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态势感知及处理实践路径

2023-10-31 21:16张帆吴平凡
高校辅导员 2023年3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张帆 吴平凡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要职责。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感知”“干预”两个维度,以此及早识别危机、有效处置危机。高校可以通过完善心理工作体系,结合院系特色,抓住关键时期,融汇多元方式,以最精准充分的“感知”、及时有效的“干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3-0064-05

2013年1月8日,中国新冠疫情防控三年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回归乙类管理。“在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将面临全新的境遇。”[1]“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心理防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也随之发生改变”,[2]修复疫情心理创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重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提升。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路径为例,运用态势感知模型,分析心理危机干预处置,以期丰富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抛砖引玉。

一、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3]疫情防控三年来,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等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对生命安全和现实困境的担忧、对自由受限和疫情反复的烦闷,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的产生,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4]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心理育人工作的核心成员,理应立足时代特点,针对学生需求,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精准识别危机、处置危机,将“育德”与“育心”相统一。这不仅是辅导员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赋能青年成长、培育可信可为的“圆梦新一代”的必然要求。

二、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危机态势感知

前美国空军首席科学家米卡·安德斯雷博士认为,“态势感知为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对环境因素的获取、理解以及对未来状态的预测”。[5]态势感知分为三个层次:态势要素提取、态势理解、态势预测。这一概念早先应用于军事领域,之后在互联网安全、商业竞争、突发事件应对等领域广泛使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外部环境的变化,学习生活的调整,个人情绪的波动,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状况造成影响。心理危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固有难点和挑战,属于突发事件,具有时间紧迫性、高度不确定性、一人一案的独特性、潜在严重破坏性等特点,还可能伴随次生灾害的发生。心理危机态势感知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能够引发心理危机的各种要素进行获取、分析及评估,并预测潜在的个案风险,为及早进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心理危机态势感知既包括对线下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学生对自身状态的感知,也包括对线上网络空间、传播情况等网络态势的感知。辅导员基于感知获取的信息,结合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准确理解,进而采取相应的风险评估和发展趋势预测,最后辅助心理健康教育,为危机的处置、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本文用“态势感知”这一概念,结合后疫情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要素进行归类整合,从“感知”与“干预”两个维度入手,以四象限图表示学生心理危机的态势感知与干预。象限图横坐标为学生心理危机的可感知与不可感知;纵坐标为学生心理危机的可干预与不可干预。基于四个象限,我们将心理危机的态势感知分为“主动稳健型”“被动可控型”“应急空白型”“风险不定型”四种类型,对后疫情时代心理危机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工作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一) 主动稳健型:可感知、可干预

主动稳健型,即“可感知、可干预”。这一群体通常为院系通过心理测评、日常观察、相关部门情况反馈等感知到学生存在心理危机风险,结合对学生过往生活学业经历等综合分析研判,进入心理台账的学生。

辅导员通过定期谈心谈话、关怀走访,结合班主任、导师、家长、学生骨干等各方反馈,动态掌握学生的情况,可建立起对学生的感知圈。一旦学生出现心理波动或者产生情绪困扰,基于前期建立的信任,依托各方的协同,可以第一时间感知研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導。

此类学生的干预方式较为常规,以预防为主。对于有相关病史,长期服药的学生,辅导员可提醒其按期复查、监督其按时服药,定期与其进行一对一谈话,关心了解学生近况,必要时可增加与学生的谈话频次,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辅导员要及时转介,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干预,更精准的帮扶。因此,辅导员应做到“台账清、底细明”,与班主任、导师、学生骨干等积极协同,形成合力。

(二) 被动可控型:不可感知、可干预

被动可控型,即“不可感知、可干预”。此类学生并非心理台账的关注人员,不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等情况,日常与同学、导师沟通未见异常。

此类情况的干预,通常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学生主动求助,例如情绪失控时主动拨打学校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求助,心理状态不佳时主动预约心理咨询寻求帮助;二是学生出现苗头时,其同学、导师、家长等群体能够及时反馈问题,辅导员及时介入,避免因学生负面情绪积攒造成心理波动的加剧;三是突发事件或危机发生时,各方收到反馈后及时联动、有效协同、精准处置。因此,辅导员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主动提供渠道,协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宣传,让更多学生感受到温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关键时刻敢于求助、善于求助。同时,辅导员要抓好关键少数,确保自己和班主任、学生骨干关键时刻在现场,顶得上。

(三) 应急空白型:可感知、不可干预

应急空白型,即“可感知、不可干预”。此类情况通常出现于两类群体。一是心理台账关注学生,但是学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效果差,自身社会支持少,整体干预效果差;二是台账学生本身拥有较丰富的资源,但拒绝配合治疗,拒绝老师、家长、咨询师等提供的帮助。当危机发生及介入干预时,学生通常已经实施了自伤、自杀等行为,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此类情况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学校应立即启动心理应急处置机制,做好部门联动、家校协同;辅导员应结合台账的日常记录,针对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和最棘手的困难,结合对于事态的判断,做好相关人员的安抚,预防因危险行为、负面情绪传染带来的次生灾害。

(四) 风险不定型:不可感知、不可干预

风险不定型,即“不可感知、不可干预”,通常指非台账人员已经实施了自伤行为,且产生严重后果,并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此类情况除了具有突发性,还有很强的隐蔽性。一旦发生此类危机,应启动心理应急处理机制,相关人员应协助公安机关等部门,积极配合排查,并做好善后工作。同样,在事发后的关键期,辅导员应做好现场目击者、一线处置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心理状态摸排,结合需要,开展针对性辅导,防止不良情绪、不良行为蔓延,防止次生灾害的产生。

由上述四类情况观之,后疫情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应在日常工作中下功夫,对于“可感知”的部分,及早介入、精准干预,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即使危机发生,也能较好地借助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感知”元素,进行更有效干预,切实将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立足前文的归纳,结合学生特点和院系特色,笔者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例,探索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期借助日常的工作实践,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的发生,确保危机发生后能够及时处理、有效干预。

(一) 形成一个体系:强化感知队伍,提升理解预测能力,完善干预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在学校及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指导下,将思想政治引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当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已经形成“党委领导—学工、团委主导—导师、班主任协同—学生骨干协助”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此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势感知,完善心理干预体系。

一是学院党委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学院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方向,以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拔尖科研人才为导向。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全体专职辅导员、学院团委全体团干部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者、参与者也是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天然的角色优势,“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基本都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6]诸如新生适应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情感问题等,都包含于辅导员日常事务之中。辅导员基于工作积累,对学生形成“画像”,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态势感知,更好地识别危机,作出判断,有助于更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心理困惑。

二是导师、班主任提供关键协助。导师、班主任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力量。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术指导,尤其是在学生面临学业困扰、面对科研受挫时,当“可感知”的信号出现,导师、班主任能够及时予以点拨和方向引导。这些有效的干预能较好地避免问题的累积,防止学生因学业困难、科研受挫向心理困难转化,预防危机的发生。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研究生而言,他们因长期积攒问题,导致科研停滞,后期压力累积,极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导师在日常干预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此外,第二班主任(学校机关干部)也间接参与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危机处置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协调学校其他部门参与干预,提升干预的有效性,切实增强心理工作育人合力。

三是学生骨干参与提供朋辈助力。当前,物理学院有党员先锋、团学骨干、班委等三百余人组成的学生骨干队伍,其中包括6名心理委员。学生骨干同时也兼具室友、同学、同门等不同角色,在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态势感知中,发挥重要的朋辈作用,他们的反馈可能将“不可感知”的情况变为“可感知”,从而帮助辅导员及时介入、及时干预,避免危机的发生。此外,朋辈之间的共情共鸣,也为心理困惑学生提供了精神力量。

(二) 打造两种特色:拓宽感知渠道,提取精准要素,提升干预效度

依托学院党委领导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物理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业辅导、科研引导相贯通,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有效干預,防止危机的发生。

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业辅导相结合。物理学院课程难度大,学生需修习的学分较多,学业竞争激烈,对于没有竞赛基础的本科学生来说,部分课程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学习、钻研。很多学生“学习和思考模式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听课……自学复习……作业和考试”等方面均出现了困难。[7]结合学生本人、班主任、教务老师等各方反馈,针对这一系列可提前“感知”的现象,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业辅导有机结合,成立学业辅导工作室,以ETA物理认知模型为指导,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设置、学习程度的检验等方面指导学业困难学生“怎么学”“怎么学好”。对于学业预警的学生,以“半月谈”的方式定期回访。经过一年来系统的学业辅导后,许多学生解决了学业困难,有效避免了从学业困难向心理困难的转化,部分学生在院系学业辅导师与心理咨询师的双重协助下,陆续通过重修课程的考试,解除了学业警告。

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指导课贯通。综合指导课是物理学院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均担任授课教师,学生可自主选课,与老师面对面交流。学院要求所有本科生四年内至少完成8次综合指导课。一年来,共有122位老师在综合指导课选课平台上开设课程,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等知名教授,开设课程总数达2578节。综合指导课的开设,为学生的科研探索提供了方向点拨,业界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海归青年教师等授课者与学生面对面,谈个人学习经历、科研心路历程,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指点和精神激励,为学生的学习科研赋能、蓄力。

(三) 抓好三个时期:动态感知,分类理解,分期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是贯穿大学生生涯的长线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除了长线的陪伴和关怀,在新生教育期、期中期末时、毕业就业季三个重要时段,强化心理工作力量,实现不同群体的分类感知和分期干预。

一是新生教育期。新生教育期也是心理工作的“黄金期”之一,需抓好新生和新生班主任两大群体。对于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院借助新生训练营专题讲座、年级大会、新生班会等,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介绍党委学生工作部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日常服务、24小时学生心理热线服务及驻楼辅导员制度,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鼓励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通过相应的途径积极求助、大胆求助。对于新生群体,学院确保心理测评全覆盖。针对带病入学的学生,辅导员结合心理测评反馈,一对一开展谈心谈话,建立台账。对于新生班主任,学院组织专题培训,介绍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学生特点及危机处置流程;向党委学生工作部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定制专题讲座,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下沉院系开展培训,提升新生班主任谈心谈话技巧及深度辅导能力。

二是期中期末时。期中期末时,辅导员重点关注学业困难学生,纾解学生考前焦虑。借助团校的平台,学院对接党委学生工作部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定制讲座,舒缓学生的考前焦虑。对于学业预警台账学生、有挂科记录台账学生,辅导员于考试前进行一对一谈话辅导,考试后结合成绩做进一步追踪,动态更新台账。对于首次有挂科记录的学生,辅导员及时进行辅导、干预,结合教务老师、班主任反馈,辅导员关心成绩波动学生,及时解决困难,纾解压力。

三是毕业就业季。学院统筹协调资源,做好毕业困难、就业困难两类群体的帮扶。学院针对毕业困难群体,联动系所、导师共同干预,解决实验、论文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缓解学生的毕业焦虑;针对就业困难群体,与就业工作联动,了解学生求职的目标领域和意向城市,分类整理就业信息,定点推送;联动校友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业界岗位支持。此外,辅导员关注心理台账学生毕业就业情况,定期关心学生学业、求职进展,主动提供帮扶。

(四) 融汇四种方式:感知常态化,干预在平常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辅导员通过谈心谈话、走访、宣传教育、会商学习等方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感知、出现危机事件时能有效干预。

一是谈心谈话月月抓。谈心谈话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辅导员以直接谈话与间接谈话相结合的方式,将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实做细。一方面,辅导员与心理台账学生一对一谈话,了解其思想动态、心理状态和当前面临的困难,及时答疑解惑,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辅导员通过月度例会、班主任会商等形式,了解一段时期内学生心理状况的基本面,侧面了解台账学生情况,结合反馈,对需要关注、关怀的学生进行深度辅导,动态更新台账。

二是宿舍走访全覆盖。宿舍走访是拉近师生距离、了解学生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后疫情时代,校园回归常态化管理,辅导员继续深入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倾听学生心声,解决学生实际困难。除夕夜、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学院领导、团干部、辅导员进宿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实现三个校区、43栋楼宇全覆盖。

三是宣传教育在平常。辅导员借助网络平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宣传,及时在年级群转发党委学生工作部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官方公众号的心理科普、团体辅导、一杯“心”茶等活动通知。对于台账学生,辅导员定点定向推送有助于其心灵成长发展的活动并鼓励学生报名参与。另一方面,辅导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节、国庆七天乐、五一七天乐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四是会商学习不间断。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指导下,学院每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商,每周通过学生工作例会,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展及重点人员情况。学院全体专职辅导员、全体团干部积极参与北京市、北京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组织的各类工作技能培训、心理案例督导,不断提升工作的专业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辽宁,倪圣茗.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与新作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5):4-8.

[2]张伟,李静.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111-114.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4]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Z].2018-07-04.

[5]Endsley M R . Toward a Theory of Situation Awareness in Dynamic Systems[J]. Human Factors, 1988,(1):32-64.

[6]丁閩江.“全员育人”视角下的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2,(06):87-92.

[7]穆良柱.什么是ETA物理学习法——基于物理认知规律的大学物理学习困难现象分析与应对策略[J].物理与工程, 2022,(05):5-10+14.

(责任编辑:神彦飞)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运用慕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