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考古出土一批宋代卷木胎漆器的保护修复

2023-11-02 05:14蒋成光
出土文献 2023年3期
关键词:漆器

蒋成光

摘 要:宋代是汉代以后又一个漆器繁荣时期,但此前全国出土宋代卷木夹纻胎漆器数量较少。近几年来,湖南长沙科学发掘出土了多批宋代卷木夹纻胎漆器。在对36件漆器开展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发现其中多件书或刻有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该批漆器存在饱水、糟朽、残缺和变形等病害。在选取多个漆器样品之后,对其材质、微观结构、含水率等进行科学检测,提取文物信息,评估保存现状,并且开展清洗、整形、脱水、拼接、胎体及漆面修复等工作,已完成全部36件漆器的保护修复,再现了文物原状。既为考古人员整理发掘资料提供支持,也为学界研究宋代素胎漆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保护修复该批漆器所总结的经验,还能为同类型漆器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漆器 卷木胎漆器 保护修复 髹漆

漆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漆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汉代,以湖南和湖北为中心。在长期分裂的五代以后,手工业迅速发展,宋代成为汉代以后又一个繁荣时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504—505页。)特别这一时期的“素髹”技术,是中国漆器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形成的有代表性的四大传统经典之一。(何鸿: 《新探河姆渡文化系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关系》,《南方文物》2001年第2期,第39页。)卷木胎素髹漆器更是宋代漆器的特色,制作精细,明代陶宗仪《辍耕录·髹器》记载:“凡造碗碟盘盂之属,其胎骨则梓人以脆松劈成薄片,于旋床上胶粘而成,名曰卷素。”(王倩茜: 《浅析宋代素髹漆器之造型与工艺》,《数位时尚: 新视觉艺术》2010年第6期,第66页。)

全国考古发掘的宋代卷木胎漆器并不多,集中出土在长江以南地区。湖南长沙近几年在潮宗街、万达广场、东牌楼、华远等考古工地出土了36件宋代素髹卷木胎漆器,多为盘、碗、盆等器型,髹以朱漆和黑漆,多件漆器书或刻有“徐颢”“特攻”“祝”“胡”“程”“唐”等铭文(图1),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由于漆器出土时都处于饱水状态,且多有变形、断裂、残缺、糟朽等病害,为满足文物长期稳定保存和研究需要,必须进行脱水保护。但大量馆藏漆器和出土漆器修复实践证明,漆器的保护修复技术要求很高,对不同漆器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马如高: 《一件出土汉代彩绘云气瑞兽纹漆樽的修复》,《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年第3期,第108—111页。)

一、 科学检测

1. 显微观测

選取12件漆器的断面和残片,对断面进行切片,使用体视显微镜等进行观察,研究其制作工艺。该批漆器是先将木头裁成木片,用木片做出圆形碗(盘)底,沿底将木条粘合,再一层一层堆高,每加高一层,便适当加长薄木条的长度,最后成型。其中木条断面呈菱形,器物大小及厚度不同,木条截面也不同。器物越大,器身越厚,木条截面积也越大,木条最宽可达1厘米。在卷木胎内外两面用漆粘贴织物增加强度,织物均为1层,然后刮漆灰,经打磨后髹黑漆或朱漆,最后写或刻划铭文。黑漆上铭文多为红色,朱漆上铭文为黑色,少量漆器上的铭文为刻划,且漆膜已经划破露出漆灰层。

2. 含水率测定

选取5个不同糟朽程度的漆器残片,根据木材含水率测定国家标准开展科学检测。5个漆器样品的绝对含水率分别为163.7%、172.9%、178.7%、189.3%、219.0%,数值相近,结合器物的强度及质感,评估该批漆器胎体为中度糟朽,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

3. 胎体材质鉴定

对漆器器身的木条及底部木胎进行科学检测,鉴定出胎体的种属,是选定保护修复方案的依据之一,也为长沙宋代素髹漆器制作工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在不影响漆器完整性的前提下,选取7个漆器胎体样品,委托云南云林司法鉴定中心开展种属鉴定。按照木材鉴别方法通则国家标准开展科学检测,7个样品检测结果均为杉科秃杉。

二、 保存现状调查

该批保护修复的宋代漆器共计36件,其中漆碗12件,漆盘22件,漆盆1件,漆盏托1件,按文物编号单独装于塑料盒中。漆器在考古发掘出土时为饱水状态,现浸泡于蒸馏水中,为防止微生物损害,加入0.3%新洁尔灭。器物表面粘有大量泥土,多处有硬结物,粘接牢固;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形,部分卷木条散开,一根根变直或弯曲;残缺部位较多,部分底部或器身大面积残缺;几乎每件漆器都有裂隙,多的甚至有十余条,多件断裂成碎片;胎体中度糟朽,但机械强度较好。

三、 保护修复

1. 保护原则

秉持“修旧如旧”原则,(白玉: 《古代折扇的还原修复——以“文俶”“永瑢”扇为例》,《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0年第4期,第104页。)有依据开展保护修复。在整个保护修复过程中,做到对漆器的最小干预,重点保护漆器铭文,以防在修复过程中摩擦出划痕。保护修复所用材料及工艺均为文物保护行内成熟技术,清洗使用的化学试剂在清洗工作完成后应清除干净,不可残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第255—257页。)漆膜修复遵守“远看差不多,近看有区别”的标准。(王蕙贞: 《文物保护学》,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3—20页。)

2. 清洗

漆器出土后一直浸泡于蒸馏水中,表面泥土附着较多,有的还有盐结晶、霉菌。首先用清水清洗器物表面和断面,同时用勾线笔、竹签清理缝隙里较牢固的污垢。开裂的木条中间及起翘漆膜下面的泥土用勾线笔一点点清洗,用洗瓶或洗耳球沿缝隙挤水,提升清洗效果。对于水溶液无法去除的表面颗粒状或片状污垢,用竹刀轻轻剔除,必要时加入一定浓度的柠檬酸和十二烷基硫酸钠,浸泡一段时间,加强去污清洗效果。对于表面霉菌,采用棉签蘸酒精滚动擦拭去除。加入试剂清洗的漆器在完成清洗后须用大量蒸馏水浸泡几次,去除残留试剂。清洗有铭文的部位,不得刮剔,以防色漆脱落,破坏文物信息。

3. 资料采集

漆器脱水后的色泽会有较大变化,铭文及纹饰没有饱水时清晰,所以清洗完成后须及时提取文物信息。对器物进行称重、测量尺寸、拍照,特别是对铭文及纹饰的细节进行拍摄,绘制考古线图(图2),记录残损状况。选取样品,对漆器材质、微观结构、含水率等开展科学检测,研究漆器的保存现状及制作工艺,为制定科學合理的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提供依据。

4. 脱水定型

由于竹木漆器的饱水特征,其脱水保护是饱水竹木漆器保护的重要环节。(方北松、吴顺清: 《饱水竹木漆器保护修复的历史、现状与展望》,《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年增刊,第122页。)该批漆器的胎体机械强度较好,且材质均为杉科,根据保存现状调查及以往漆木器文物脱水经验,采用自然干燥法进行脱水定型。多件漆器有变形病害,且有一定的韧性,在脱水过程中进行整形,待脱水后漆器就能达到定型效果。每件漆器准备一个带盖子的塑料盒,将不需要整形的漆器放在盒子中,漆器内壁用水贴一层绵纸,使其表面不受污损,(冯宗游、冯莹: 《对出土饱水糟朽漆器脱水定型的实验研究——兼论饱水残破漆器的修复》,《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年第2期,第75页。)用水混合石膏,在绵纸上倒入石膏,这样能防止漆器脱水过程中变形。对于口沿收小的漆器,器内先用一定厚度的橡皮泥块将空间一分为二,再填入石膏,石膏中埋入一段绳子作为提手,以便脱水定型后取出石膏块。

需要进行整形的漆器脱水定型过程较为复杂。先确定漆器复原后的尺寸和形状,制作石膏外模和内模。石膏模制作需要经多次测算和修整,将漆器内外用水各贴一层绵纸,然后夹放在石膏模中,用绳子捆住,放入塑料盒中。为防止漆器中水分挥发过快引起漆膜开裂、起翘等新的病害,脱水定型过程要控制塑料盒内的空气湿度,盒盖仅留一条缝隙。脱水定型时间长达数月,漆器上贴的绵纸用0.3%新洁尔灭浸泡,防止发生霉变。

5. 胎体修复

为防止保护修复过程中漆膜、铭文受损及材料污染,补配前要对重要部位进行保护,用纸胶带等将易污染和易损坏部位进行粘贴覆盖,铭文处铺一张白纸,上贴胶带,待髹漆后再去除。

脱水定型后的漆器及残片基本恢复原状,但有的还未整形到位,稍有变形,拼接时要兼顾漆器整形。多件漆器有断裂或木条散开,用聚醋酸乙烯乳液或环氧树脂胶将散开的木条一根根粘接回帖,断裂的残片拼对后用聚醋酸乳液或环氧树脂胶调漆灰进行粘接。

底部残缺的胎体用库房中现有的同时代古木削出合适形状进行补配。面积较大的残缺部位,根据漆器的形状先制作一个石膏内模。将漆器残件放在模上,断面处涂刷一层聚醋酸乙烯乳液,残缺部位在石膏模上铺一层麻布,用聚醋酸乙烯乳液调木屑(细木屑,放入恒温箱中,在105℃下烘烤2小时消杀虫卵)填在麻布上,抹平,厚度约为胎体的二分之一,其上铺一层麻布(图3),麻布上刷一层聚醋酸乙烯乳液,上面再填一层调好的木屑,所填木屑高度低于漆面,上面再铺一层麻布,上刷一层聚醋酸乙烯乳液。这样补配的胎体就由3层麻布加2层木屑层组成,内外和中间均有麻布,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不易变形,且比重与其他部位相近,重量较协调。固化干燥后进行打磨和修整,修补出漆器形状。修补后的胎体表面略低于现存漆膜,预留出后期刮灰和髹漆的厚度。圈足残缺部位用竹条补配,将新鲜竹条削成所需的大小,在火上烘烤,竹条受热变软,弯成漆器圈足的形状并固定住,待其冷却,干燥定型后裁剪,用环氧树脂粘接补配(图4)。

6. 漆膜修复

其中7件漆器的漆膜局部起翘或者脱落,用大漆回帖,压住固化定型。胎体补配部位进行漆面刮灰、髹漆。刮灰又名刮腻子,古代谓其“埦漆”。用聚醋酸乙烯乳液调细漆灰做成腻子,进行刮灰,干燥固化后用打磨机和砂纸等打磨,如有凹陷或缺口,再刮腻子打磨,直至全部平整。缝隙用腻子一点点填实,打磨平整。之后用水稀释聚醋酸乙烯乳液,涂刷于修补部位,对腻子层进行加固。潮湿毛巾擦拭漆器,将修补过程中污染的腻子粉和灰尘擦除干净,稍厚的污染腻子用水润湿软化,竹刀轻轻剔除。

为保留文物历史信息,漆器铭文残缺处腻子上不髹漆,其余修补的地方均髹漆。该批漆器主要颜色为黑色和红色,所用材料为生漆和矿物颜料,生漆的色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本身及固化周期的含水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第255—257页。)每件漆器的颜色都有偏差,且同件漆器的不同部位也有较大色差,所以生漆与颜料的配方各不相同。为使补漆部位的颜色与漆膜原色尽可能一致,在髹漆前进行生漆与其固化产物色差关系的比较试验、生漆调制不同比例颜料固化后的色差比较试验(图5),最终筛选出最佳的原料配方。先髹底漆,固化后再髹色漆,漆膜原色复杂,修补的色漆根据需要进行不同颜色多次髹漆,手法有涂刷、点涂、画笔拨弹等。该批漆器的漆膜原色偏哑光,修补的色漆固化后较亮,用10000目以上的砂纸进行打磨,消除亮光,使其更接近于原色。

结语

全国出土宋代卷木胎漆器较少,多集中在长江以南,而湖南长沙历年来较多出土各时代的漆木器,在我国漆木器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批漆器有漆碗、漆盘、漆盏托等多种器型,多件有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经保护修复后,能为考古人员整理资料提供支持,也能为学术界研究宋代素胎漆器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饱水漆器属于脆弱文物,保护修复过程复杂、技术难度高,包括清洗、脱水定型、拼接、胎体和漆膜修复等环节,且胎体均有糟朽,强度较低,无论哪个环节稍有不慎都可能造成文物损毁,髹漆时大漆固化后颜色会有变化,调色工作较难掌握。该批漆器保护修复环节较多、较全面,保护修复效果良好(图6、图7),再现了文物原状。尤其卷木胎漆器胎体补配,底部平整部位用同时代古木进行补配,器身用3层麻布加2层木屑层的修复方法,干燥固化后结构力较好,不易变形,可为同类型漆器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 姜慧)

猜你喜欢
漆器
Semer la graine de la transmission du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基于3D打印技术的非物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以成都漆器产品开发为例
漆器的探秘与鉴赏
漆器收藏三问
平遥推光漆器色彩文化的分析
不该屈尊的大美漆器
鞍山市博物馆馆藏清代宫廷剔红漆器赏析
长沙风篷岭M1出土漆器检测研究
漆器匠人坂本雅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