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丽, 孔庆鹏
(华中师范大学人事部,湖北武汉 43007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这一论断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提出把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学生工作、科研评价等作为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推进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的目标。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系列重要政策的出台,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遵循,为完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指明了方向。在此指引下,探索建立数据驱动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多维度分析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是改革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的一次努力和尝试,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助于更高标准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内生力量,如何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也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景安磊等[1]认为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工作,提出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更加凸显师德师风建设、提升专业素质能力、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分类评价体系、提高地位待遇保障。陈天凯等[2]围绕“怎么引、怎么用、怎么评”等三个维度,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强化目标需求导向”“强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等新时代高校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三条策略。宁滨[3]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认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发展支撑体系、加强教师荣誉体系和文化建设。马莉等[4]通过美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状况,分析美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的运作机制与特色,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抓好教师聘任制管理、转变教育发展理念、塑造教师良好个人品格等建议。孟庆东等[5]分析比较了中美两国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的比例,提出了优化各类人员结构、加快高校教师资源社会化进程、拓宽兼职教师来源渠道、改善高校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比例等对策建议。魏海静[6]比较了中美两国近年来在教师职务构成、教师选聘、工资待遇和学缘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对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改进教师聘任、优化学缘结构等建议。
目前,国内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研究,主要采取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等,总结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吴英策等[7]聚焦师德师风、高水平人才引进、制度改革等难点,基于对7所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调研,分析了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队伍结构、国际化水平、高水平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何静[8]以广东省12所试点转型本科高校为例,围绕生师比、专任教师比例、硕士学位教师比例、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等5个指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苏娜[9]基于对40名高校教师及管理者的深度访谈,认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应包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工作维度,并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周进军[10]认为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内涵发展的主要内容,评价重点包括考察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指标,提出师德师风应注重以德育德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教师培养应充分关注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生师比等指标。汤冬冬[11]梳理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在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教学投入和教师发展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提出提升教学能力既要优化教师的数量和结构,还应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能力,重视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是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包括参会、访学、研修等。
综上,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属于复杂系统工程,其评价涉及多个维度、多项指标。目前国内针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尚缺乏基于数据驱动的实证验证和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若不充分考虑教师队伍建设评价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难以达到系统、客观、准确的评价要求和目的。
在复杂系统领域,综合评估指数法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12]。由于PLS(Partial Least Squares)结构方程模型可以方便地研究隐变量与其显变量集合之间的关系, 同时可以得到一个综合各个隐变量的综合指数,其逐步成为了综合评估指数常用的方法。PLS模型最早由Wold[13]提出,该模型主要由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两部分组成,测量模型用于描述显变量与隐变量之间的关系,而结构模型用于描述隐变量之间的关系。2001 年C.Guinot, J.Latreille&M.Tenenhaus[14]提出应用 PLS 路径分析进行复数据表进行分析,即多个数据表都使用相同的样本集, 但每个数据表由不同的变量集合组成,该方法能能够方便地研究隐变量与显变量集合的关系, 同时能得到一个综合各个隐变量并很好地代表全部变量集合的综合指数。该方法可以基于小样本量的客观统计数据,针对主观建构的指标体系进行拟合和评价,通过拟合的因子负荷确定指标体系维度及指标权重,对复杂系统进行综合评估。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该方法已被用于对我国省际高等教育[15]、高校科技活动[16-17]、研究生教育[18]等方面综合发展水平的研究和评价,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基于数据可得性,本研究尝试建立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PLS结构方程模型,采用Bootstrap方法验证其有效性,并基于模型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行政区,简称为“省”)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进行综合测评,使用聚类分析及均衡性判定方法分析教师队伍建设各维度的测评结果,以研究、解释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并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建议。
目前,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且关于教师队伍建设评价的指标选取多源于国家政策和工作实践,如钱玲[19]基于根据“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原则,针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设计出师德表现、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三个一级指标的理论模型,分析“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公式。杨华春[20]等结合文献研究、专家座谈、问卷调查等,建立了由综合素质、师德师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组织运行、社会服务等指标的高校教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计算了教师评价指标权重。
本研究综合分析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育人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新要求,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参考以决策为中心的CIPP模式,在模型建构中涵盖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信息,在数据可得性的前提下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建构指标体系的目的性、全面性、层次性、可行性及指标间独立性等原则,建立了由思政引领、人才培养、师资结构、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6个维度的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对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0》《中国统计年鉴2021》《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21》,教育部网站《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教师[2018]21号)、《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通知》(教师函[2018]1号)及《关于表彰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决定》(教人[2019]15号)等。
基于建立的指标体系,使用MATLAB2018a程序,对6个一级指标进行单一维度检验。结果显示,各维度指标的第一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其余主成分特征值均小于1,各维度指标均通过了该项检验。“单一维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教师队伍建设一级指标“单一维度”检验结果
使用Smart PLS 3.3.3软件,利用反映型测量模型,建立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质量的PLS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质量的PLS结构方程模型
一般而言,PLS结构方程模型的有效性验证通常包括拟合指标与信效度检验、区别效度指标检验、相关性检验和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等。具体而言,拟合指标与信效度检验要求Cronbach’s Alp、Rho_A、Composite及AVE等指标一般要求大于0.6。区别效度指标,一般要求潜变量间的相关矩阵,各潜变量的平均抽取变异量(AVE)开根号值大于对角线值以下的各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性检验一般要求外部权重系数为正值,各变量间相关系数一般大于0.6。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通常利用Bootstrapping方法计算各路径系数的T统计量,一般要求T值大于1.96,即路径系数估计在 0.05 水平上显著。
检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PLS结构方程模型,模型拟合指标与信效度、区别效度、外部权重及与其潜变量的相关性检验检验均能达到有效性验证的评测要求。经过2000次样本重复抽样,全部路径系数均具有较高的T统计量,说明各路径系数通过了相应显著性水平的检验,模型具有非常好的结构稳定性,模型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同时,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质量对思政引领、人才培养、师资结构、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的多元回归方程测定系数的平方值为0.999,说明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质量可以较好的表征6个一级指标。
表3 模型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
基于建构的PLS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 31 个省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质量进行测评,结果如表4所示。从测评结果看,各省综合质量得分与“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分布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56与0.785,为高度相关,对各省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测评结果符合预期,也说明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结果显示,北京、江苏、广东、陕西和山东在思政引领方面成效最为突出;江苏、北京、广东、山东和陕西在人才培养方面最为出色;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天津的师资结构最为合理;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和陕西的科研创新最为活跃;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和北京的教师队伍社会服务能力最强;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和陕西与国际的交流最为密切。
表4 2020年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各项指标得分及排名
为进一步分析了解各省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类提出改进建议,本研究对6个一级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手肘图”法和“轮廓系数法”确定的最佳分类数均为5类,各类别包括的省份,如表5所示。各类别的6维指标测评结果“雷达图”,如图2所示。
图2 各类别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测评结果“雷达图”
表5 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聚类分析结果
类别1为教师队伍建设高度发达地区,为北京市,综合质量位列全国第一。北京市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知名高校云集,“双一流”高校数约为全国的23.1%、一流学科数约占全国的32.9%,各维度指标测评结果都处于领跑位置。北京是我国首都,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际交流的中心,是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综合质量排名全国第一,思政引领、师资结构和科研创新等3项指标位列第一。
类别2为教师队伍建设发达地区,包括江苏、广东、山东等3个省,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质量靠前。3个省经济实力雄厚、高等教育资源发达、地理位置优越,3个省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数约占全国的18.4%,各维度指标均具有领先优势,其中社会服务指标领先于其他类别,思政素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国际交流相对于类别3、4和5具有较大优势。
类别3为教师队伍建设较发达地区,包括上海、陕西、湖北、四川、浙江、湖南、辽宁等7个省,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各维度测评指标都处于领先位置。这些省份经济社会较为发达,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高校云集、学生规模大,“双一流”建设高校数占全国的38.1%。特别是上海市在国际交流、师资结构2个维度指标位居全国前3。该类别的各维度指标与类别1存在一定差距,与类别2相比各有优长,但相对于类别4、5具有较大领先优势。
类别4为教师队伍建设一般地区,包括黑龙江、河南、安徽、吉林、重庆、天津、河北、福建、江西、广西、山西、云南等12个省,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质量得分-0.1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地域分布上看,该类别包括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省个数分别为3、4、3和2个。该类别各维度指标得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人才集聚、创新驱动、国际交流等方面,与类别1-3相应省份均存在较大差距,仅相对于类别5具有比较优势。
类别5为教师队伍欠发达地区,包括甘肃、贵州、内蒙古、宁夏、海南、新疆、青海、西藏等8个省,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质量及各维度测评指标得分均为全国最低值。从地域上看,该类别包括东部省份1个、西部省份7个,这些省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 GDP 水平较低、人口数量少且居住分散,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8个省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数仅占全国的6.1%,尽管国家对该类型省份的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水平较高[21],但受限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难度较大。
为进一步分析各省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质量与各维度指标的均衡性,本研究作如下假定:一致性假定,分别以样本数的10%、20%、30%为分界线,排名差异在10%及以内为“高度一致”,10%-20%为“比较一致”,20%-30%为“基本一致”,超过30%为“不一致”。均衡性假定,依据一致性检验结果对样本的均衡性进行界定,即6个维度指标分别与综合质量按照一致性假定方法进行界定,如全部为“高度一致”或“比较一致”,则界定为“均衡”;如有1项及以下“比较一致”且没有“不一致”,则界定为“比较均衡”;如有1项及以上“不一致”或2项及以上“基本一致”,则界定为“不均衡”。根据上述均衡性判定方法,各省教师队伍建设的均衡性测算结果,如表6所示。均衡性测评结果为“均衡”“比较均衡”“不均衡”的省分别有11、10和10个,“均衡”表示各维度指标测算结果与综合质量有较好一致性;“比较均衡”表示某一或几项维度指标与综合质量评价结果有一定偏离;“不均衡”表示存在优势项或薄弱项,这些维度指标与综合质量有较大偏离。
表6 各省教师队伍建设的均衡性测算结果
基于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PLS结构方程评价模型,对我国31个省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综合测评,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一)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质量差异性明显,地域特征比较显著。综合测评列前4位的均为东部地区省份,排名前10的省份中,东部地区占6个;排名后10位中,西部地区占8个。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综合质量平均得分为0.721、0.036、-0.581和-0.030,可见东部地区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略优于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最低。
(二)影响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质量的因素复杂多元,科研创新与国际交流因素影响最为显著。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PLS结构方程模型有效性验证显示,思政引领、人才培养、师资结构、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对教师队伍建设均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106、0.149、0.136、0.303、0.118和0.286,科研创新与国际交流因素具有相对较大的路径系数,说明这2个因素对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提升具有更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三)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质量与各维度指标发展不够均衡,师资结构因素的非均衡性最为显著。依据假定的均衡性测评方法,有10个省(占32.3%)表现为“不均衡”,说明这些省中存在与综合质量有较大偏离的一级指标,其中因师资结构因素被划定为不均衡的省份达到90.0%。分析构成师资结构的二级指标,通过外部变量与其潜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可知,博士学历专任教师占比及具有正高职称教师占比与师资结构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分别是0.941和0.926,相应的权重系数为0.824和0.582,说明这2个因素是构成师资结构的关键要素。另外,教辅人员占比及师生比与师资结构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425和0.304,相应的权重系数为0.209和0.153,说明这2个要素同样是构成师资结构的重要部分。师生比,即生均占有专任教师数,因西部地区高校学生规模相对较小,通常具有相对较高的师生比,在该项指标上部分省份具有比较优势,带动提升了这些省份的师资结构因素排名,外在表现为部分综合质量排名靠后的省份具有更优的“师资结构”。
结合上述研究和分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以德为先,筑牢理想信念,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立身之本。因相关公开数据较少,本研究涉及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的指标相对较少,仅将“获评全国优秀教师人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数”纳入了思政引领维度,但本研究仍认为应当把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素养。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对高校的政治领导,增强高校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专责部门的统筹协调及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作用,压实院系一级主体责任,加强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严格教师自我约束,形成齐抓共管的大教师工作格局。统筹推进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各项工作,坚持科学谋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务求实效工作原则和方法,形成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工作合力。要加强培育涵养体系建设。创新教育培训形式,构建分层、分级、分类的教育培训体系,丰富教育渠道,灵活教育方式,通过实践教育、情景体验和师生互动等形式,激发内生动力;发挥模范引领作用,选树先进典型,讲好师德故事,促进广泛传播,形成广泛正面舆论;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开展先进典型表彰、新入职教工入职宣誓、教师节庆祝、教工荣退等活动仪式,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度。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紧抓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建构多维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多主体参与的监督体系,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制定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严格师德考评,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对出现师德失范行为的根据职责权限和责任划分严肃追责问责。
(二)坚持突出重点,谋划整体提升,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本研究探索建立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PLS结构方程模型,但受到理论基础完备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限制,评价模型仍有待持续改进,如指标选取有待进一步丰富、没有考虑各指标的权重差别等,同时这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评价的重点努力方向。基于研究结果,重点提出如下建议:要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前人才培养指标对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质量影响不强,可能原因在于人才培养质量指标难以量化或立德树人成效距离应有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积极发挥“四有”好老师言传身教作用,激励广大教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加强专任教师培引力度,采取多元聘任方式拓宽引才渠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完善教师发展体系,整体统筹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完善青年教师传帮带机制,搭建多层次多类别学术交流平台,构建完善学校自主支持培育体系,帮助教师更好更快成长;改革教师评价,推进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突出知识价值和成果质量导向,探索建立分类评价指标和评审办法,将能力强、实绩优和贡献大的教师聘任到高级岗位;加强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合理设置高校岗位结构比例,配齐建强教辅及管理队伍,为教师队伍作用发挥提供更加优质教学支撑和高效服务保障。要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尽管政策明确“不得将国(境)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但这并非否认国际交流合作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要鼓励支持各高校搭建平台,开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和海外引才等工作质量,带动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要积极支持高校教师进行国际研修、访学,参与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国际视野。
(三)坚持强优补短,完善科学评测,推动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协同内涵发展。本研究基于研究结果,尝试对各省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画像”,分析了高校教师队伍各维度建设的均衡性,为各省针对性做好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一是要加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地区教师队伍结构。高层次领军人才是教师团队和梯队建设的“领头雁”,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要用好《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等支持政策,引导和吸引更多领军人才融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之中,提升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二是要在补齐短板中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东部地区省份应更加重视加强人才培养和师资结构要素建设,优化生师比、加强教学成果的实践转化运用、配齐建强教辅管理队伍,发挥好教师队伍建设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应更加聚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等维度指标,密切与东部地区及“双一流”建设高校协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研创新,立足优势学科,突显行业特色,推进分类特色发展,努力打造一批一流科研创新团队和基地平台,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层次和社会服务转化效能。三是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积极构建有利于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发展体系和高水平支持服务体系,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完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稳步提升教师薪酬待遇,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不断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点抓常抓细抓实,努力锻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高水平推进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