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023-11-03 03:39胡红艳李晓丽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缬沙坦内皮原发性

胡红艳,李晓丽

(1.武汉工程大学医院全科,湖北武汉 430074;2.武汉工程大学医院全科,湖北武汉 430074)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高发疾病,以全身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病理特征,病程较长,根治难度大[1]。 持续高血压会诱发血管结构改变,可累及心、脑、肾等器官,从而诱发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药物控制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治疗手段,氨氯地平是一种钙拮抗剂,可通过减少钙离子内流起到降压作用,但口服吸收缓慢,难以及时降低血压水平[2]。而缬沙坦可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对血管收缩进行抑制,达到降压目的[3]。 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21年9月—2022年9月武汉工程大学医院收治的102 例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究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武汉工程大学医院收治的102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 (1)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4]中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②患有脑梗死、脑出血或恶性肿瘤者。本研究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1 例。对照组:男31 例,女20 例;年龄35~83 岁,平均年龄(61.23±9.28)岁;病程3.5~15.5年,平均病程(8.01±1.56)年。观察组:男29 例,女22 例;年龄33~81 岁,平均年龄(60.05±7.98)岁;病程2.5~16.5年,平均病程(8.21±1.77)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片(安徽长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103412,规格:5 mg/片)治疗,用法用量:于清晨口服,初始剂量为5 mg/次,1 次/d,后根据血压情况变换剂量,最大不超过10 mg/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缬沙坦片(广州绿十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号H20223794,规格:80 mg/片)治疗,用法用量:40 mg/次,2 次/d,于早晚饭前30 min 内口服。

两组均连续治疗5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显效: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消失,血压水平恢复正常;有效: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压水平基本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及血压水平无变化甚至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血压水平:于治疗前后,动态监测患者DBP、SBP 水平,并计算24 h 舒张压变异性(24 hDBPV)、24 h 收缩压变异性(24 hSBPV)。

(3)血管内皮功能: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8 h 以上肘部静脉血4 mL, 常规分离血清取上清液,放置于-20°C 环境下保存以待检验,使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NO),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管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4)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头晕、食欲不振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 高于对照组的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DBP、SBP、24 hSBPV 和24 hDBPV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比较[(±s),mmHg]

表2 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比较[(±s),mmHg]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DBP治疗前治疗后SBP治疗前治疗后24 hSBPV治疗前治疗后24 hDBPV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51)观察组(n=51)t 值P 值108.14±7.61 107.91±7.56 0.153 0.879 90.23±6.04a 81.74±5.15a 7.639 0.000 153.98±12.13 155.04±11.26 0.457 0.648 131.02±9.94a 120.52±9.11a 5.561 0.000 16.47±3.39 16.73±3.52 0.380 0.705 13.25±2.66a 10.57±2.32a 5.424 0.000 13.16±2.19 13.08±2.26 0.182 0.856 10.02±1.54a 8.45±1.40a 5.382 0.000

2.3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ET-1 水平低于对照组,NO、CGRP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ET-1(ng/L)治疗前治疗后NO(mol/L)治疗前治疗后CGRP(pg/m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51)观察组(n=51)t 值P 值89.54±10.87 90.23±11.02 0.318 0.751 75.34±9.15a 60.87±8.21a 8.406 0.000 64.52±7.15 63.98±7.04 0.384 0.702 76.41±8.24a 84.52±8.76a 4.816 0.000 55.87±7.25 54.02±7.06 1.306 0.195 65.43±7.26a 72.46±6.34a 5.209 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病因较为复杂,其发病机制通常与遗传、环境、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紧密相关[5-6]。 另外,血压的持续升高,不仅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管弹性,还会导致血管壁增厚及生理功能衰退,进而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血管性并发症[7-8]。 因此,临床需尽早采取有效地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血管内皮损伤是持续高血压导致的常见表现,常见的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有血清ET-1、NO、CGRP,其中ET-1 为血管收缩因子,NO、CGRP 为血管舒张因子;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ET-1 会大量释放;vWF 糖基化蛋白,可诱导血栓形成,加速血管损伤, 诱发血管性并发症;CGRP 具有很强的血管扩张作用,能对脂质过氧化进行抑制,从而保护多种组织细胞[9-10]。氨氯地平是一种钙拮抗剂,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心肌,扩张冠状动脉及血管平滑肌,减少外周阻力,减少患者心肌耗能,进而稳定患者血压水平[11]。该药还可促使血管释放内源性NO, 保护血管内皮、降压的同时保护血管[12]。 但原发性高血压病情较为复杂,单一用药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DBP、SBP、24 hSBPV、24 hDBPV、ET-1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NO、CGRP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应用效果确切,对降低患者血压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均具有显著疗效,安全可靠。分析其原因为,缬沙坦作为拮抗剂,亲和力及选择性较高,该药可封闭血管紧张素1 型受体,提高血浆水平,对醛固酮释放进行有效抑制,并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起到降血压效果[13-14]。 同时,该药还可抑制脑啡肽酶降解肽类,上调肾上腺髓素质,降低醛固酮水平,进而抑制心肌肥大,且不会对心律产生不良影响,安全性高。另外,该药也可减少毛细血管压力、蛋白指数,进而防止肾脏病变[15]。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使用,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协同增效,更好、更稳定的控制血压水平,进而避免因高血压的长期存在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促进血管内皮功能改善。

综上所述,对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患者使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安全可靠,具有较优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缬沙坦内皮原发性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