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通过各种媒体途径获取、传播信息愈发便捷,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和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尝试从高校网络舆情主要类型入手,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进行细致阐述,并围绕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开展现状,提出构建完善舆情引导机制、积极搭建宣传引导平台、建立专门舆情引导队伍、重视学生思政网络教育等措施,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与处理,也希望阐述内容可以为其他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提供路径指导。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治理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师生群体借助网络对感兴趣或利益相关事件表达情绪、态度和意愿的总和。在高校网络舆情发生以后,如不及時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影响,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发展治理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但是从实际来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引导机制不够健全、平台空间建设不足、学生思政网络教育欠缺等,不利于新时期高校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还需要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并在准确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以后,采用有效措施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进行优化,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同时,高校舆情管控能力也能得到提升。[1]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类型
高校网络舆情类型主要有:(1)校园安全事故。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以后,高校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校内校外环境也变得愈发复杂。这时候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也会受到安全意识缺乏、管理服务存在漏洞等因素影响,导致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等事故发生,进而引发高校网络舆情。(2)校园管理决策。这类舆情发生的原因是高校自身管理缺失引起的师生对抗性行为,比如高校师生提出的一些合理需求长期没有得到满足、高校开展招聘、考试等活动出现徇私舞弊、录取不公平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会引起高校学生通过网络途径发泄自己的不满,以此推动高校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整顿整改。(3)师生言行不当。师生在课堂、讲座、个人社交媒体等上面,出现发表不当言论、做出不良行为等的情况,也会引起高校学生关注与讨论,严重情况下还会将校园舆情上升为社会舆情。[2]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
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1)隐蔽性和多元性。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依托互联网进行学习、传递信息等愈发普遍。由于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自身身份具有隐蔽性,这就使高校学生在网络传播和发表言论时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同时,网络信息内容十分多元复杂,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传播信息就有了更多的素材,无形中加大了网络舆情监管的难度。(2)无限性和随意性。新媒体的出现,使高校学生获取传递信息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学生只需要粘贴复制,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信息内容广泛传播。同时,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舆情传播更加任性随意,除了可以在任何时间传播以外,还支持在不同媒体平台进行同时反复的传播。(3)偏差性和突发性。相较于传统面对面的交流,网络发表言论受到法律道德的约束更弱。同时,高校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历练和自身自律性不强,没有对自己接触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准确判断,进而发表一些非理性言论,也会吸引一批同类型学生积聚讨论,形成更大的舆论场。再加上进行网络传播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因此各种事件都可能成为舆论热点,传播起来也就具有突发性。(4)发展性和影响性。高校网络舆情的出现都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在初期阶段只有一个或少部分的人提出自己关注到的问题,在经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以后,所反映的问题被学校更多的学生关注和讨论,最后在巨大舆论场作用下出现了网络舆情。同时,在网络舆情出现的初期阶段,没有及时发现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引导,任由其发展下去会带来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发布不实消息及言论以后,所带来的危害也会更大。
三、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现状分析
现阶段,高校开展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还显露出以下问题:(1)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够健全。在健全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引导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也能科学有序地展开。不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还有待健全完善,主要表现为没有构建舆情研判预警机制、网络舆情监测筛选机制、网络舆情分级响应机制等;对网络舆情管理保障和处置应对机制较为忽略,实际开展工作就无法促进各部门有效协同,整体网络舆情治理效率也比较低。(2)舆情引导平台建设不足。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主要是依托互联网,这就要求高校高度重视舆情引导平台有效构建。但是高校舆情引导平台建设还不够,主要表现为校园全媒体宣传平台尚未形成,并且没有在高校师生群体内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高校没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各种官方平台打造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场,以致在网络舆情发生时不能利用其影响力在第一时间发声,将网络舆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3](3)舆情管理队伍水平较低。新时期高校开展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还需要更为专业的工作队伍参与其中。但是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工作队伍,人员配置还不够科学合理,一些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也比较低,无法满足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开展实质需要,要求采用有效措施进行优化。(4)学生思政网络教育欠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仅靠学校及相关部门发挥作用,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还要高校学生也参与进来,通过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和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减少各类网络舆论问题发生。不过从实际来看,高校面对网络舆情时,还没有对学生思政网络教育引起高度重视,而是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网络舆情发生原因和管理控制上面,没有从学生角度入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防控与解决。
四、高校网络舆情有效治理策略
(一)构建完善舆情引导机制
高校在对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进行构建时,除了要考虑舆情研判预警以外,还要对处置应对和管理保障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预测、管控和处置,促使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具体内容包括:(1)建立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实际操作可以从网络舆情监测筛选、实行分级响应和舆情情报传送三方面入手。在网络舆情监测筛选方面,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对目标信息进行检索、收集、整理和分析,并从中筛选出容易引发网络舆情的信息内容,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和引导。在实行分级响应方面,可以根据网络舆情信息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造成影响,对舆情预警分级标准进行科学制定,然后依据分级标准实现对萌芽、发酵、重大网络舆情的分级管控和针对性处置。在舆情情报传送方面,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使其在对舆情产生原因、潜在风险等进行研究分析以后,找准舆情传播中的关注点、峰值点和转折点,并及时对这些信息情报进行上传,方便做出科学合理的舆情引导治理决策。(2)构建舆情处置应对机制。高校可以设立网络舆情新闻发言人制度,确保网络舆情发生时相关部门不缺位和不失声。同时,建立线下联合处置机制,通过切实解决网络舆情问题切断网络舆情发酵和炒作的根基。(3)健全舆情管理保障机制。高校可以从成立专门舆情管理机构和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技术保障两方面入手,前者通过配备专门人员和完善工作制度,使舆情治理工作科学有序展开,后者则通过搭建智能管理平台和完善舆情数据库,实现网络舆情科学化和智能化的管理与处置。
(二)积极搭建宣传引导平台
网络时代高校继续采用传统方式处理舆情已经不再适用,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对网络宣传引导平台进行有效搭建,对网络舆情可以更快更好地进行处理。具体内容包括:(1)构建校园全媒体宣传平台。实践中,高校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对官方平台进行打造,执行时可以将重点放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抖音账号等方面,使这些媒体平台成为打造宣传高校形象的重要传声筒,并依据形成的巨大网络影响力助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更加高效高质地开展。同时,高校也可以对自媒体进行构建,可以通过打造集官方平台、二级单位平台、社团组织平台等于一体的自媒体格局,使其成为高校众多媒介引导网络舆情的有力平台。在发生网络舆情以后,相关信息就可以直接通过高校自媒体及时准确反映出来,相关部门清楚了解情况以后,也能制定相对应的控制解决方案,并通过自媒体展开紧密共同与协作,助力发生网络舆情问题得到尽快的控制与解决。(2)有效发挥舆情引导平台作用。要提高校园各类网络媒体的影响力,高校就要对优秀内容生产、师生需求满足、积极互动交流等引起重视。实践中,高校可以围绕师生实际需求,对优秀内容进行生产、加工和宣传,比如学生关注的学习考研最新咨询、老师关注的工资待遇问题细致解答等,通过对高校师生较为关注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和回应,也能减少相关网络舆情发生。针对出现的网络舆情也能及时围绕舆论点提供相应细节和呈现直观图文,通过把握舆情话语权和主导权,及时扭转高校形象和解决舆情问题。[4]
(三)建立专门舆情工作队伍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发展速度非常快,若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就可能引发更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注重对专门的舆情工作队伍进行建立,就可以在网络舆情出现的第一时间快速采取措施进行分析、控制和解决,高校网络舆情管控能力和水平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具体内容包括:(1)打造一支专业舆情管理工作队伍。高校可以采用校内选拔和对外招聘的方式,选择一批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和懂得现代技术的优秀人才加入其中。(2)构建一支优秀网评员工作队伍。这里要注意网评员主要是由低到高的专家队伍组成,涉及的人员可以是理论研究专家、善于分析推理学者等,这样在发生网络舆情时,就可以利用这些人员的丰富知识、逻辑思维和较强感染力来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同时,充分利用好高校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等群体人物,使其在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咨询回答等工作中,为网络舆情有效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3)打造正能量校园网络名人战队。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高校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分享个人学习经历、日常校园生活等,在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高校开展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可以将这些高校学生网络名人集聚起来,通过定期组织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学习生活动态等活动,使其成为高校传递思想、心声的重要话筒。在发生网络舆情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发挥这些网络名人效应及时做出回应和解释,将网络舆情拨回正常轨道,并降低舆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重视学生思政网络教育
高校发生的一些网络舆情,有绝大部分是因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薄弱和分辨是非能力较低导致。这就提示高校要提高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就还要从学生角度入手,通过大力开展思政网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并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可以进行有效分辨和选取,针对自身在网络上的行为也能自觉规范,进而减少网络舆情发生。具体内容包括:(1)深入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多媒体,向学生扩大思政内容宣传范围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最新思想和可贵品德进行学习。高校学生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以后,面对网络信息和使用网络时,也就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针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能依据自身判断力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形成正确的判断,避免在网络中人云亦云。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依托构建的网络平台,对线上思政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建立,并支持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接获取与自主学习,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引导也会变得更加方便和自由。[5](2)重视学生网络素养培养。一方面,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网络使用课程,并围绕网络信息检索获取、网络道德规范等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教授和行为科学引导,使高校学生网络综合素养可以得到提高,平时学习和生活也能正确合理使用网络;另一方面,联系高校出现的重大网络舆情,组织开展专题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对真实生动案例的了解、分析和讨论下,可以对网络舆情形成过程、发酵速度和造成影响有更加系统完整的了解,并由此激发学生在网络使用中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網络舆情产生。
五、结束语
高校网络舆情本质上就是对现实矛盾的直观反映,并且随着高校建设不断发展,也会有更多热点问题出现。因此,需要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控治理能力培育以通过有效把握网络舆情控制权和引导权,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合理引导。实践中,要对高校经常出现的网络舆情类型进行有效把握与分析,在准确掌握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以后,从完善相应机制、打造引导平台、构建专业队伍等方面着手,深化落实好校园全媒体宣传平台建设、构建一支优秀网评员工作队伍、重视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等工作,达到减少网络舆情发生和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颖.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思政教育引导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2.
[2] 张冰阳.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9):96.
[3] 刘迪,张会来.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探析[J].情报科学,2022,40(11):176-185.
[4] 闫倩倩.“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和处置机制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05):102-104.
[5] 余林星.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理论演进与实践转向:2011-2020年高校网络舆情研究评述[J].新闻文化建设,2022(18):188-190.
作者简介: 詹永珍,女,汉族,福建南平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