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聚焦区域项目,推动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是解决自主发展意识缺乏、支持主体较为零散、支持项目不够精准等问题的必然选择。如何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亟须政策和实践层面的探索,“重庆市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持续探索12年,先后经历初步探索与分期实施、融合创新与协同推进、系统总结与全面深化三个阶段,形成完善的发展共同体、赋能平台和实施机制,并对学生学业水平、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领雁工程 义务教育 重庆经验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3-10-04
领雁工程遵循市域推动、精准实施、雁阵模式、长效推进的思路,以农村义务教育學校为自主发展主体,耦合市级教育部门、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县(区)级教研机构和城镇优质学校四大支持主体,借助教研工作坊、课程创新基地、“互联网+”资源供给平台三大赋能平台,健全长效机制,助力市域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学校点多、量大、面广,存在办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为发挥城镇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庆市于2010年启动实施第一期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持续调研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四点:一是缺乏自主的发展意识,多数农村学校被动接受帮扶,没有将外部优质资源转化为自身发展动力,没有形成自身造血功能和自主发展意识;二是缺乏耦合的支持主体,支持主体零散且相互间缺乏耦合共振;三是缺乏精准的赋能平台,持续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后,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了86%,但是课程建设质量、教学研究水平和个性化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仍然是农村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短板;四是缺乏协同的长效机制,在传统的帮扶中,主要是优质学校发挥理念和资源引领作用,帮扶的随意性大,缺少稳定而全面的长效机制。
为解决以上问题,从2017年起,重庆市创新实施第三期领雁工程,即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为自主发展主体,促进从雁学校自我提升,成为领雁学校;耦合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城镇优质学校等支持主体的优势,使其合力达到最大化;借助教研工作坊、课程创新基地、“互联网+”资源供给平台三大赋能平台,健全协同管理、多元培训、立体指导、精准赋能、成长激励等五大长效机制,形成“领雁引航、从雁振翅、群雁齐飞”的雁阵效应,整体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项目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遵循市域推动、精准实施、雁阵模式、长效推进的行动思路,助力市域精准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1.初步探索与分期实施阶段(2010.1~2016.7)
全面分析调研义务教育发展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保障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政策优先事项。2010年,组织实施第一期领雁工程,由100所优质学校结对帮扶10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旨在面上推进农村学校校园文化、课程改革、养成教育的发展。在不断完善项目组织管理、立体培训和专家指导的基础上,于2016年完成第二期领雁工程。
2.融合创新与协同推进阶段(2016.8~2018.6)
在前两期项目探索的基础上,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考核,摸清成效、问题与经验,形成调研报告。通过集中研讨,从领雁工程推进民生、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形成系列成果,在市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通过专家论证,对领雁工程的推进主体、实施策略与运行机制等进行梳理,强化第三期领雁工程的顶层设计:一是明确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为发展主体,实现理念创新;二是创新实施策略,以教研工作坊建设推进校本教研,以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带动课程改革,以“互联网+”平台探索个性化教学资源供给;三是构建五大长效机制,确保项目协同推进。
3.系统总结与全面深化阶段(2018.7至今)
通过逻辑建构,将研究成果明确为发展历程、现实问题、方案设计、机制创新、个案研究等,提升研究成果质量。注重整理实践成果,从主题教研叙事、教师成长故事、教学研究论文等方面开展征文评选,将优秀成果集结成册。通过现场展示研讨会等途径,将成果在各县(区)和义务教育学校加以检验与应用。为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和协同性,项目组研制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实施九大行动,整体提升区域义务教育质量。
总之,三个阶段中,虽然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始终都将领雁工程作为系统工程,不断探索完善领雁工程实施的主体与客体、内容与载体、方式与方法、效果与成果、评估与反馈等要素,推动形成不断深化的改革举措、持续优化的改革成效。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开展培训交流,促进价值认同
将领雁工程专题培训纳入市级培训项目,组织项目负责人就项目建设的价值、内容、策略、评估等进行研讨,形成育人共识。利用项目推进、经验交流等活动,以参观考察、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
2.用活政策工具,激发内在动力
市财政每年划拨专项经费对领雁工程项目予以支持,累计已拨付8800万元。各县(区)和义务教育学校同步配套经费。同时,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对项目建设优秀学校和优秀教师予以表彰,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内在动力。
3.深化专业指导,彰显教改效应
依托市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领雁工程项目学科联盟、县(区)级教研机构等,强化专业引领,实行全程跟踪,形成了教研发展范式和课程建设策略,凸显改革成效。
4.注重示范引领,形成雁阵效应
评选优秀学校91所、优秀项目40个,开展市级成果推广活动12次。53个从雁学校发展为领雁学校,形成雁阵效应。
三、主要成果
(一)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为自主发展主体
领雁工程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为自主发展主体,聚焦农村学校的造血功能,即更强调通过项目建设,实现农村学校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成为本地优质学校,并发挥其引领其他农村学校的作用,实现从雁学校发展为领雁学校,再引领其他从雁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形成发展主体内部的雁阵体系,激活农村学校质量整体提升的“雁阵效应”。从农村学校被动接受帮扶到主动申报项目、自主选择联盟学校、积极探索实践路径、实现自主能动发展,体现了项目实施的理念创新。
领雁工程项目坚持市列计划、自愿申报、评审立项、组织培训、过程指导、跟踪研究、检查视导等流程,第三期遴选确定100个教研工作坊、100个课程创新基地和搭建“互联网+”资源供给平台,通过耦合振动、精准赋能、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学校主动吸纳优质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实现理念更新和能力提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耦合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四大支持主体
1.完善多元协同的支持主体
领雁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多元协同的社会支持主体。具体来说,纵向贯通市、县(区)、学校三级,横向融合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城镇优质学校,并在项目的规划设计、过程实施、评估验收与成果推广中探索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工作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评审立项,并将组织实施工作委托给市级教研机构,市级教研机构发挥统领和牵引的核心作用,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组织和保障的重要职责,县(区)级教研机构承担着调研和指导的主要责任,城镇优质学校担负着示范和引领的先行使命。
2.构建耦合共振的支持内容
项目组要明确支持内容,即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政策保障、经费保障、评价奖励等机制保障。教研机构提供管理规程、课程创新基地和教研工作坊评估验收标准等标准引导和项目管理机制保障,构建指导、培训、竞赛等平台。城镇优质学校提供专家引领和优质课程资源。
(三)搭建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三大赋能平台
1.基于教研工作坊优化农村学校教研实践平台
教研实践平台是对教研理念、内容、方式和机制的实践探索。本项目遴选建设100个教研工作坊,不断推动教研转型,服务农村义务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完善“1+N+X”的教研团队。合理搭配教研工作坊成员,形成由1位市级教研员或名师、N位县(区)教研员或骨干教师、X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组成的“1+N+X”的教研团队。
二是明确教学评一体化的教研理念。主要突出三个基本理念:教研内容指向课程、教学、学习、评价等教育教学活动全要素;参与主体汇聚高等学校专家、学科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改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是教研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三是构建解决教学问题的教研内容。指向教学评的真实问题,围绕课标研读、教材解读、教学方式、作业设计、教学评价等实际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挖掘学科育人价值。例如NC区积极进行教学评一致性的课程改革实践,围绕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进行专题化教研,推动问题解决和成果物化。
四是立足校本的多样化教研方式。突出主题,围绕真实问题,探索一系列符合本校、本学科校本教研的有效举措;强化参与性,将自主实践、专家引领、观摩交流相结合,提升活动的实效性。例如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建立了“师本互动研修模式”,从教学问题入手,综合采取主题研讨、课例展示与交流、专题论坛和小课题研究等方式,实现了教研方式的创新性发展与综合化运用。
五是健全三级联动的教研机制。建立市、县(区)教研员联系农村学校制度,组织教研员、教学名师深入学校开展教学指导。“将常规教研和专题教研相结合,通过校本主题教研、集体教学视导、学科联盟教研、网络教研等方式,帮助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
2.基于课程创新基地探索农村学校课程建设平台
一是明确课程理念与目标。课程目标上强调落实国家课程要求,并将乡土教育作为拓展延伸,融合本土環境,强化实践共鸣,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例如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小学校在“泥土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中,研究游戏贯穿在泥塑教学中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学会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知、认同,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二是开发课程内容与资源。“进一步加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拓展,努力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形成与学科相适宜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课程辅助资源包等。”[2]例如重庆市大足区双桥实验小学地处红岩汽车制造厂附近,可构建“我为红岩汽车换新衣”“未来的红岩汽车”“重卡的新形象”等内容,并建设课程教学资源,打造“重汽”课程文化。
三是规范课程实施与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既关注纵向时间上的课时安排、活动设计,又关注横向空间上的场所协调、情境配合,形成展现学科特点的课堂实施路径。坚持评价的发展性,创新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为课程改进提供有力支撑。例如重庆市江北区玉带山小学探索学科与生活融合育人,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学科融合生活课程,强调真实生活情境、创设生活情境、虚拟生活情境等方式考核学生素养,实现多主体、跨学科、全场域评价。
3.基于“互联网+”探索个性化教学资源供给平台
一是城乡同步课堂。利用互联网技术,由优质学校部分学科的授课教师同时对本校学生和从雁学校学生开展视频直播互动教学。大力推广“一校带多校、一校带多点”模式,建设同步课堂400余个。
二是教师网络研修。依托课程创新基地和教研工作坊,教研员与城乡学校教师基于网络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诊断和主题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城乡教师教学整体水平。
三是名师网络课堂。依托重庆市教科院云课堂,由市级教研机构组织城镇优质学校名师开发、提供优秀教学课例及微课3741节,重点面向农村学校开放服务,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四、创新突破与实践成效
(一)创新突破
一是理念创新。确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为发展主体,通过教育行政部门项目支持、教研机构专业指导和城镇优质学校示范引领来激发农村学校的自主发展能力,从外部“输血”走向内生“造血”,促进“从雁”学校成长为“领雁”学校,实现群雁和鸣,形成农村学校质量整体提升的“雁阵效应”。
二是平台创新。将教研工作坊、课程创新基地和“互联网+”资源供给平台作为三大赋能平台,实现了精准提升。通过遴选建设100个课程创新基地,创建了农村学校课程建设平台;遴选建设100个教研工作坊,形成完善的教研团队、教研理念、教研内容、教研方式、教研机制在内的教研实践平台;推动“互联网+”平台探索个性化教学资源供给路径,推进城乡同步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和名师网络课堂,促进农村学生素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二)实践成效
领雁工程在促进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在对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反馈意见中充分肯定了三期领雁工程的重要作用。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素养明显增强。调查显示,91.41%被调查者认为,领雁工程让学生个体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90.13%被调查者认为,领雁工程的实施增强了本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84.97%被调查者认为,领雁工程实施以后本校学生的成绩显著提高。可见,领雁工程在促进学生素养提升上成效较好。
二是教师专业水平明显提升。累计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培养市级骨干教师、学科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900多名。调查显示,领雁工程通过助推教师队伍中的“关键少数”,带动了项目成员及成员校教师协同发展,扩大了领雁工程覆盖面,为农村义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操作范式。
三是学校内涵发展持续推进。学校内涵发展能力提升,具体表现在:课程规划与建设能力提升,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提升了学校课程品质,校本教研常态化实施。53个从雁学校成长为领雁学校,共引领800多所学校“展翅齐飞”,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冬梅,康世刚.促进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庆探索:以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的实践为例[J].教育视界,2021(7):26.
[2]罗潇,郭亮.“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重庆“领雁工程”一纪扫描[J].今日教育,2022(Z1):30.
黎聚才 / 重慶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从事基础教育、法治教育研究(重庆 4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