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照
进入21世纪以来,被称为“特殊儿童之王”的孤独症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引起世界医学界与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孤独症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水平,尤其是不同安置形式下的融合教育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问题,仍然是限制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短板。过去对孤独症学生的融合教育更多是做了“形”上的改革,但还缺乏对“神”的突破。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孤独症儿童教育标准,未形成针对性的孤独症课程教学体系,也缺乏专门培养的孤独症教育专业人才,这些都使孤独症学生的融合教育难以取得实效。
近十多年来,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原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主领的“孤独症学生融合教育新范式”团队,紧密结合国家需要,基于“适宜融合”的理念,开创了关键能力导向的孤独症学生融合教育新范式,编制了国内首个《义务教育段孤独症学生发展与促进指南》,开发了系列孤独症教育教学资源,帮助基层学校提高了课堂教育质量,提升了孤独症学生的融合教育水平,形成了孤独症教育改革实践的示范与辐射效应,是一项基础研究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学科建设与人员培养相结合、课程建设与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的、成功的、有广泛推广价值的行动研究,是一次“适宜融合”教育理念从理论研究走向课堂实践的探索和突破。
以關键能力为导向构建的孤独症融合教育新范式,适合我国当下多种类型特殊学生进行混班学习的实际状况,能有效补足当前孤独症教育的短板,同时为当代融合式课堂的构建提供中国方案;配套的系列孤独症教育教学资源,则克服了成果推广的区域限制,有助于推动孤独症基础教育改革。这一成果的取得,核心在于创造性地将“关键能力”作为孤独症学生课堂教学模式重构的基点,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全要素。例如,团队编制的“孤独症学生关键能力指标体系”,使孤独症学生的教育目标更为明确;“国家课程+支持性课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有助于发掘不同功能水平孤独症学生的潜能;基于关键能力的“孤独症学生课堂教学电子软件”及系统的线上培训,不仅满足了基层学校开展孤独症教育的迫切需要,还有效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
“十四五”是我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该成果有望成为孤独症教育探索和发展的新窗口、新起点,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孤独症教育事业,不断攻克领域中的难点问题,丰富拓展融合教育的理论内涵,打造中国孤独症融合教育的特色品牌,进一步打开孤独症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在理论上、实践上、影响上都有更大的突破。下一步,应考虑进一步扩大成果的辐射效应,以契合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学生的要求,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孤独症儿童教育资源中心体系,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孤独症教育资源开发平台,以持续创新引领孤独症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进一步联动社会资源与力量,加快成果的落地转化、推广应用,实现孤独症融合教育新范式的与时俱进和迭代升级。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7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