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哲
摘 要: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新样态,是应对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维之变的重要形式和必然选择。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正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弱化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权、“信息茧房”制约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个体认知偏差和法律缺失阻碍理性爱国行为生成等诸多问题。多方主体要协同发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持续强化网络爱国主义内容建设、法治建设,推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行稳致远。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3-003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CSZJ50)阶段性成果。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1]始终是筑牢民族团结、凝聚发展力量的精神支撑。伴随社会发展的动态演进,爱国主义呈现为“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2]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媒体时代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与拓展了爱国主义的内涵与外延,为新时代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工具、新载体、新场域,并为创造爱国主义教育新样态提供了现实可能与发展空间。新时代条件下,如何准确把握网络爱国主义的现实效应,正确认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创新推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路径,凸显着极为重要的时代关切与现实价值。
一、价值意蕴: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效用彰显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实现有机融合,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着技术支撑与效能彰显。网络技术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互联不仅塑造了网络爱国主义的新样态,同时也实现了教育主体、客体、介体与环体的四维之变,有效达成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优化。
(一)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应对教育主体变化的重要抓手
爱国主义教育主体是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主要由各级党委和政府牵头,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要阵地,依托思政课教师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开展实施,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式。但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載体、新手段,促使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网络的开放性使爱国主义教育主体日益多元。互联网具有的信息传播快、受众广、开放性等基本特征,使其成为宣传媒介的优势力量。互联网在推进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各级政府、宣传部门广泛认可,助推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此外,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组织与个人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积极承担爱国主义宣传、引领工作,事实上也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的部分职能。二是网络所展现出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特征,消解了多元教育主体在网络空间中的身份差异,使其能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以相对平等的身份发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此,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与拓展,其更加灵活的运作方式、更加广泛的辐射范围、更加丰富的内容形式不仅满足了多元教育主体呼吁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变革的现实需求,也为多元主体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更加有力的作用提供了新场域。
(二)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顺应教育客体变化的必然选择
爱国主义教育客体是指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即受教育者。在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往往呈现为单向传导性,即教育主体依照教育内容、要求借助于直接现实的方式路径传导至教育客体,达成教育目标。进入新时代,网络已然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的网民主体已经成为开展网络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客体因素。但与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客体不同,自由、开放、平等、多元的网络空间所塑造的教育客体具有更强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在深度参与网络生活的过程中,客体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更高、更深层次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刺激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应运而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开展实现了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在不断满足教育客体多层次、多方面受教需求的同时,教育主体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及时、有效地收集到教育客体的效能反馈,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的优化。
(三)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适应教育介体变化的题中之义
爱国主义教育介体是指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衔接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纽带与桥梁,即为实现教育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方式与手段。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如果没有教育介体连接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那么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动态过程就无法完成。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特别是其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实现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更是与时俱进地改变了教育介体的功能。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在网络空间的映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事实上是教育介体发展的必然产物。互联网技术发展成为教育介体的同时,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一方面,信息技术更新迭代带来了意识形态的相互激荡,互联网空间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阵地”,对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新要求;另一方面,网络时代的来临,为教育载体、教育方式的革新创造了机遇,教育者借助互联网能够将自身的要求、目标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存储,并将其转化为图文、音频等更加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从而更加切合受教育者的喜好与需求,大大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能。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的融合发展不仅创造性地应用了教育新媒介,同时也展现出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四)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切合教育环体变化的关键举措
爱国主义教育环体是指爱国主义教育在实施推进中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对整个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现实环境与网络环境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从现实环境来看,当前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交织,为我国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新时代条件下,如何统筹应对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所带来的价值冲突,如何聚焦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现实环境之变所生发出的时代之问。新环境下坚持以爱国主义培元固本、聚气凝魂,以爱国主义之情凝聚起目标一致、力量团结的奋力之举尤为重要,这也成为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迫切时代要求。从网络环境来看,当前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各种“时代杂音”交汇杂糅,但同时网络已经成为现实舆论与思想引导的重要阵地,成为各种力量竞相纷争的重要场域。新环境下,有效借助网络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开放性比较优势,发挥网络传播的正向效用,能够使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更强的影响力、感染力,从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因此,有效应用网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达成发展目标,以虚实结合的教育环境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发展动力。
二、现实困境: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诸多挑战
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广泛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交往、学习工作等提供发展新场域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新挑战。特别是伴随着信息时代来临,相伴产生的多元社会思潮、“信息茧房”、个人认知偏差等影响,成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实施的现实挑战。
(一) 多元社会思潮弥漫削弱了网络爱国主义的话语权
伴随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世界交往的普遍联结,不同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各种思潮多元多样多变,不断冲击着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动性。与传统社会相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壁垒的界限,在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效率、传播范围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受众群体和影响力度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互联网空间俨然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集散中心,为各种信息的快速集聚互动提供了便捷平台。于是,各种社会思潮纷纷“在日益多元的网络社会中争夺属于自己的话语阵地,拓展出多维传播空间、演化出多种样态,在赋予人类社会丰富色彩的同时,也给世界未来发展带来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3]从运作方式上看,网络空间为纷繁杂芜的社会思潮提供了传播载体。诸多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去甚远的错误社会思潮,往往是借助网络这一通道,以各种热点事件和社会问题为突破口进行话题炒作和舆论煽动,挑动网民情绪,引发网民的非理性行为,进而挑战和削弱爱国主义话语权。例如,网络民粹主义为吸引受众,常常以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以非理性表达激化社会矛盾,造成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对立与敌视和社会阶层的割裂,最终引起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危机。历史虚无主义则是罔顾历史史实,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歪曲和亵渎历史,妄图颠覆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否定历史的正当性以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合法性的意图,进而解构爱国主义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基础。泛娱乐主义思潮则是过度追求娱乐化,使人们沉陷于娱乐的狂欢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事迹纷纷以娱乐化方式展现,在消解了历史庄严性的同时,更弱化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因此,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加强防范,时刻警惕错误社会思潮的冲击,牢牢掌握住网络阵地的话语权。
(二) “信息茧房”制约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
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人们往往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实现对所有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加之个体预设立场的不同,导致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往往更加偏向于个人的爱好与需求。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的日益发展与成熟,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应运而生。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以下简称“算法推荐”)是指基于算法为互联网用户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推送服务的一套算法模式。在网络效益的驱动与刺激下,为了增强用户黏性、获取“流量”,各大网络平台利用算法对收集的用户信息进行分类整合,从中分析出用户的喜好、习惯和需求,据此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送服务。诚然,算法推荐实现了由“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的转变,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然而,长时间将眼光局限于一隅,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便造成接触信息范围的日益狭窄化和局限化,进而深陷算法推荐所搭建起的“信息茧房”,最终导致与爱国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相继隔绝。这也使得互联网用户在模式化的信息推送中很少能接收到有关爱国主义的相关内容。除此之外,一旦人们陷入“信息茧房”之中,在各种同质化信息的狂轰滥炸下,“聚集的人群易变焦躁,容易被周围情绪所感染,容易冲动”,[4]其理性和判断力就会逐渐丧失,思维的单一和从众心理也致使其很难接受来自外界的其他观念,进而导致爱国主义精神在培育的過程中,很难得到认可与践行。
(三) 个体认知偏差和法律缺失阻碍了理性爱国行为的生成
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其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厚植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更重要的是实现爱国主义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努力在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中,促使人民群众树立理性的爱国行为,达成爱国之情与报国之行的有机统一。当前,网络空间的自由性、虚拟性形塑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言人”的新媒体格局,当接触到与爱国相关的话题之时,人们借助在网络空间中的虚拟身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传达自己的爱国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社会的爱国热情。然而,民众对国家强烈的情感归附固然为爱国主义提供了坚实的情感根基,但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爱国行为却并不总是理性的。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成长经历不同,所以个体在爱国认知上就会产生偏差,特别是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辨能力尚有欠缺,难以对充斥网络且良莠不齐的各种言行进行辨析,容易做出偏激行为。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中有关爱国主义的法律供给不足,使得网络爱国主义缺乏法治保障,为破坏爱国主义的言行留下了缺口。在此情况下,当高涨的爱国情感遇到网络上偏激言行的煽动以及网络谣言的诱导时,极易使广大网民陷入群体无意识狂欢之中,进而产生“人肉”“网暴”等非理性行为,危及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三、实践向度: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优化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网络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表征。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牢牢守住网络阵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内容创新、多方教育主体联动和加强法治建设等路径,确保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开展。
(一) 坚持内容为王,优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
新时代推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坚持以内容为王、创新为要,不断优化网络爱国主义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5]因此,深化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实践,要深入聚焦网络文艺、网络传播内容的优化构建。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建设。“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厚的爱国主义资源,而技术的不断革新则为资源优势进一步向教育优势的转化提供了便利。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活动、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自然人文景观等历史文化资源以虚拟的方式呈现,使人民群众在与历史的互动和文化的交融中切实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不断增强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培养人们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思想。另一方面,要充分吸收网络话语的有益成分,创新爱国主义话语表达。伴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崛起,各种网络热词、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运用网络语言进行话语表达已然成为当下的一种新风向。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想不在实践中落入“有理说不出”“声音小”“说了没人听”等困境,就必须加快推进传统爱国主义话语与网络话语的融合,充分利用图片、短视频、微电影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二) 多方协同发力,确保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精准覆盖
网络生态的日益复杂决定了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必然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各方教育主体进行综合考量、统筹协调,进而汇聚起多方联动、共同发力的教育合力。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应从全局出发,做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顶层设计。按照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内容、形式、对象以及各方主体职责进行科学划分,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绘好蓝图、指明方向。其次,学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努力实现教师主体与教育模式的优化完善。一方面,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利用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和科学化的评估机制,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过硬、紧跟形势的教学团队;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教育模式,依据网络发展规律、教育客体特征、时代发展态势优化教育内容,搭建起线上线下相互联动的教育模式,运用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充分激发教育客体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再次,各宣传机构和主流传播媒体作为爱国主义宣传主体,要始终坚持信息传播的正确导向。一方面,要以爱国主义为宣传创作导向,持续推进网络爱国主义内容建设,运用数字化手段将红色文化纪念馆、红色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网络传播相连接,以优质内容引导人们树立理性的爱国理念;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及时同网络空间中传播的不良社会思潮和消极言论进行辩驳,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最后,网信部门以及公安、电信等部门作为监管主体,要始终践行主体责任,在监管网络教育实践中积极有为,依法依规对互联网企业行为特别是算法推荐服务进行分级分类监管,积极引导、监督各大网络平台的搭建者,使其不仅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推进提供完备的技术支持,又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对平台上出现的非理性爱国言行予以及时回应和抵制,做好爱国主义内容的精准推送,让算法推荐回归服务本位。
(三) 加强法治建设,保障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有序推行
法治建设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也是维持社会稳定和谐、运行高效的必要手段。作为现代化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法治建设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薄弱项,而网络法治建设更是尤为凸显。互联网广泛应用发展的同时,法治保障、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略显缺位和不足,使得网络乱象纷起。新时代加強网络法治建设,构建起行之有效、科学完备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法制体系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能够顺利、有序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法律供给。法律是治国之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当今网络空间中各种乱象频出,大量错误思潮、反动言论、网络谣言充斥其中,歪曲、抹黑着中国形象,继而消解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有鉴于此,新时代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迫切需要将法律条文引入网络空间,即立法机关要依据现实需求对不同言行的影响、性质进行合理立法,划清爱国言行的边界,以具体化的法律条文对网络空间中诋毁党和国家形象、歪曲历史真相、抹黑英雄人物、恶意引导舆论等言行的处罚进行明确规定,为网络爱国主义提供法律刚性保障。另一方面,教育主体要强化网络爱国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民的一切爱国行为都需要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进行。然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用户身份的虚拟性使网络执法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将法治教育融入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典型案例示范、法律条文宣讲等手段提高网民守法意识,引导网民遵纪守法,合理、合规表达爱国情感,在涵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法治意识的同时,引导网民树立理性、合法、有效的爱国行为表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671.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21.
[3]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2010—2019重大社会思潮十年演变[J].人民论坛,2020,(03):10-11.
[4]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4-36.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
[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179.
(责任编辑:黄立清)