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X”证书制度的实施為职业本科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会计专业,以“1+X”证书制度的职业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提出旨在打造以深化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通过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构建教学生态链运行机制。为职业本科提供一种可借鉴、可操作、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法。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会计专业;四位一体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5.06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5-0219-04
0 引 言
职业本科的立法,“1+X”证书制度的推广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以职业能力为本”的思想,注重个体差异,注重职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整合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国内的“1+X”证书制度下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缺乏基于职业本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关研究。对于如何系统、科学地构建一个适用于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缺少可操作性的方法指导。因此,迫切需要加强“1+X”证书制度下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为职业本科提供一种可借鉴、可操作、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法。
1 职业本科实施“1+X”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职业本科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职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职业院校还存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关注度不够以及教学质量不高和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而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和前瞻性上还不能达到现实需求[1]。当前职业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伴随着国家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学校的教学理念也需要不断地更新与进步。本文基于“1+X”证书制度试点的政策背景,立足职业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总结职业本科学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针对职业本科院校会计课程教学的建议,为职业本科院校大数据与会计课程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促使职业本科院校加快改革进程,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凸显职业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
2 职业本科实施“1+X”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
为了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各个院校不断推进自己的教育改革,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指出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团队
目前大多数院校教师队伍比例不合理,缺乏兼职老师以及“双师型”教师。会计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又直接进入高校,虽然考取了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证书,但是仍处于理论丰富,缺乏实践经验。这些教师虽然能对会计专业知识有很全面的理解,但是对于会计岗位具体的工作流程和技能要求不是很清楚,缺乏灵活的实务操作技能,不能及时将前沿技术、会计发展动态融入课堂。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其政策变化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对现行政策及新技能持续学习。而大学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缺乏持续培训过程,这就导致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与岗位技能要求相脱轨,无法体现教学上的“职业性”。
2.2 教材方面
由于教材编制周期较长,滞后于不断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且会计专业的教材多倾向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内容的讲解,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纸上谈兵”,所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另外,教材内容与会计考证大纲融合度不高。职业本科立足于职业能力为本,而会计的职业特性很多是通过证书体现,例如初级会计职称、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等。但是,针对“课证融通”的教材在市面上非常少,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又要花费课余时间去选择寻找指导书籍,降低学习效率,导致考证通过率不高。
2.3 教学方法
对于大多数院校,教学方法趋向于传统理论知识传递,缺乏实践技能教学。大多数教师还是照本宣科,按照传统会计理论,螺旋式教学。但是会计行业对于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而学生在校期间对于专项技能训练、综合训练都较少,学生的实操技能得不到充分锻炼,不利于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教学运用较少,在教学平台上关于会计的“慕课”“微课”资源较少,缺乏线上资源,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1+X”证书制度的职业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型本科“1+X”证书制度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旨在打造以深化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通过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构建教学生态链运行机制[2](见图1)。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深化职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X”证书制度是对职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扩展了职业教育,使得专业课程体系更加丰富全面,以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在“1+X”证书制度下,职业型本科需要及时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重构其人才培养方案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等。
3.1.1 人才培养方案目标
将“1+X”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并轨,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当地经济发展现状、行业技术要求以及“1+X”证书的要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规格上,重构会计专业能力,将智能财税、大数据分析和运用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纳入培养规格要求。立足于复合型会计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将“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相结合,旨在培养新兴产业下技能型、复合型高素质会计人才。
3.1.2 教学内容
在設计专业课程上,将原有的课程体系与职业证书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对接,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对接,达到“课程通融”的目的,以免重复开课。梳理财会各专业理论、实训课程内容,找到专业课程中与相应“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重复或类似的部分,将“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理论、实训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授课中,实现财会专业课程与“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融通。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会计信息化、纳税申报与筹划实务等财会专业课程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实现融通。ERP实训课程与“业财一体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实现融通。同时经过整合财会专业课程与相应“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开设新的培训课程,助力财会专业学生考取“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职业技能,为就业增添砝码。
3.1.3 教学方法
在“1+X”证书制度的背景下,各高校需要一支能够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先进理念、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做好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满足新技术和新技能培养培训需求的教学创新团队。一是强调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专业带头人要加强1+X证书制度政策的学习,准确把握试点工作的背景与意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内涵与要求,带领教师团队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等试点工作的顶层设计。二是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训等形式,提高专业骨干教师实施教学、培训和考核评价能力。
“1+X”证书制度的“X”决定着教学团队需要专业与技能相结合,因此对于学生要采用“双导师制度”,即在校内选取专业教师为导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偏好选择相应行业和岗位的校外企业导师。基于校内外双导师合作,开展“双师双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团队需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将最新的财税政策、会计准则纳入教学内容。同时,要定期与合作企业对接相关会计的工作内容,教学内容要反映实际会计岗位需求,提高教材质量。此外,要积极开发线上课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打通线上线下教学,可以与企业对接,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会计岗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1.4 考核标准
在考核标准上,将“1+X”证书制度培训与创新创业学分结合在一起,完成“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可获得创新创业学分。以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并重的新理念,将“1”与“X”深度融合在财会人才培养方案中。为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和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打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融通,规范“X”证书与学校相关专业课程转换工作,学校应制定学习成果转换办法。对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社会成员,学校支持其根据证书等级和类别免修部分课程,在完成规定内容学习后依法依规取得学历证书。对接受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并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在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时,可免试部分内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够转换的课程,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资产评估(本科)的创新实践类的竞赛证书、考证课程。根据转换规则,初级“1+X”智能财税等级证书只能转换本校相关专业创新实践类竞赛证书、考证课程的0.5个学分;中级“1+X”智能财税等级证书只能转换本校相关专业创新实践类竞赛证书、考证课程的1个学分;高级“1+X”智能财税等级证书只能转换本校相关专业创新实践类竞赛证书、考证课程的2个学分。学生取得“1+X”智能财税等级证书后,在“1+X”智能财税等级证书有效期内可向学校提出学习成果转换申请。由学生提交申请材料,然后学院审核,最后教务部门审批,进行转换课程的成绩登记,即可完成学习成果学分转换[3]。
3.1.5 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激发了财会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以“1+X”证书培训为依托,鼓励财会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等各类竞赛,实现赛证融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参加“1+X”证书培训的过程中,财会专业学生学习了税务、财务管理、公司治理、市场营销、企业运营等多方面知识,对大数据、智能化等最新领域有了一定了解,这些都为财会专业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提供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和获奖率。
3.2 培养“大智移云”思维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大智移云”是对大数据、智能化、互联网、云计算的合成。在“大智移云”的时代下,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技术革命和知识革命,对于岗位要求也逐渐信息化、智能化、计算化。为了适应岗位要求的变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按照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应当跨专业跨行业思考问题。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在传统的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传授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化思维,跨学科跨专业,或者定期开展相应培训讲座,介绍企业财会系统案例,让学生了解到企业实务中大数据系统的功能,培养学生“大智移云”思维。
3.3 全面开展产教融合,开拓多元化校企合作
“1+X”证书制度的实施,倡导更多知名企业、技能培训机构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形成多方参与、资源互补、产教融合的联合培养专业技能型复合人才模式。校企合作下的产教融合并非以学校为主导,而是主张双方共同融合,共同开发“1+X”优质课程,将证书课程融入到常规的教学计划中。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参观企业基地,感受企业文化,接受企业的任务,在仿真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实操实战”。以智能财税为例,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共同育人,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多次参观企业,感受企业运营模式,在实操平台上接受企业发布的任务,体验式实战教学。 这样创新的校企合作不单单是以往的实习模式,而是通过师生合作体验式实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操能力,多层次实现产教融合。
3.4 创新“项目引入、赛训融通”实训课程,提升财税人才核心技能
引入“1+X”证书对应内容竞赛项目,按照会计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安排教学内容,采用“1+X”证书实训软件,建设适合竞赛和实训教学相融合的实训,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等,完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企业实战项目的引入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适应财会类岗位需求,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竞争力、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赛训融通进一步促进了“教、学、赛、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良好效果。
4 结束语
职业本科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是落实《职业教育法》的需要,这给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学校将“1+X”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并轨,课证嵌合,可实现教学实施过程优化。在教学内容上学校以“X”证书为导向,可实现课证融合;也可改革教学形式,实现产教融合,丰富教学方法;还可重构评价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在此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凸显职业本科院校与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仲凤霞;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三教”改革实施路径研究:基于“1+X”证书制度的视角[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81-84.
[2]闭乐华,徐谈春雯.“1+X”证书制度在应用型本科运行机制的研究[J].广西教育,2021(23):36-37,47.
[3]闭乐华,黄金梅.“1+X”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研究: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1(19):66-69.
[收稿日期]2023-02-0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1+X证书制度的职业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22ZJY2290);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1+X证书制度的职业本科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YJJ2218)。
[作者简介]徐谈春雯(1993— ),女,江苏南京人,讲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税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