发现:“挖掘机的轮子和坦克一样,都是有链条的。”“挖掘机上有个大挂钩,像手臂一样,可以吊起大树。”“挖掘机的声音‘哐当哐当的,非常响。”这时,昕昕说:“挖掘机都是黄色的。”小凯立即反驳道:“不是的,我以前还见过红色的挖掘机!”大家争论了起来。于是,我提醒孩子们:“有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呢?”孩子们想到可以上网搜索或翻阅书籍,我带孩子们在阅览室找到了绘本《咔嚓!挖掘机》,还和他们一起欣赏了视频《挖掘机的工作》,他们对挖掘机有了更多的认识:“挖掘机不仅有黄色的,还有蓝色和红色的,有很多种颜色!”“挖掘机可以捞河里的东西,搬运泥土,很多地方都能用到它。”“挖掘机让我们的生活很方便。”

【分析】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曾在故事里、电视中、路过的施工工地上见过挖掘机,听过挖掘机响亮的声音,知道挖掘机独特有趣的结构与作用等,但在生活中他们缺少近距离接触、观察挖掘机的机会,这份好奇心没能得到充分满足。当幼儿发现挖掘机突然出现在平时生活、游戏的小树林里,变得触手可及时,他们异常兴奋。基于幼儿的兴趣,我和他们一起围在窗户边观看工作中的挖掘机,这样隐藏的支持性行为既满足了幼儿的观察兴趣,也便于教师聆听幼儿的想法,捕捉幼儿的观察焦点。

幼儿在多次观看后对挖掘机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远距离的观看已无法满足幼儿深入探究的需求,于是他们提出想要近距离观察挖掘机。我最开始因为担心工地存在安全隐患产生了犹豫,但又想到《指南》中提到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这告诉我们要支持并保护幼儿在求知过程中的主动性。我意识到这是丰富幼儿自主探究经验的好机会,于是开始思考:目前的施工地是否有场地适合集体观察?大班幼儿在平时活动中建立的自我保护意识能否有效用来保护好自己?几番权衡后,我决定珍惜这次机会,与幼儿一起去现场进行观察。令我感叹的是,幼儿在观察挖掘机时会自觉地与挖掘机保持安全距离,我庆幸于自己对幼儿的信任,这也成了本次课程的生发点。当幼儿自主观察、表征记录时,我发现幼儿的观察点比较零散,于是引导幼儿分享发现、整合经验。在分享过程中,幼儿对挖掘机的颜色产生了分歧,我关注到这是因为挖掘机虽然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但又不常见于幼儿的生活,大家对挖掘机的已有认知不充分、不全面,从而产生了认知碰撞,这种情况也曾出现于其他探索活动中。我知道这样的争议不会有答案,基于幼儿有过寻求专业解答的经验,我及时介入,鼓励他们思考解决争议的办法,最终大家想到通过绘本阅读、观看视频等途径寻找答案,从而积累了对挖掘机新的认知经验。

奇怪的挖树过程

有了这次近距离接触后,孩子们经常会去观察挖掘机,小树林里的树木也陆续被挖了出来,孩子们在观察时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产生了疑惑:“为什么要在树根周围画一个圈,不把树直接挖出来呢?”“为什么要用麻绳把树的根裹起来?”“为什么工人叔叔们要去剪树根和树枝?”“对啊,这是为什么呢?”有些孩子表示可以继续上网搜索。这时,鸿鸿说:“我们可以直接去问工人叔叔呀!”听了她的话,大家纷纷赞同并即刻分组前往工地询问工人叔叔,最终得到了答案。

轩轩说:“工人叔叔说画圈是为了定位,这样挖掘机就知道挖哪里了。”

杨杨说:“工人叔叔修剪树根和树枝是因为大树离开了泥土没有营养,把树枝剪掉,能让大树离开泥土后活得更久!”

辰辰说:“大树底部都是泥土,用绳子裹住后泥土就不会散掉啦。”

孩子们兴奋地互相告知答案。这时,我对孩子们说:“你们好厉害,把问题都解决了,原来挖树有这么多步骤,那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孩子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突然,睿睿说:“我们先来这里看工人叔叔们是怎么挖树的,然后记录下来就知道啦!”其他孩子都觉得可行,经过一天的观察,大家慢慢理清了挖树的步骤:画圈—挖掘机挖坑—修剪树根—包裹树根—移除—修剪树枝—吊机搬运—移走。

【分析】幼儿经过多次亲历观察、记录挖树过程后,发现真实的挖树与自身原有的挖树认知经验不太一样。他们原以为挖掘机只要把树从泥土中直接挖出来就好,这份认知来自幼儿曾在种植地直接挖山芋、挖土豆、拔野草的经验。而幼儿在观察了真实的挖树过程后,发现了一些从未见过的现象:挖掘机要先在树周围挖一圈泥坑;树根露出后工人叔叔要用各种工具修剪树根、树枝,并用麻绳包裹树根,等等。于是,他们产生了困惑,并就此进行了讨论。我意识到这未知的领域就是幼儿新的经验生长点,引领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就是要让幼儿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没有直接告知幼儿答案,而是以与幼儿平等的求知者、探索者身份参与进去,发出共鸣“对啊,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的“不知道”使幼儿的求知欲倍增,所以当鸿鸿提出“直接问工人叔叔”时,幼儿纷纷表示认可。顺利解惑后,我鼓励幼儿互相分享答案,丰富认知经验。

在分享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幼儿只满足于解答自己的困惑,并没有去整理挖树的步骤,这样的经验零散且浮于表面。因此,我先在语言上对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予以肯定,为他们下一步深入探究打下心理基础,然后抛出新的经验构建着眼点:理清挖树的步骤,帮助幼儿梳理从询问、观察中获得的零散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积极寻找对策,清晰地整理出挖树步骤。教师作为观察者,基于幼儿经验、能力的发展现状给予幼儿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也进行了适当的引导,帮助幼儿构建了新经验,促进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倒下的大树

孩子们目睹了大树被挖掘机推倒的过程,起初大树倒下的景象会令他们激动地尖叫,2天过去了,倒下的大树越来越多,当孩子们看到3棵大树接连倒下后,伤感的情绪充满了他们的内心。有的孩子皱着眉头忧伤地看着大树,有的孩子在大树倒下时捂住了眼睛,有的孩子与同伴紧紧地抱在了一起,有的孩子默默地画下了大树倒下的場景。在第4棵大树倒下后,萱萱转头拉住我的手,轻轻地对我说:“老师,大树会死吗?”身边的孩子都忧伤地望着我,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于是,我问孩子们:“你们为什么会这么想?”孩子们情绪低落地说:“大树倒下时发出那么大的声音,它肯定很痛,我有点想哭。”“我很难过,我们以前在小树林里玩得可开心了。”“我想去把它们扶起来。”“大树是不是会死?我不想大树死掉。”我追随孩子们的想法,继续问他们:“你们都希望大树继续活下去,是吗?”大家纷纷说:“大树活着可以继续长高、长大。”“大树会长出更多的叶子,幼儿园会更漂亮。”“大树活着可以继续陪伴我们。”我提醒孩子们:“还记得工人叔叔们裹树根是为了什么吗?”萱萱马上回答道:“我想起来了,裹树根是为了保护大树,大树不会死!”听了萱萱的话,大家悬着的心似乎放了下来。

【分析】幼儿曾在小树林里荡秋千、攀绳索、感受四季变换,和大树产生了感情,当看到这些大树在自己眼前接连倒下,小树林不再郁郁葱葱时,他们的内心受到了冲击,感受到了生命的流逝,本能地产生了悲伤情绪,希望“大树不要死”。当听到幼儿提到“死亡”时,我有些不知所措,对成人来说,死亡是一件让人恐惧的事,从而会自然而然地不在幼儿面前谈论死亡,但萱萱的轻声询问令我震撼:原来大班的幼儿已经对生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确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我意识到这是一次可以和幼儿交流生命意义的机会,同时我也很疑惑:幼儿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他们是怎么理解死亡的?于是,我温柔地询问“为什么会这么想”,鼓励他们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幼儿认为,“大树倒下意味着状态不好”“大树倒下产生的巨大声响表示它们会很痛”“大树倒下后没有再起来或许就是死了”。这样的想法也激发了幼儿喜爱大树,想去保护大树的情感。

之后,我作为倾听者和引导者,引导幼儿进一步聚焦关于“生”的话题——“希望大树活下去”,鼓励幼儿阐述对“生”的理解和情感:大树会成长,绿色的生机会为幼儿园增彩。在对话中,幼儿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奇妙。接着,我提醒幼儿包裹树根、修剪树枝的作用,让幼儿了解大树不会死,而是受到了保护,从而帮助幼儿从大树存活的生机中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正确认识生命,学会善待生命、尊重生命。

大树的去处

正当孩子们为大树会存活下来而感到高兴时,平平问:“大树会被送去哪里呢?”皓皓提议:“我们去问问工人叔叔吧!”大家问后得知:小树林里的树会被送到附近的灵岩山或天平山种起来。这又引起了孩子们热烈的讨论:“我去过天平山,就在木渎,那里的树可多了,还有很多小鸟和花。”“我一直想去灵岩山,以后我会去看大树有没有长大!”“我也会让爸爸妈妈带我去看的。”孩子们的话感染了我,之后我向家长们分享了孩子们想去看大树的愿望,家长们纷纷表示支持。

第二天,蔓蔓带来了她妈妈为我们提供的绘本《从一粒种子开始》,我和孩子们一起静静欣赏小小的种子慢慢发芽,最终成长为大树,各种动物在它身边安家、生活的故事。欣赏完绘本的孩子们异常兴奋,萱萱提议制定“爱护绿色计划书”,大家一起商定了很多内容,如照顾自然角的盆栽,制作爱护树木的挂牌,植树节种一棵树,等等,大家相约要爱护大自然里的生命。

【分析】“人与自然”是生命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生命教育总伴随着情感与爱的生发。幼儿在经历大树“死”至“生”情绪过渡的同时,也开始担心看不到自己喜爱的大树,想知道大树会去哪儿。幼儿通过咨询工人叔叔后,得知大树会被移栽到附近的山上,“大树仍然离自己很近”。这个认知令他们兴奋,并引发了他们热烈的讨论,而我则在一旁静静地聆听,从他们的对话中解读他们的情感需求:迫切地想确认大树的成长,想参与大树的成长过程,想去看望大树。作为教师,我应该为幼儿想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这份难能可贵的情感提供支持,生命教育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发力,于是我争取家长们的支持,让他们关注幼儿的兴趣所在。

幼儿对大自然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我也在思考:人与自然的生命教育在達到“爱”的层面就结束了吗?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这也可以成为幼儿初步思考人类与自然依存关系的好时机。因此,我和幼儿一起欣赏有关生命教育的绘本,以平等的互动支持幼儿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度思考。在欣赏完绘本后,幼儿的情绪异常高涨,我及时给予了幼儿分享、讨论的机会,引导他们生成新的想法与思考:想为大自然做些什么。在自主制定计划书的过程中,幼儿增强了环保意识,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大树被搬走后

两周后,小树林里的树都被搬走了,昔日郁郁葱葱、充满欢声笑语的小树林在顷刻间就只剩一座孤独的小山坡,从前孩子们最爱的乐园慢慢变成了泥泞工地。又过了几天,这片“树林”被围了起来,孩子们看不到里面了。小雨伤心地说:“小树林没了,我还记得小树林以前的样子,有小山坡、攀登架、小菜园,好多好玩的。”小雨的话勾出了孩子们对小树林的美好回忆,大家的情绪渐渐低落起来。我抚摸着小雨的头说:“小树林只是暂时没有了,工人叔叔们正在努力为你们打造新园呢!”

听到这句话,郝郝激动地问:“老师,新园是不是会很好玩?很漂亮?”我反问道:“你们希望它是怎样的?”大家纷纷说出了自己对新园的期待:“我希望新园是彩色的,彩色的幼儿园多美啊!”“新园的顶楼要有一个大滑滑梯,这样我们每天放学就能滑下来啦!”“肯定还会有一个比以前还要大的树林,里面有更多的玩具!”

孩子们把自己期待中的幼儿园的样子画了下来,想象中的新园模样是如此美好……

【分析】小树林在两周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到被围起来看不到里面后,幼儿对“小树林已成回忆”才有了切实感受。在与幼儿的交流中,我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发现他们因为失去小树林心情越来越沮丧。幼儿在面对困境时往往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这与他们自身的年龄特点和抗挫能力有关,当他们发现无能为力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久而久之会成为幼儿开展深入探究的阻碍,克服这种阻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我们的支持要赶在幼儿放弃之前。因此,我及时提醒幼儿:树林的逝去不可避免,但还有新的事物等待着他们去发现与探索,从而引导幼儿投入对新园的期许中。

果然,新园建设的话题帮助幼儿走出了失去小树林的沮丧情绪,他们开始对新园充满期待,我适时地问幼儿“你们希望新园是怎样的”,以此鼓励幼儿发挥对新园的想象,并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空间,支持幼儿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幼儿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帮助幼儿勇于接受生活带来的变化和挑战。

反思与总结

在“小树林里来了挖掘机”的活动中,幼儿的思维和认知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下面是我对本次活动的一些思考。

1.顺应幼儿的兴趣,让支持到位一点

兴趣是支持幼儿自主探索、深入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本次活动始于幼儿对小树林里出现挖掘机的好奇与思考,教师没有直接引导和介入,而是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幼儿会在空闲时间围在窗户边观看挖掘机,倾听幼儿的对话——挖掘机是幼儿谈话中出现得最频繁的话题词汇,敏锐地捕捉并顺应了幼儿的兴趣,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幼儿一起探秘挖掘机。

之后每段故事的延展均源于幼儿在小树林里的新发现和新问题,教师始终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密切观察和积极思考幼儿的言行举止。当幼儿对挖树的过程有疑惑时,教师发出共鸣,激发幼儿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在给予幼儿肯定后又引导幼儿梳理新经验。当幼儿对大树的生命有所感触时,教师鼓励他们将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敏锐地抓住生命教育的契机。当幼儿因失去小树林而出现沮丧情绪时,教师及时转移幼儿的关注点,引导幼儿对新园进行畅想。教师的支持不在于多,而在于敏锐到位,教师要成为不动声色又事事在心的观察者和倾听者,从幼儿的言行、情绪中敏锐感知幼儿的兴趣,并用多种方式顺应幼儿的兴趣,理解幼儿的需要,为幼儿的深度探究提供可能。

2.相信幼儿的能力,让探索大胆一点

当幼儿提出想去工地近距离观察挖掘机时,相信很多教师都会因为安全问题而纠结是否应该拒绝幼儿的请求。在这次活动中,教师选择相信幼儿,努力为他们打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尊重幼儿自主探究的愿望。事实证明,幼儿是有能力保证自己的安全的:他们会与作业中的挖掘机保持距离,会手拉手张望泥洞,会选择较平坦的道路靠近观察,这才成就了之后的精彩故事。

《幼儿园保育与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到,“要把安全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这意味着安全与否的问题,并不是光靠教师说就能“教”会幼儿的。当幼儿想用组合板在山坡上滑行时,是否我们以“危险”为由一味阻止就是为他们好?幼儿没有大胆探索的环境与机会,其智慧的火花就难以有迸发空间,幼儿的发展就会大大受限。因此,教师的顾虑越多,幼儿的成长机会就越少。我们要做的是在幼儿面对挑战、欲求探索时,成为他们的信任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学会放手,学会信任,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支持,从而助推幼儿不断向高水平发展。

3.关注幼儿的经验,让发展多元一点

在“小树林里来了挖掘机”的一系列活动中,教师并未片面追求幼儿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能力的发展,而是在新的转折出现时,以《指南》为观察与分析依据,不断反思:这个行为到底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起初,幼儿对挖掘机虽好奇却又对它一知半解,教师以行动支持幼儿,培养幼儿对新事物的观察探索意识和能力。当幼儿发现挖树步骤与自身经验相悖从而产生疑惑时,教师营造问题情境,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并再次提出问题,从而梳理构建新经验。当幼儿面对大树倒下而悲伤、为大树存活而兴奋时,教师鼓励幼儿积极表达情感,利用家园共育为幼儿提供初步思考生命本质的机会。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完善了多方面的经验架构。例如,在观察挖掘机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探索能力,在梳理挖树步骤的过程中培养不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记录表征的表达能力,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情能力,等等,这些都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新园小树林挖掘机
挖掘机尿素喷嘴散热改进
美丽的小树林
辛风杨
快乐的小树林
露天采矿挖掘机的维修保养
春天的发言(外一首)
徐工XW1300C大型挖掘机
挖掘机的较量:履带式挖掘机VS.轮式挖掘机
Lovers Lane
游圆明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