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措施

2023-11-01 19:17李丹凤陈歌许微娜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15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应用型本科

李丹凤 陈歌 许微娜

[摘 要]本文对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实施报告中提到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研究重点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方面。分析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和教育目标模糊,优势不明显;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③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弱,内在驱动力有待激发;④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乏科学引导性等。为此,本文分别从学校定位、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角度提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优化改进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双师型;自主学习;就业能力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5.06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5-0208-05

1     研究背景与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此,学校应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健全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构建以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多元评价的方法,以期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疫情防控下的“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背景下,各类学校纷纷组织以线上授课应对不便,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使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常态化,这也促进了在线教学和智慧教学进一步的发展。众多学者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质量监控和发展策略[1-5],提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同时认为传统评价体系很难适用于对新模式的正确考评引导。邬大光、沈忠华[6]认为在线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无法正常进行的情况下,显现出了更多优势。总的来说,在疫情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下,混合教学模式很好地保障了高校教学的有序进行,但同时也突显出混合式教学配套资源不足、教学考评体系与混合式教学机制不匹配等问题,要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需求,高校教学还需进一步改进。

本文拟对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优化改进建议。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①专业培养目标缺乏指向性,特色不突出;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③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和优质教育需求;④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

本文对标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实施情况报告中所提问题,将研究重点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方面。

2.1   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和教育目标模糊,优势不明显

教育部在2014年度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但与普通本科的学术型办学培养侧重点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在“应用”二字,是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的一种新型高校。但在高教发展过程中,高校同质化现象依然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在“重视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上“构建标准”“勇于实践”“应答目标”,出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与学术研究型本科教育目标同质化程度高的现状。

2.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需脱节

李芳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其提升路径研究》一书中提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深刻影响着院校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蔡昉认为当前国内就业的主要矛盾已从总量问题转变为结构问题。随着技术变革的加快,我们正在进入新技术革命时代,市场上对人才的技能需求变化较快,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相对较慢,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对不上”,造成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出现就业摩擦性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目标不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欠缺培养社会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机制,招生、培养与就业之间缺乏有效联动[7],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当前急切需要整合多方资源,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8]。

2.3   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弱,内在驱动力有待激发

吴凡等[9]认为线上教学保障了疫情期间基本的教学秩序,實现了“停课不停教”。如果说这种“停课不停教”要保障教学质量的底线,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就可实现,那么“停课不停学”的实现则需要学生主动自下而上真正投入学习才可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实际调研中却发现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习时间及学习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线上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投入不足,学习时间大幅缩减,线上学习效果与预期效果相比出现较大偏差,内在驱动力不足,有待激发。

当前学校和教师都认识到学生学习意愿弱的问题,但在如何激发求知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上还缺乏有效措施。

2.4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乏科学引导性

教育部网站在对“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建议”的答复中提到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人才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督导听课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评促教”的方式,对帮助任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听课考评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评价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偏低,存在评价滞后、评价片面和沟通不足的情况,这些都导致评价后的整改效果较差。另外,考评指标重点分布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尤其是对教学环节的考评指标,集中在教师的课堂理论讲授水平与学生考试成绩两方面,缺乏对实践环节的考评指标,无法有效引导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职业技能,从而导致现行培养模式下的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脱节。

3     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和改进建议

本文对标国家教改要求,分别从学校、教师和学生角度,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优化路径(见图1)。

3.1   从学校定位、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用好考核“指挥棒”的角度进行阐述

3.1.1   明确定位,合理配置“长板”,补齐“短板”,加固思想教育的“底板”

在关于木桶能装多少水的问题中,传统的“木桶原理”认为装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短板效应;而“斜木桶原理”则认为装水量取决于最长的板,适当组合木板并倾斜桶身就可以装下更多的水,这种观点更强调要发挥长板的优势。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明晰自身的优劣势,结合新木桶原理,制定符合自身定位的发展策略。我们强调在确保底板牢固的前提下,扬长避短,发挥长板的优势、避开短板的不足。

在理论研究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与普通本科的毕业生相比,处于劣势,在这种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发挥所长,营造实践环境,强化实践育人,培养市场需要的特色人才。在教学方面,受制于课时量和学生学习精力有限,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当优化目标,合理配置“长板”,在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地方下功夫去突破和提高。在发展“长板”的同时,还不能忘记要补齐“短板”,注重加固思想教育的“底板”。

3.1.2   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用好考核“指挥棒”指标导向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效果,引导教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0]。针对评价管理中督导听课对“教”的评价存在反馈滞后和评价片面等问题,可以通过两轮反馈解决。课后及时进行听课初印象反馈,后续可以汇集听课评议结果,综合分析研究,通过信息系统反馈详细意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和建议。除督导听课评价,还可以组织集体备课、人人听课,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驱力,促进交叉学科教师优势互补,让教师之间相互了解,促进互学共进、互助共研、资源共享,让今后的教师互评环节也更加有效度和信度。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考核,对教师的考评还应当注重其实践教学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针对评价管理中对“学”的评价考核,因缺失对实践环节的考评,导致培养的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脱节,对此,学校应当精准把握市场需求,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构建“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双联动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注重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实际工作环节中,把教师扩展到工匠导师、企业家。

3.2   从教师培养和角色转变角度进行阐述

教师定位应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脚手架的工程师。知识海洋是浩瀚无穷的,学生学习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要破课堂教学考评的唯一性,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改被动灌输式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应该顺势改变。

3.2.1   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施教者,是学生专业成长的领路人,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是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个过程中更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力支撑。智永婷(2022)[11]认为“双师型”人才引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双师型”人才引进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优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教学考评重点聚焦在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的高素质师资,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遇到的难题,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

3.2.2   链接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要求,提升社会适用能力

每位学生在完成在校学习后的最终去向都是就业,为了能让学生未来更好、更快地适用社会,教师应当立足课程理论知识点,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大新技能、高技能的传授力度,满足学生未来目标岗位群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学习知识技能也像求医问诊一样,教师首先要诊断学生的基本学情,了解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想知道什么”,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其次对标学生的意向求职岗位群的要求来分析还需要补什么,最后根据问诊情况,链接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要求,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

3.2.3   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重视实践性教学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手脑联盟”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5],体现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教师在执行课程教学环节中,应当注重课程思政、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12]。通过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化,在课程教学实施环节努力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教书轻育人的现状问题。首先,将理论基础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做到“润物细无声”;其次,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操作和技能的提升;最后,通过实践反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3   从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和就业能力发展的角度进行阐述

“以學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它强调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而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学生未来的谋生途径,所以,我们应结合市场需求定位,转变教育理念,以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就业和自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为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并融入社会大环境,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评价中应采取如下措施,全力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3.3.1   通过找寻钥匙开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意愿

关于如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方面,传统做法是以课堂严格要求和课后作业、各类考试等硬约束倒逼学生学习,但这种方法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欠佳。如果把学生学习的意愿比作是一扇上了锁的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考核要求的石头把锁砸开而强行闯入,也可以拿出兴趣这把钥匙开锁。相比于拿起一块石头砸锁强行闯入,找出开不同锁的钥匙的难度要高很多,但这却是对锁的伤害性最小,且更能积极引导学生在打开锁后,主动推开门去知识殿堂汲取知识的一种方法。陶行知先生认为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所以,从学校和教师层面,应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通过找寻钥匙开锁,引导学生由“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

3.2.2   设置移动学习和弹性学习补充机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学习资源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如果还将学习固定在教室里、固定在课堂上,那么这必将与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相悖。薛成龙等[13]认为未来教学改革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弹性的学习制度安排。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中的解放时间和空间的教育主张,认为学习的基本自由可以促进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此,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设置移动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提供随时随地随需学习的一种可能性,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3.3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构建动态、多元化、持续化的评价体系

美国新媒体联盟在2019年提出可以在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行为静态、描述性分析基础上,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来对互动数据流进行挖掘,了解学生学习行为、态度和偏好,获取动态化、链接化的学生个性化数据。杨雪峰等[14]通过对教学数据的分析反推教学设计,做到教学反思,通过对学生的培养效果检验教学模式的实践适用性,促进教学改革。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可以搭建以“学生为中心、校师生评价为一体”的智慧校园管理与评价平台,通过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形成教育大数据内容,再将大数据应用于教育的管理、诊断、改进和评价等全过程。通过该平台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行为特征及教学考核结果进行分析,综合绘制学生能力画像模型,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长处和弱点,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二是供教师运用大数据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管理及学业评价,通过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反馈出教学效果,然后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给予学生差异化教学辅导,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总的来说,相较于传统用终结性成绩评价来证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学校应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兼顾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构建动态化、多元化、持续化的评价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武元,曹荭蕾.“双一流”高校在线教学的实施现状与思考[J].教育科学,2020,36(2):24-30.

[2]刘琦.基于大数据的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探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5):48-51.

[3]贾萧竹,王欣沫.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混合式教学发展策略研究: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2):64-67.

[4]卢静.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与信息技术,2022,30(6):102-105.

[5]陈芸.多维互动模式下高校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J].高教学刊,2022,8(34):129-133,137.

[6]邬大光,沈忠华.我国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的理性思考:基于6所本科高校的实证调查[J].教育科学,2020,36(2):1-8.

[7]孙远涛,于进,刘柏森.应用型本科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2022(11):41-43.

[8]蔡熙文.应用型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才智,2022(25):82-84.

[9]吴凡,陈诗敏,赵泽宁.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习时间及学习效果的比较研究:基于F省高校大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经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22(10):22-27,34.

[10]胡建军.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探索[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2,11(1):26-29.

[11]智永婷.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人才引进的困境与突破[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4):399-406.

[12]李赟,殷雪娇.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融入课程和生活实践改革经验研究综述[J].中外企业家,2019(5):187-188.

[13]薛成龙,郭瀛霞.高校线上教学改革转向及应对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7):65-74.

[14]杨雪峰,高振刚,姜伟,等.融合教學数据的应用型本科教学创新实践[J].汽车实用技术,2022,47(20):153-156.

[收稿日期]2023-02-13

[作者简介]李丹凤(1988— ),女,江苏徐州人,硕士,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教改革、债券融资及绿色金融;陈歌(1987— ),男,山东济宁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学评价、地下水环境治理(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应用型本科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