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银霞 王晨 王玲玲 王华一 张晓丽
目的:通过护理专业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分析,了解护理岗位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制订科学合理的“院中校”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某高校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院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检测实践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自护理专业学生中抽取试验组(n=147)、对照组(n=147),实验组学生实施“院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干预方案,采用临床跟岗+课堂学习+实操练习+病案讨论等多元化育人方式,并通过与医院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训基地、创新评价方法等,实施后检测实践效果。
结果:“院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护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实验组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院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护理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等,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探索和创新。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形式,是形成学校与企业联合实施教育形成浑然一体的融合产物。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职普教育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等,因此产教融合、校企联合育人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高校和企业的高度关注。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保健卫生高质量服务的需求和期望日益加大,高端特色健康服务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各种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支撑健康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单一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也不能适应现代护理的快速发展。当然,目前高职护理教育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严重滞后了护理专业的发展。培养的学生并不符合快速发展的临床需要,使越来越多的专科护理毕业生丧失了就业竞争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迫在眉睫。国内的研究者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了新的护理人才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5+1.5护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两年在校学习后到临床实习一年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一年半在校进行课堂学习与实践训练,形成初步的职业认知;后一年半进入医院,侧重于技能训练与跟岗实习,真正实现教室进医院、课堂进病房,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护理环境与体验机会。
(2)基于现代学徒制的1+1+1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医院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第一年在校“教学做”结合;第二年在医院“工学交替”,半日理论学习,半日跟岗学习,第三年在医院“顶岗实习”,培养岗位职业能力。
(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护理岗位需求,以岗位胜任力的养成为框架,遵循动态化的教育原则,突出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4)“1124”模式。即1个导向(以能力培养、市场需求为导向)、1个特色(突出大专业、小专科化人才培养特色)、2个对接(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接)、4个循环(坚持课堂教学、技能实训、临床见习、顶岗实习理实一体化科学循环)。
1 问卷调查
1.1 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为了更好地为临床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采用了自行设计的问卷《护理专业岗位人才需求调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31,问卷共涉及20个条目,主要包含基本资料,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高职护理教育的不足,“院中校”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等。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也为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加贴合临床工作需要设计开设课程及学时提供参考。研究者运用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230份,收回215份,回收率93.4%。
1.2 资料分析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星及SPSS23.0统计工具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等多种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1)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单位性质、单位级别、年龄、工作年限、所学专业、职称、平均收入、高职高专护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能否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岗位不能胜任的主要表现、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存在的不足、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院中校”模式改革、跟岗实践如何安排、学时缩减、改革内容、关键措施等。
(2)采用百分比来描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各条目的重要性占比。
1.3 问卷结果分析
(1)通过本问卷的分析,参与调研的97.6%均来自综合性医疗机构,2.4%来自专科医疗机构;二级甲等85.1%,三级甲等14.4%,二级乙等0.5%;工作年限中5~10年占46.1%,一定程度上说明护理岗位人员相对稳定,职称以初级、中级居多,高级职称占比较少,基本情况(见表1)。
(2)通过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目标进行分析,临床护理一线工作中对于知识目标中的较强的医学基础知识,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知识,生命各阶段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理、健康史、身心状况等较为重要,是学生知识目标培养的重点内容(详见表2)。这些培养目标的测试按照4级分类进行测评,结果客观、真实、准确,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指明了方向。
(3)通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进行分析,对于能力目标更加侧重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规范地开展急危重症的抢救配合,具有一定的解决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能力等。一定程度上说明护理专业临床工作更加侧重学生的沟通能力、配合能力、应变能力(详见表3)。这些培养目标的测试按照4级分类进行测评,结果客观、真实、准确,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指明了方向。
(4)通过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素质目标进行分析,对于学生的素质目标更加侧重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等,一定程度上更期望学生成为有团队合作精神、诚实守信、社会责任感强的护理人(详见表4)。这些培养目标的测试按照4级分类进行测评,结果客观、真实、准确,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指明了方向。
2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2.1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
为了对护理学专业的教学进行指导,制定出符合临床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符合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战略、办学规范和示范标准,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关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情况、临床实际需求、校企合作等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以企业走访、德尔菲专家函询为主。
(1)企业走访
共调研7家实习及用人单位、2所高校。医院及用人单位为省内三级甲等、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具备一定代表性。高校为河南省内知名高校,具有参考性和权威性。
(2)德尔菲专家函询
专家入选原则和条件:专家选择注重其广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兼顾本研究相关专业领域和地域分布,同时注重专家依从性(积极性),以保证征询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权威性。结合本研究主题,拟选择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及临床护理等进行意见征询。
入选标准:①具有15年及以上的本专业领域从业经历,专业经验丰富;②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③大专及以上学历;④对本研究具有较高积极性。根据本研究主题和目的,选取护理管理、护理教育领域专家共计10人进行征询。
2.2 调查开展情况及形成的意见与建议
(1)调研目的及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目前医院对护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掌握护理人员所需的岗位核心能力及要求,为我校护理专业的建设及“院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为进一步加深具有实质意义的校企合作成为可能。同时针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时比例、学分要求等听取来自在校生、毕业生、教师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2)调查对象及调查手段
在调查前,我们广泛征求意见,对相关教师进行分组,确定每人主要的调研方向及调研任务,精心确定了调研对象。本次调研主要采取医院现场访谈、电话访问、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式。
(3)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本次调研结果的数据分析,85%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护理学专业同学综合素质较好、工作态度积极主动、有责任心、能吃苦耐劳,5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护理学专业的同学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37%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同学业务能力有待加强。80%的用人单位认为在大学期间应该强化学生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交流能力。所有用人单位均愿意为我校师生提供实习岗位,85%的用人单位愿意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培养过程。
(4)用人单位及有关高校对于院校合作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
“院中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踐也得到了同类高校专家的认可,认为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是联合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有效路径,建议合理规划、用心设计、加强评价及过程性管理,争取做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亮点及特色。但校企合作模式机制目前不是很健全,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如何打破校企合作的僵局,充分做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视评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重视价值观(专业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和熏陶是“院中校”教学改革模式的重点,也是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时应该重点考量的问题。
2.3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
(1)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名称:在原有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订护理专业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
(2)总学时保持不变,增加学时构成方式,原:总学时=理论+实训,修改后:总学时=理论+实训+医院顶岗(每早跟岗参加医疗及护理查房,1学时/次)。
(3)医院顶岗学时占比:护理专业第三、第四学期总学时为621学时,学生跟岗每周5天,每学期18周,每学期90学时,全年180学时,占比29%,因此按照25%~29%的比例调整跟岗实习学时数,总计177学时。
(4)实践学时占比:实践学时原1555,增加顶岗后为1657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由原来的53.4%增加至56.8%。
(5)成绩考核:在原来过程评价中增加顶岗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学生需根据顶岗的要求,完成每个科室的出科考试,顶岗的成绩计入总成绩。
3 “院中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从学校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中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2021级护士生为实验组(147名)、对照组(147名)进行了干预性实验,实验组采用理论+实训+临床跟岗+科室讲座+病案讨论等相结合的特色班人才培养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人才培养方案,试验期为1个学期(4个月)。
3.1 干预措施
(1)实验组
①授课地点由学校教师转至临床一线。实施床旁教学,学生利用早上7:30~8:30参与临床护理工作,如查房、早交班等。
②跟踪临床医生查房、问诊、熟悉病人的诊断、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措施、护理措施。定期写病案讨论小结。
③每周2次实施科室小讲座。由企业(医院)一线工作人员担任讲师,重点讲述疾病在临床上的护理要点,补充学生临床实践经验缺乏的难点。
④实行教师互聘、互用共管的原则。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预试讲,提升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⑤实行项目共建、实训室共用的原则。定期给学生开放实训室,并创新实训室管理模式,启用学生管理员,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管理及协调能力。
⑥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由学校牵头成立管理委员会,通过“校—院—系”三级架构实现贯通式管理与评价,定时跟踪、定期检查,确保教学效果、授课质量、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顺利运行。
(2)对照组
①采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授课地点为校内,培养模式为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理论+实训结合方式。
②培养方案中理论学时总数>实验组理论学时,实训总学时<实验组实训学时,未安排临床见习与实践教学活动。
3.2 实践研究结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依据学生本学期开设的老年护理学、护理管理学、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妇产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共7门次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运用SPSS23.0对成绩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实验组各科目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統计学意义(P<0.05)(见表5)。
4 总结
本研究旨在通过“院中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形成我校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1)改变以学校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决策模式,通过医教融合平台的搭建,建立学校与行业的有效对话渠道,使人才培养模式紧跟临床工作的需求,从而避免学校教育与临床脱节、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实现真正的医教深度融合。
(2)通过“双导师”机制的推行,使学生提早接触临床,拓宽了学生视野;以学生为纽带,开辟专业教师与临床带教老师之间的沟通渠道,推动教师的双向提升;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实现多层次的医教沟通融合,将临床真实案例植入到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中,使实践教学体系更贴近临床实践岗位的需求,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拉近实践教学与临床实习环境的差距,使学生毕业之后能更快适应实际护理岗位需要。
(3)通过考核评价体系的优化,使课程评价不仅仅只是一种教学成果检测的手段,更成为教学改进和提升的反馈和动力,使教、学、评不再只是单向性的过程,更成为一种持续教学质量改进的闭环。
(4)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今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类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将改革成果在其他医学类专业(如临床医学、助产学等)进行推广,形成高职医学教育产教融合特色。
5 讨论
(1)本研究针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高职护理专业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施情况,以进一步深化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教学管理者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方法,对于不断改进和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有利于学生、学校和医院多方受益的人才培养方式,是高职护理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
(2)“院中校”学习模式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方面均做到了职业教育的“五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种模式丰富了我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尽管“院中校”学习模式在某些医学类高校中有所实施,但各高校和医院大多集中在临床医学专业,采取的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在大专层次的护理专业中实施“院中校”学习模式鲜有报道。学校与合作医院为此进行了有益尝试,在2021级的实施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总结第一轮护理专业“院中校”学习模式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学校将2022级学生作为第二批学生进驻合作医院,开始了新的“院中校”学习模式。相信随着该学习模式的不断优化,必将对我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可借鉴经验,从而丰富了我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3)“院中校”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提高了护士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通过“院中校”学习模式的护士生在之后的护理实习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和优秀的临床应变能力,大大缩短了护士生适应临床的时间,提高了护士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
(4)“院中校”学习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联合企业优势,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育人作用,实现了岗位与能力的有效衔接,创新并实施了“跟岗学习”教学模式。“院中校”学习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采取的是“跟岗学习+案例讨论+科室讲座”的教学模式,即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完成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床旁教学的价值,实现了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创新,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素质好、能力强、上岗快、用得上”的特点。该特色是“院中校”学习模式的创新性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国内的护理实践教学。今后的护理专业教学模式可以在“院中校”的基础上持续深耕,如改革教学模式、授课方式、学生管理、实训室管理等,充分发挥企业联合育人的优势,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护理专业人才,是适应护理工作岗位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系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教学改革与实践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gxml202202。
(作者单位:1.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郑州市阳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