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滢,刘凤平,涂文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妇产科,北京 100074)
产后尿失禁是一种常见的分娩并发症,是指女性产后发现自己无法自我控制尿液、或不自觉漏尿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妊娠期间女性尿道、骨盆底肌肉群组织损伤,从而导致盆底肌肉松弛,无法承托腹腔压力所致[1]。产后尿失禁虽不致命,但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者甚至出现产后抑郁、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2-3]。 产后尿失禁患者通常需6 周左右时间即可自愈,对于恢复较差的患者可针对性地采取一个安全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案来促进其恢复。盆底肌康复训练是通过指导患者持续进行有意识地收缩会阴及肛提肌等,进而增强盆底肌力量,增强膀胱控尿功能,缓解患者尿失禁症状,但因训练持续时间较长,见效较慢,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从而直接影响干预效果,最终往往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 低频电刺激是指利用低频电流,对盆底肌及尿道括约肌进行刺激,从而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被动地锻炼肌肉,使受损的组织得到修复,具有无创、便捷且操作简单的特点,目前已广泛用于产科、神经外科等康复领域[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9月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就诊的104 例产后尿失禁患者为对象,进行分组研究,探究低频电刺激与盆底肌康复训练结合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选取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就诊的104 例产后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符合《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5]中产后尿失禁的诊断标准;(2)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阴道出血及急性感染期产妇;(2)有引产史及多胎妊娠者;(3)具有精神类疾病,无法进行正常沟通者。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2 例。 对照组年龄22~35 岁,平均年龄(28.95±2.14)岁;分娩孕周36~42 周,平均分娩孕周(39.68±1.15)周;新生儿体质量2.8~4.5 kg,平均体质量(3.68±0.41)kg;其中剖腹产20 例,顺产32 例。观察组年龄22~36 岁,平均年龄(28.98±2.36)岁;分娩孕周37~42 周,平均分娩孕周(39.02±1.04)周;新生儿体质量2.6~4.3 kg,平均体质量(3.59±0.35)kg;其中剖腹产17 例,顺产3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接受盆底肌检测。将盆底肌检测仪器(湖南通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湘械注准20202091650)放进阴道内,患者需按仪器指示收缩阴道,并基于肌力图形评估盆底肌力级别。
对照组采用盆底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逐次收缩肛门、 阴道及尿道肌肉,1 次收缩过程持续3 s 以上,连续15~20 min,2~3 次/d。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疗法。采用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苏州福尼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82071420)测定患者的肌纤维力及疲劳度等。 首先将电流强度调整为50 Hz、250 μs,以患者出现强烈的肌肉抽搐而不感到疼痛为准则;其次调节电流强度至8~32 Hz、320~740 μs, 对Ⅰ类肌纤维进行刺激训练;然后将电流强度调整为20~80 Hz、20~320 μs,对Ⅱ类肌纤维进行刺激训练;最后选择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生物反馈训练模块加强训练。30 min/次,2 次/周。
两组均持续干预3 个月。
(1)盆底肌力:于干预前后,采用压力式盆底肌力测试仪测试盆底肌力,患者于医生指导下进行阴道收缩, 并根据完成的次数及收缩的时间来进行分级,等级越高,表明肌肉持续时间越长、盆底肌力越好。
(2)盆底肌疲劳度:于干预前后,采用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检测Ⅰ类及Ⅱ类肌纤维疲劳度。
(3)生活质量:于干预前后,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进行量化评定,包括影响心理的影响、社会障碍、行为的限制3 个维度,每个维度总分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盆底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尿失禁患者干预前后盆底肌力分级比较(n)
干预前,两组盆底肌疲劳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Ⅰ类、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后尿失禁患者干预前后盆底肌疲劳度比较[(±s),%]
表2 两组产后尿失禁患者干预前后盆底肌疲劳度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干预前干预后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52)观察组(n=52)t 值P 值8.23±0.46 8.12±0.63 1.017 0.312 6.25±0.58a 3.32±0.95a 18.982 0.000 8.63±1.15 8.43±0.36 1.197 0.234 6.74±0.98a 3.25±0.78a 20.093 0.000
干预前,两组I-QOL 各维度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I-QOL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后尿失禁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3 两组产后尿失禁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心理的影响干预前干预后社会障碍干预前干预后行为的限制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52)观察组(n=52)t 值P 值64.31±5.35 64.13±5.36 0.171 0.864 69.57±7.42a 78.67±6.32a 6.733 0.000 65.43±5.08 65.24±5.13 0.190 0.850 70.24±7.46a 77.65±7.82a 4.944 0.000 61.32±5.27 61.26±5.32 0.058 0.954 67.86±7.37a 77.27±7.66a 6.384 0.000
女性妊娠期间,由于新生儿重力作用,易导致肛提肌及产道肌肉损伤,引发盆底松弛综合征,从而导致产妇出现性功能障碍、尿失禁、粪失禁等,其中以产后尿失禁最为常见,严重影响产妇的正常社交活动及身心健康[6]。 目前,临床主要采取盆底康复训练、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等干预方式,目的在于增强患者尿道括约肌和盆腔肌肌力,提高控尿能力。
盆底肌康复训练包括肛提肌、有意识地收缩会阴等, 通过长期的训练可促进盆底肌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修复盆底肌松弛,增加膀胱尿容量,加速控尿能力的恢复。但由于患者盆底收缩功能和盆腹协调性较差、个人对训练方式的不熟练及依从性不高等,可能会对盆底肌训练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效果较差[7]。已有研究表明,给予产后尿失禁患者低频电刺激与盆底肌康复训练结合干预,效果明显且较为安全[8]。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盆底肌力分级较为优越,Ⅰ类纤维疲劳度、 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均较低,I-QOL 各维度评分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低频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干预产后尿失禁患者,可提高康复效果,增强肌力,缓解盆底肌疲劳度,提高生活质量。分析其原因主要为:低频电刺激疗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具有针对性的给予产妇一个可接受的低频电刺激, 可有效刺激机体运动神经元,促进腹壁及阴道肌收缩,并使其处于亢奋状态,达到增强肌力,促进盆底肌修复的目的,同时该刺激还可使膀胱收缩功能变差, 并通过控制尿急及减少排尿次数,从而增加膀胱容量,加强膀胱的储尿功能,减少患者产后尿失禁现象的出现[9]。同时,低频电刺激还可利用生物反馈,经反射弧加强尿道括约肌收缩,进一步提高患者控尿能力。 低频电刺激干预期间,患者可通过肌电图反馈的活动信号,进行准确、自主地控制盆底肌收缩, 从而不断增强盆底肌肉及括约肌力量,最终使患者盆底肌功能逐渐恢复至产前状态[10]。低频电刺激与盆底肌康复训练结合,通过对盆底肌肉产生不同的良性刺激,可有效提高盆腔肌力,改善患者盆底器官功能障碍,最终改善尿失禁生活质量,且相较于单独的盆底肌康复训练还具有干预周期短及单次干预时间短等优点。
综上所述,使用低频电刺激辅助盆底肌康复训练干预产后尿失禁,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干预康复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