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益 叶绍喜
【摘 要】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积极探索具有中国视障教育特色的生态融合教育模式,以视障学校为主体、视障学生为中心,成功构建了“提升学习品质、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生态融合教育体系,引导视障学生“以心为眼看世界”。
【关键词】 视障学生;生态融合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61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学校)积极探索具有中国视障教育特色的生态融合教育模式,在坚守初心、接续奋斗、默默奉献中走过了18年创新历程,成功构建了“提升学习品质、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生态融合教育体系,引导视障学生“以心为眼看世界”。生态融合教育模式通过普通文化课程教育树信心、促自强,特殊发展课程教育增适应、提勇气,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正心态、朝前走,帮助视障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创造价值,最终实现多向融合、主动融合,用奋斗驱散黑暗,让生命绽放精彩。
一、项目背景
多年来,我国西部地区视障教育由于缺少深入调研和系统梳理,导致视障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2002年到2004年,学校从视障教育的实际问题和基础问题出发,对重庆市及周边地区深入开展长达2年的实践调研,在众多问题中归纳总结出四大类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视障学生融入社会困难。视觉功能缺陷导致视障学生行动不便,难以独立生活,过度依赖家人,不愿主动与人交流。第二,视障教育课程资源短缺。视障教育基本照搬普通学校课程安排和教材,普遍未开设特需课程,与视障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第三,视障教育质量不高。特校教师多数从普通学校转岗而来,在教视障学生时容易生搬硬套念教材、无视差别灌知识。第四,视障学生社会融入程度低。家人怕丢脸不愿带视障学生出门,特校怕出事不敢放视障学生出校门,普校怕难教不想接纳视障学生随班就读,各类单位怕负担不肯接收视障学生就业。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创新提出视障学生生态融合教育模式,重构普通课程、特殊课程、活动课程三类融合课程,探索普特、医教康、教育与就业、家校社教四条融合教育途径,创生通感补偿、分层补失、研讨补思、示范补气、技术补白“五补多彩”教学方法,创新情境、实践、想象与联想“三重体验”活动方式,经过18年的实践探索,在重庆市域内基本实现视障群体和社会群体相互尊重、彼此接纳、和谐共生。
二、项目内容
学校对国际先进融合教育经验进行中国化改造、校本化创新,变革以普校随班就读为主的融合教育方式,实施以视障学校为主体、视障学生为中心的生态融合教育(见下页图1),最大限度开发视障学生潜能、补偿视觉缺陷。
(一)整体重构视障学生生态融合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从实际出发,整体构建以普通课程为基础、特殊课程为拓展、活动课程为支持的生态融合教育课程体系,满足视障学生发展需要。一是优化实施普通课程,强化通识性和发展性。依据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整合和优化,让学生掌握通识性基础知识,支持终身多元发展。二是拓展开设特殊课程,深化生活性和情境性。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深度整合,以“课堂+活动”方式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多情境实践中体验、融入、发展。三是创新重构活动课程,实现开放性和体验性。通过开展丰富开放的社团活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需要,增加其与社会群体的互动交流。
(二)系统拓展视障学生生态融合教育实施途径
学校全面探索视障学生生态融合教育实施途径。一是普特双向融合。找到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培养目标的共性,以普教带特教、以特教促普教;探寻普特课标、教材的结合点,开发普特兼容的校本课程;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普特学生彼此了解、相互接纳、互助共进。二是医教康同向融合。围绕“恢复和改善‘机体功能,减少视障学生的功能障碍”目标,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制订个别化康复训练方案,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三是教育与就业顺向融合。开发“专业适宜、持续发展”的培养课程,构建“理实一体、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融合、创业孵化”的培养机制。四是家校社多向融合。组建家校社共育工作机构,协调多方力量,形成“三位一体”多元融合的教育网络。
(三)全面优化视障学生生态融合教育教学方法
学校基于生态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和视障学生学习特点,创新生态融合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育人质量。一是创新“五补多彩”教学方法。包括:通感補偿教学法,调动和强化听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补偿学生视觉认知缺陷;分层补失教学法,通过适当的课堂组织安排、教学策略使用等,弥补学生学习基础、能力差异;研讨补思教学法,以问题形式呈现教学知识点,让学生充分探索并解决问题,发展思维能力;示范补气教学法,对难度大、强度高、持续时间长的课程,加强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发展技能技巧;技术补白教学法,教会学生动手操作电脑,建立与网络世界的信息通道。二是创新“三重体验”活动方式。其一,实践性体验。在社团活动实践体验中,引导学生敢于拼搏、感恩社会;在社会实践体验中,帮助学生加强与同龄儿童的互动交流;等等。其二,情境式体验。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学习情境。如在生活整理课程中,以游戏再现情境,实现快乐学习。其三,想象与联想式体验。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知识学习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扮演具体职业角色,以更好地理解职业责任和职业精神。
三、实践成果
(一)主要成果及影响
1.视障学生在生态融合教育中茁壮成长
学校升学就业亮点突出。目前共有351名学生升入大学,高考成绩居全国同类学校前列,成为长春大学优质生源基地。职高生100%就业,300余名学生成功自主创业。学生特长发展硕果累累。学校啦啦操队获世锦赛银牌,跳绳队获国家级比赛20金,语言坊获国家级比赛一等奖13项,合唱团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扬帆管乐团创“最大盲人管乐团”福布斯世界纪录,在国家大剧院等展演63场,受邀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演奏会歌。
2.教育科研在生态融合教育中提升发展
学校承担了“中美3—6岁盲兼多重残疾学生教育实验研究”等3项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开展了“残疾人社会交往、社交媒体使用技能及其干预研究”等2项国家级项目研究,“生态视野下视障学校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等8项市级课题及9项相关区级课题研究。50余篇论文在《中国特殊教育》《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发表,200多篇论文获奖。
3.学校影响力在生态融合教育中日益扩大
视障学生生态融合教育研究成果得到社会各界肯定,教育专家、社会知名人士、战斗英雄等先后到校参观指导;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学校生态融合教育成果180余次。
(二)成果的推广应用
1.在高等院校的实践情况
从2016年9月至今,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协同参与学校“视障学生生态融合教育”的研究,并在特殊教育高等院校中推廣应用生态融合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学校为长春大学输送了大批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质生源。2016年学校与长春大学签订优质生源培养基地协议,并于2018年在长春大学设立高考分考点。
2.在同类学校的实践情况
2016年学校与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结为对口帮扶合作学校,互派教师跟岗交流,开展同课异构、联合教研、学业联考等合作。学校指导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逐步在实践中运用“五补多彩”视障学生生态融合教育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多感官协作、多手段实施、多渠道辅助的融合课堂来开发潜能、补偿缺陷,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变革。
3.在普通学校的实践情况
2014年开始,学校与重庆市广益中学合作开展普特融合啦啦操项目的实践探索,通过整合师资力量,组建了一支跨地域、跨学段的普特融合啦啦操联队,构建起普特融合共施美育的学习共同体。2019年4月,啦啦操联队赴美国奥兰多参赛,获得2019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残疾啦啦操三级集体技巧亚军,刷新了中国在该项赛事上的最好成绩。普特融合啦啦操运动项目取得的成功,进一步推动了广益中学融合教育的全面铺开,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接纳差异、尊重个性的理念植根于每一位教师心中,助力融合教育持续、深入开展。
本文根据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项目“以心为眼看世界:视障学生生态融合教育实践探索”整理撰写。
(作者单位: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409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