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平
翻译生态环境理念即生态翻译学,为翻译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向。在翻译活动中,融入适者生存理论、自然选择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翻译活动分析,将翻译放置在更宽广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强调翻译活动与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关联与影响。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的视角阐释翻译,主张在翻译活动中融合多项要素,包括原文、翻译者、译文等多重因素,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的生态性、系统性与动律。
1 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涵
生态翻译学在21世纪初兴起,主张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选择译文,对译本进行“汰弱留强”,使译品得以长存,为翻译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与指导。生态翻译学在建立的早期阶段,引入了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内涵与概念,从更高的视角解读翻译活动,提出翻译活动应当能够进行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将语言放在整个语言与文化活动中进行解读。基于生态翻译学的内涵与指导原则,在翻译活动中应当能够有效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对语言文字翻译进行升华,对文章内容进行组合,在翻译过程中遵从适应与选择学说,发挥译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实现翻译与文本内容之间的有效衔接。生态翻译学在实施过程中,结合新生态主义中的相关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字词的翻译,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与情境,注重从整体角度进行翻译,结合自然界中的共通性与关联性,从整体文化传达的角度进行翻译活动。
生态翻译学注重从更高的层面开展翻译活动,即从语言、交际以及文化的角度开展翻译活动,注重文化的多样性。《扬州瘦马》由张岱创作,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述了明末扬州地区养“瘦马”的现象,剖析当时社会女性的生存现状,给人以感触与启发。《扬州瘦马》形象地描绘了“瘦马”、迎娶“瘦马”等过程,全文通篇白描,客观叙述,褒贬之意寓于其中。“扬州瘦马”是明清时期扬州瘦西湖畔的青楼女子,从“腰是杨柳腰,脸是芙蓉面”中可见一斑,沿袭了青楼女子的养瘦马的原生态链,“捆着卖”又对缺乏体能又多脂的马进行强行“瘦身”,使马因缺营养而暴毙,再以低价收购赚取暴利。林语堂具备较强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意识与能力,在翻译《扬州瘦马》时,结合生态翻译学的理念,将原文意图准确地传递给读者,体现了精湛的翻译技巧,在全文翻译中,林语堂基于生态翻译学理念,贯彻“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原则,实现了对《扬州瘦马》的精准翻译。
2 林语堂英译《扬州瘦马》的生态翻译策略
基于翻译生态学理论,在翻译活动中体现包容性、统领性的特征,从综合学科发展的角度进行翻译。结合生态学理论,对各项翻译活动进行优化融合,由此构建系统性的翻译本体生态系统。林语堂在翻译《扬州瘦马》过程中,体现了翻译生态学的理念。
2.1 语言维度的翻译分析
语言是翻译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在具体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对措词搭配、字音字义等内容进行解读与拆解,结合具体情境与表述要求进行语言转换,精准呈现该语言相关内容,实现语言内容的精准传达。基于表达与翻译的要求,对语言内容进行翻译,保证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与修辞风格。
从语言维度的角度分析,林语堂对《扬州瘦马》中的相关语言进行拆解与一一分析,在具体的情境之下,结合表述的要求,进行语言文字的翻译。林语堂《扬州瘦马》在故事情境上分析了贩卖女子为人妾的陋习,研究扬州“养瘦马”现象。原文用词简洁,语言表达栩栩如生,简短精练,使用大量的四字词组,语言表述上绘声绘色。林语堂翻译《扬州瘦马》过程中,结合生态翻译学理念,按照“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体现了《扬州瘦马》作品的风格與神韵,行文流畅,运用译文表达句式,以此有效实现英文与中文之间的顺畅翻译。林语堂在翻译张岱古文小品《扬州瘦马》过程中,对故事情境与内容进行拆解,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通过不同的维度进行精准翻译,更好地传达了《扬州瘦马》作品的精神内涵。林语堂在翻译《扬州瘦马》过程中,注意中文的四字成语、古诗词、排比句等语言形式的转换,以便异域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中文文化元素。在翻译过程中,考虑修辞风格的转换,原文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转换时译者能考虑到用英语修辞手法精准传达中文的修辞效果。
《扬州瘦马》是一部描述明朝时期扬州地区瘦马,即瘦弱到极致的女子生存状态的小说。在翻译语言的选择上,译者从多个不同的层次分析原文的含义与形式,进行恰当的转换与表述。一般而言,译者本人对英文与中文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主观差异,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应当更好地体现译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中西方民族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文表述注重意合,英文表述注重形合,结合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意合在语言表达中注重从句或短语前后具体位置,不必使用连接词,形合则体现为一个从句与另一个从句之间的从属关系。进行进一步细分,形合表述中注重使用关联词,意合则更为注重语序。结合中文与英文在意合与形合上的差异性,林语堂在翻译《扬州瘦马》时,实现了语言的精准转述。
标题与首段出现两处“瘦马”,但是在翻译上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技巧。林译的标题翻译为The Concubine Market of Yangchow,对“瘦马”进行阐释与意译,而不是采用字面直译的方式,而是基于生态翻译学,从全文阅读的角度进行分析,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字面直译产生误解与曲解。在保存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实现精准翻译,始终贯彻“忠实必须传神”的原则,体现结合不同上下文进行不同处理的翻译理念。例如小说英译中的一句译文“One should never let it be known that was looking for a concubine”就翻译得十分传神。
在语言翻译与表述中,与当时的具体场景相结合,在字词选择上,体现了原文中的急迫感,对观众具有较强的刺激。翻译时,将“即促之出门”翻译为“He would find many of them waiting for him”,从翻译语言上对当时的动作进行再现,翻译用词较为精准。《扬州瘦马》使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以此更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与情节。在翻译时,根据英语语言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保持原著表现力。
《扬州瘦马》使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描述性语言描绘人物、景物,林语堂翻译时都尽量悉数保留,以此迎合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理念。通过添加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增强描述的准确性,强化原著中的氛围与情感。汉语表达运用四字短句,精准表达该情景之下的内容,并不需要借助于关联词,呈现了典型的汉语表征。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要求结合句子间的从属关系,在翻译过程中适当选用关联词,由此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体现英语句式表达的整体性与关联性。英译过程中,在句子之间时间关系的分析上,运用when、before、as soon as等连接词,在句子之间条件关系的呈现上,则使用if,承接关系的表达上运用thus、and,由此在英文翻译过程中,实现句意表达较为完整,句式运用较为紧凑的目标,在整体翻译过程中,更好地符合英语表达的语言认知与思维逻辑。
《扬州瘦马》原文在马的挑选过程上,用词精准,过程刻画惟妙惟肖,将妇女在人肉市场上的挑选过程表述为“转身、借手、到瞧相公、从拜客、往上走、问几岁、再走走”等,通过一系列动作的运用,读者更加能够体会当时社会女性命运的悲惨,带给人们较强的心理冲击。通过故事表述,使得人们体会封建社会背后普通人物的命运。
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紧贴原文进行阐述,使用较为简短的语言进行论述,更好地还原了原文的精髓与神韵。“往上走”翻译为“walk forward”;“借手瞧瞧”翻譯为“have a look at your hand”;“几岁”翻译为“how old”;“拜客”翻译为“curtsy”;“转身”翻译为“turn round”;“瞧相公”翻译为“look at the gentleman”;“再走走”翻译为“walk again a bit”。在语言处理上,精炼简洁,将读者带入到了奴隶买卖的场景之中,汉语表达上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组,而英语表达则结合英语语言的本身特征,实现精准翻译,避免死套硬搬。在词汇与句式翻译中,结合翻译中的生态学原则,进行不同句式之间的有效转换。汉语句式在选择与表达上,注重合乎情理,字词选用与句式表达整体上较为松散,句子成分以及次序符合常规表达方式即可。
而英文句式在表达过程中,则注重逻辑性,主语等各项句子成分完整,并且在表达时运用大量的长句。这在《扬州瘦马》表述中有着集中体现,《扬州瘦马》原文阐述中使用了大量的无主语短句,在再现瘦马形象时,仅仅使用一个“出”字,语言表达简练形象。
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结合中英文语言表达中的不同习惯,对大量无主语短句进行精准翻译,在英文翻译中加上主语,使得语言表述更为精准、传神。同时在翻译过程中,结合句式结构变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使用多样化的同义词汇,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避免使用大量的重复性语言,以此增强英语译文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扬州瘦马》中文句式表达中,多数省略了主语“瘦马”,林语堂在英文翻译过程中将主体加上,结合不同的句式,分别使用The girl、She等作为主语,由此更为清晰、明确地表达了句子内容,使得句子呈现过程中指代清晰,也有效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扬州瘦马》原文中的“出”多为主动动作,具有不同的指代与倾向,可能体现为听觉性质或者视觉性质,为此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多样化处理,体现了林语堂对译语世界语言维度的适应选择,是生态翻译学的一种体现与渗透。为了实现对“出”的精准翻译,结合英语表达的语言特征,运用多种不同的语言呈现方式,包括was shown/heard等被动表述方式,以及exposed等主动阐述语言。为了区别听觉性质、视觉性质,在翻译过程中分别使用was heard、was shown等语言,由此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内涵,在使用英文进行精准翻译的基础上,也融合了林语堂独有的审美观。
2.2 文化维度的翻译分析
对语言文字进行升华,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与分析,在翻译的同时,精准传达文化中的相关要素,而不是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的翻译。结合中文价值观、社会习俗等文化元素,并在英文翻译中作出相应的表达。尽量寻找文化对应词,即准确表达原文中的文化含义词。
《扬州瘦马》中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使用了扬州地区的方言与生活习惯,渗透了传统文化要素。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了文化特色,同时让读者能够理解与接受,通过添加注释或使用解释性语言传达文化信息。例如,中文中的“龙”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可以找到些相关词汇如“dragon”。并在翻译时,将“龙”的文化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若遇到某些难以直接翻译的文化元素,适当解释文化背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对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简要解释。在翻译过程中,尊重文化差异,尽量避免将中文文化元素生硬地套用到英语语言中。在翻译有关宗教、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内容时,注意尊重英语语言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
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与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相结合进行了翻译。小说所处的明朝时期具有独特的社会背景、制度、风俗等。林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准确描述了历史背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扬州瘦马》中的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词汇与表述方式,通过翻译更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叙事方式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语言生动形象,情节曲折多变。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了原著的叙事风格,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的文学魅力。《扬州瘦马》中涉及官职名称、礼节制度等专业术语,林译很好地体现了原文中渗透的传统文化背景。《扬州瘦马》使用了大量扬州地区地方特色词汇与文化元素,以此更好地表现了小说主题与情感。在翻译时,译者通过添加注释或使用解释性语言传达地方特色信息,增强翻译的饱满度与立体感。
《扬州瘦马》人物称谓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例如老爷、夫人、小姐等。在翻译过程中,注意称谓的文化内涵与用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例如“牙婆”与“驵侩”两个词充满了中国文化,“牙婆”是通过买卖人口谋生的女性,“驵侩”是交易马匹的经纪人。在《扬州瘦马》中,“牙婆”与“驵侩”意为男女经纪人卖穷女孩发财。林语堂翻译过程中,结合该文的具体情境进行翻译,直接标明这两个词的主要意义,而将其他含义排除。
《扬州瘦马》中涉及婚姻制度、封建伦理等礼节制度,结合传统文化中的相关要素进行翻译,从文化层面进行精准传达。注意将礼节制度与现代社会观念进行对比,促进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在《扬州瘦马》语言翻译的过程中,对文字翻译进行升华,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在实现语言精准翻译的同时,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林语堂在翻译《扬州瘦马》过程中,基于翻译生态学的视角,使得翻译活动能够适应译者文化,使得英语读者能够更好地领会《扬州瘦马》的故事内容及文化精髓。
上述句子翻译过程中,“姑娘”一词具有浓厚的中文文化特征,是对年轻女性的一种称谓,若直接称呼,则失去了汉语表达的文化气息,为此林语堂在英译之后,加上注释进行说明,从文化层面精准翻译,由此更好地传达了汉语的内涵与精神实质。“相公”也是中文语境中的特征词汇与表达,具有多种表达方式,既是对丈夫的称呼,同时也是对贵族青年、宰相、读书人等群体的一种尊称,内涵表达较为丰富,若依然采用加注释的方式,易对读者产生误解,为此林语堂从不同的意境出发,结合中英文对有身份的男子的称谓,将“相公”直接翻译为“the gentleman”,由此实现了较为传神的英语翻译。在对概念解释型句子翻译过程中,在对“插帶”的翻译中,更好地体现了“瘦马”交易的文化内涵,从基本定义层面对内涵进行挖掘,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明晰该句内涵,对英语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有效参考。
2.3 交际维度的翻译分析
结合生态翻译学的理念,语言文字表达回归交际的本质,在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读者通过阅读文字内容,能够达到不同语言文字之间交际的效果。要求译者准确传达原文的交际意图,使得读者能够理解与接受译文传递的信息与意义。交际维度翻译涉及中文与英文之间语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异,翻译时应当进行适当调整与转换。在翻译过程中,在语言与表达方式上进行合理的转换,以便更加符合英语语言的规范与修辞习惯。交际维度注重译文内容的精准呈现,从交际的角度,更为精准地呈现原文的内涵与意图,在翻译过程中,实现与读者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
原文:新人拜堂。
译文:The bride came up and performed the wedding ceremony (by bowing to the groom and guests).
在对“拜堂”这一词语的翻译层面,不能直接翻译为wedding ceremony,两者在实际含义与具体意蕴上存在一定差异,由此在具体英译过程中,从交际场合的角度出发,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领会原文的意图,避免在阅读时产生误解。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在wedding ceremony后,用by bowing to the groom and guests进行进一步表述,以便英文读者能够精准明晰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在林语堂的英译中,英文的使用言简意赅,通过精准的语言描述,将读者带入奴隶交易的场景之中,透过英文译文好像能够看到奴隶主在挑选奴隶。
原文:尽褫其袂,手出,臂出,肤亦出。
译文:The girl rolled up her sleeve and exposed her entire arm. Her skin was shown.
原文:转身向明立,面出。
译文:She turned round,facing the light, and her face was shown.
原文:转眼偷觑,眼出。
译文:She looked from the corner of her eyes. Her eyes were shown.
原文:以手拉其裙, 趾出。
译文:This time the girl lifted her skirt. Her feet were shown.
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精准的语言进行表达与阐述,尊重中文与英文两者在表达上的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避免机械翻译,增强翻译过程中的灵活性。从英语语言本身角度出发,结合英语语言的常见表达方式与常用句式,更为精准地呈现《扬州瘦马》中的故事内容与情境,使用英语娓娓道来,以此增强故事讲授的渲染力。通过翻译活动,在无形中消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阅读林语堂英译《扬州瘦马》,我们能够更好地领会栩栩如生的历史画面,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封建时代下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带领读者更好地感受当时的社会民情,引发读者共鸣。
3 结束语
生态翻译学实施过程中,将翻译环境视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求译者能够主动适应翻译环境,并且对各项组成要素进行分析,精准传达原文中的内容。林语堂在翻译《扬州瘦马》的过程中,结合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结合中英文之间的差异,分析扬州地区特有的瘦马交易现象。林语堂在其翻译过程中,对语言、文本与文化等进行了适应性转换,更为精准地传达了《扬州瘦马》的故事与内涵,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实现整合程度最高的翻译。结合汉语表达较为精简的特征,在英语语言的运用上,实现了更为充分的表达与展现,本文对此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此在研究中进一步拓展林语堂翻译研究范畴,通过对其具体翻译细节的研究与阐释,更好地领会林语堂《扬州瘦马》翻译译文的示范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以《扬州瘦马》为切入点,更好地把握英文翻译的精髓,在中文古文与英文之间构筑起一道桥梁,在语言传达的同时,实现中英文化之间的交流。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